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师评完稿,心里透亮多了

蕙娟

<p class="ql-block">  听老师评完稿,心里透亮多了</p><p class="ql-block"> 李惠娟 </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名来自社区的写作者,始终坚信文学作品能点亮心中的梦想。当我的作品陆续发表在日报、杂志及网络平台时,我的写作梦才算真正开启。我热爱文学,坚持乐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却也时常思考:如何将读过的书转化为自己的文字,用笔墨书写对脚下这片热土的深情? </p><p class="ql-block"> 今年,大武口区作协组织了多次文学活动,每次参与都让我满载而归。老师们不仅现场签名赠书,还为我们搭建了从阅读到创作的桥梁。以采风写作为例,作协提前下发路线图、地址与联系电话,我从确定选题到完成初稿,与采访对象反复沟通,还添加微信深入交流;夜深人静时,更是一遍遍修改打磨。这份作品于我而言,就像亲手耕种的庄稼,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点滴经验的积累。当时自认为已足够完善,便提前交了稿。 </p><p class="ql-block"> 从得知改稿会定在9月24日下午起,一向睡眠安稳的我竟接连几夜失眠。我既期待能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又怕自己的作品不过关,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直到走进会场仍未平息。 </p><p class="ql-block"> 当天下午,宁夏作家协会曹海英老师、田鑫老师、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刘强祖老师、陈斌老师提前研读我们的作品,现场展开细致点评与专业辅导。这场文学课,像极了学生面对严师的课堂——我既如坐针毡、芒刺在背,又因老师的犀利分析而浑身热血沸腾,脱了外套仍觉得脸红心跳。老师们直指问题核心:部分作品题目过大,内容华而不实、浮于表面,未能沉下心挖掘素材,也没能展现出大武口几十年的翻天覆地之变。随后,他们分享了“小切口写大文章”的创作方法,建议我们以点带面,用细节传递对家乡的热爱;还叮嘱我们要多读石嘴山本土知名作家的作品,从名家名作中汲取精华,并且坚持反复改稿——从字词到段落,从开头到结尾,好作品往往要改几十遍,改完搁置一段时间再回头打磨,甚至可以请朋友帮忙提意见,直到自己真正满意。 老师们不仅分享创作技巧,还推心置腹地讲述自己写作时遇到的退稿、改稿经历,更推荐了多本值得深读的书籍。两个小时转瞬即逝,我却清晰找到了自己作品的短板:虽因长期社区工作,笔触能贴近生活、接接地气,但写新闻稿时养成的“急于求成”习惯,让我在文学创作中放不开手脚;想要提升文字功底,唯一的路径仍是“多读书、读好书、乐读书”——既要坚持练笔,更要深入生活,练就敏锐的“火眼金睛”,去发现他人忽略的细节,去感悟小人物的奋斗与闪光点,这些独一无二的生活片段,才是作品无法被复制的灵魂。 文学本就是块璞玉,需经反复打磨才能成为美玉。这过程,是勤能补拙的历练,是滴水穿石的坚持,更是自我雕琢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培训,于我而言既是“小树修枝”的必要过程,也是文学写作者的必经之路。若没有这场面红耳赤的反思,没有老师的谆谆教诲、倾囊相授,我怎能如此清晰地认识到问题,今后又怎能找到提升文笔、实现成长的方向? 经名家点拨,我豁然开朗:写作之路虽广阔,却也布满曲折坎坷。它就像慢火熬粥,从选食材到小火慢炖,每一步都急不得、省不得,既不是一蹴而就的冲动,也不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短暂热情,而是无论何时何地,都惦记着如何修改作品,用自己的语言风格写出真实质感——即便作品不完美,就像不完美的自己,这份“不完美”反而让文字更显真诚。 </p><p class="ql-block"> 通过此次培训,我更深刻地领悟到:文学的生命力,永远扎根于最广阔的土地。未来,我会试着切换不同视角发现家乡之美,用文学的力量为家乡发展传递温暖与希望。恰逢秋分,这既是中国农民欢庆收获的丰收节,也是大武口区作协以练促学、实实在在的“练兵丰收节”——这份成长与觉醒,皆源于遇见好老师的幸运,满心感谢,更满心感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