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创伤循环

飞鸿

<p class="ql-block">心理学文献摘选今日学习体悟分享</p><p class="ql-block">走出创伤循环,关键不是改变世界,而是重新认识自己</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感叹“世界充满虚伪”时,这种感受如此真实而强烈。但心理学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讨厌的并非世界本身,而是我们透过特定“滤镜”看到的世界景象。</p><p class="ql-block">内心剧场的投射:当世界成为我们的屏幕</p><p class="ql-block">生活中,有些人似乎总遇到“虚伪”的人,感觉人际关系复杂难测。他们渴望直来直往的交流,却发现自己陷入无尽的猜测和不安。</p><p class="ql-block">“都”这个绝对化的表述——“别人‘都’好虚伪”,“世界‘都’很冰冷”,往往揭示了问题的关键:这很可能不是客观现实的准确反映,而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外部投射。</p><p class="ql-block">这种投射源于我们早期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父母)形成的关系模式,即心理学上所说的“内部客体关系”。生命早期,我们通过与抚养者的互动,形成了对自我和他人的核心信念:“我值得被爱吗?”“他人是安全的吗?”</p><p class="ql-block">情感剧本的起源:爱与恨的早期分化</p><p class="ql-block">在生命最初阶段,婴儿还没有社会化,其行为完全由生存本能驱动。温暖、及时的回应被体验为“好”的,而拒绝、忽视或冷漠则被感知为“坏”的。</p><p class="ql-block">爱与恨的情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分化的。当母亲能够温柔回应婴儿的需求,我们就学会了“爱”的意味;当体验被拒绝或忽视,我们就感知到“恨”的滋味。</p><p class="ql-block">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模式,成为我们日后人际关系的潜意识剧本。即使成年后,我们仍会不自觉地被特定类型的人吸引,重复相似的关系模式。</p><p class="ql-block">强迫性重复:为何我们总陷入相似的关系?</p><p class="ql-block">最令人困扰的是,即使这种关系模式带来痛苦,我们却难以挣脱。心理学发现,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重现早期的创伤体验,这是一种“强迫性重复”的现象。</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看似自虐的倾向?因为我们的潜意识渴望修正过去的遗憾。</p><p class="ql-block">例如,如果一个人童年时未能从内向的母亲那里获得足够的情感表达,成年后可能不自觉地选择同样不善表达的伴侣。然后试图“改变”对方,让对方能够充分表达情感——这实际上是在试图治愈童年的缺憾。</p><p class="ql-block">这种修复过去的强烈愿望,让我们无法如实地看待眼前真实的人,而是将对方塞入我们预设的角色中。</p><p class="ql-block">看不见的真实:当创伤模式遮蔽了双眼</p><p class="ql-block">在创伤模式中,我们其实看不见真实的他人。我们只是在与自己的内心投射打交道,与现实中的那个人关系不大。</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坚信“世界虚伪”时,往往会无意识地采取一系列行为,最终恰恰验证了我们的预设:</p><p class="ql-block">比如,因担心被伤害而提前疏远,对方感受到冷漠后果然退却;或者过度解读中性言行,引发不必要的冲突。</p><p class="ql-block">我们不是在回应现实,而是在重演内心剧本。就像戴着墨镜看世界,然后抱怨阳光不够明媚。</p><p class="ql-block">接纳与哀悼:走出循环的关键</p><p class="ql-block">那么,如何打破这种循环?关键一步是完成心理上的“哀悼”过程。</p><p class="ql-block">哀悼不是简单的忘记或放下,而是诚实地承认过去的不可改变。承认童年经历已经盖棺定论,那些遗憾和创伤确实留下了痕迹。</p><p class="ql-block">真正的成长始于接纳一个事实:我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改变过去对现在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停止强迫自己“变成另一个人”,停止徒劳地试图重写历史,我们才能开始真正地以真实自我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摘下有色眼镜,看清真实的他人,建立真实的关系。</p><p class="ql-block">重新认识世界,从重新认识自己开始</p><p class="ql-block">每当你感到被虚伪包围,不妨退后一步思考:这是我当下的真实体验,还是熟悉的情感模式在重演?我是在回应现实,还是在重复过去?</p><p class="ql-block">打破这一循环需要勇气,需要我们去觉察自己内心的“情感剧本”,需要我们在遭遇不公时既能保护自己,又不丧失对人性复杂性的理解。</p><p class="ql-block">真正的自由不在于找到一个完全没有虚伪的世界,而在于拥有看清现实并自如应对的能力。当我们能够接纳自己的历史,如实地看待自己,我们才能如实地看待他人,与世界建立真正的连接。</p><p class="ql-block">这个世界或许并不完美,但可能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糟糕。差别在于,我们是否愿意给自己一个机会,去发现不同于我们预设剧本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