<p class="ql-block">晨雨偶记:半生烟火,半生隐逸</p><p class="ql-block">吴小龙</p><p class="ql-block">一觉醒来,窗外的雨淅淅沥沥,雨点击打雨棚的“滴答”声格外清晰,扰得人再无睡意。摸过手机一看,已是清晨五点半——微信里,早起的朋友们早已开始互发早安祝福,尤其是年长些的,凌晨四点多便醒了,醒后看手机,仿佛成了当下各年龄段人的通病。</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倒还好,每日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很少,大多精力都放在教学与笔墨间。清晨吃过早餐,便往老房子去临帖写字,或是伏案作画,间隙里打理门前的花花草草;到了下午,又重复着上午的事,这般日子,一晃已是许多年。</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年岁渐长,身体远不如前。自疫情过后,大病虽无,小毛病却接连不断,人也愈发懒散,稍做些事便觉浑身疲惫。颈肩与腰本就有旧疾,腰酸背痛腿抽筋成了常事,闲下来忍不住想回到从前,可时光终究回不去了。</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刚来泗阳创业时,我尚不到三十岁,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做装潢生意,爬高上低地装门店字牌、写墙字,一年四季重复着同样的活计,却乐此不疲。如今回头再看,才懂得当年生活的不易,也算熬到了苦尽甘来。只是日子好了,身体却垮了——年轻时忙着挣钱,老了倒要把钱花在医院;又因患了糖尿病,每天打针吃药,早已成了常态。</p><p class="ql-block">      年轻时朋友也多,除了工作,便是和朋友们间的各种饭局。那时经济条件有限,家里来客人,从外面冷菜摊买几个小菜,再自家炒上几碟,便能热热闹闹喝一场。在家招待朋友从来不觉寒酸,反而觉得亲近无隔阂。不管是战友,还是书画界的朋友,都常来常往,大多时候都是在家里吃饭,那份情谊真实而又纯粹,没有半分复杂。可如今不一样了,朋友越多,反倒烦恼越多,见面说话都要小心翼翼,生怕惹来不必要的麻烦。</p><p class="ql-block">        现在总是怀念过去的日子好,而当下的大环境,独处才是最好的选择。人多的地方是非也多,远离人群,便能寻得大自在。从五十岁起,我便开启了“免打扰模式”,各类社会活动场合里,很少再见到我的身影。少了许多社交的牵绊,反而体会到了隐逸的乐趣——每日与书画为伴,与花草为友,日子过得十分惬意。</p><p class="ql-block">       静下来的时光多好啊:沏一壶茶,细品茶汤的滋味;听一曲古琴,静心临习古人墨迹,在笔墨间与古贤对话,探寻艺术的真谛。从王羲之到智永、怀素,再到颜柳欧赵四大家,从《古文观止》到《文心雕龙》,有这么多古贤“作伴”,哪里会觉得孤独呢,远离了当下社会的喧嚣与浮躁,避开了无聊的是非之源,即便生活在小城,也能寻得“大隐于市”的清净。不必躲进深山,这一方无人打扰的小天地,便足以修身养性,活出大自在。</p><p class="ql-block">      这般安逸的日子,予我良多馈赠——书法、绘画、诗词,都在这份静谧里渐渐升华。关掉社交软件,守着这份“免打扰”的安稳,只愿往后的每一天,都能过得这般自在、舒心。</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6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