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之育人系列——27(学点《脑科学》知识02)从“脑—机接口”说起

廉江市名班主任李建科工作室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廉江市名班主任李建科工作室</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2125508</p><p class="ql-block">文/李建科</p><p class="ql-block">图/李建科</p> 走近脑科学研究的前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脑—机接口”,是早期研究者建立的研究模式,使人类能够通过思想去控制计算机。这种“人机对话”,就是“脑—机接口”的现象。现实中,也有存在人机对话现象,如通过声音,信息从人的嘴巴输出,通过机器人或机器接受器,使信息得到接收与信息转化,使信息输出者的意愿得以实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科技飞速发展,神经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大脑,逾越了技术上的难关,实现了大脑间的思想传递”。在大脑间传递思想,即所谓的“心灵感应”。这是不是近似于科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神经科学家认知中的“心灵感应”与人们意识的“心灵感应”应不是同一层次,不同属概念。在神经科学家们看来,“如果传递思想的方法日趋完善,不再需要植入电极(跨越“脑—机接口”代),那就能让讲不同语言的人进行心灵交流。”“人类也能通过互联网,以心灵感应的方式分享各自的思想与情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科学研究并不是让人们陌生与远离,而是让人的认知更接近生命的真实,与科技所融入的生命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神经科学家们那里所获得的认知信息是“电活动传递信息”,这里的“电”,不是人们家里用的电,也不是物理学范畴的电,而是脑内的生物电。人们需要一个更贴近于生活的科学,这就需要解读与知识的传播,更需要一个科学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认识生命神奇。</p> 认识大脑的“电”现象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识大脑的“电”现象,或许,人们才会更走近“大脑”,认识大脑的学习活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科学研究表明:一个年纪大的人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出现全脑放电现象;一个年纪小且有一定语言基础的人,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出现部分脑放电现象。人们知道:部分脑放电,说明部分脑参与学习活动;而全脑放电,是全脑参与了学习活动。这样,人们可以想象其学习效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癫痫病人的癫痫病,及其癫痫病发作现象。据观察,癫痫病人病发,癫痫病人是不知道自己病发过程的。有癫痫病治愈病例,是动了脑手术,对癫痫病发作的脑“病区”进行手术处理,使脑电通过通畅,治愈癫痫病。此外,也有很多关于脑的知识,读者感兴趣,自己进一步去拓宽阅读,获取更多的关于脑科学的资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人在学习过程中的打哈欠现象。我们知道:疲倦,打瞌睡时,会出现打哈欠现象。其实,这里是有学问的。大脑除了生物电,还有生物能,当大脑废弃的“气”,是通过口腔往外排泄的。孩子学习过程中,不断消耗能源,学习会加速废物废气的产生,这些废气就是通过“打哈欠”形式向外排泄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学习过程中,打哈欠现象不是懒,而是“工作”。当然,不同的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障碍,不同的排泄程度。不能一概而论。</p> 学习的本质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的本质,在笔者看来,就是脑运动(脑活动)。当然,这两者是有区别的。有研究表明:睡觉时的睡梦和现实中的学习,是处于不同状态的。现实中,学习存在协同问题,而睡觉时是处于非协同状态中,一种是处于工作状态;另一种处于“非协同”的睡梦状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人们不知道,也不是直观认知状态下“了解”脑,所进行的都是意识控制下的状态,这更需要人的“反观”与行为认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们利用视觉感知器官尤为突出。很多时候,学习在更大程度上使用视觉感知器官,甚至使用到极致程度。学习的通路更多是建立于此,其他渠道或形式上的学习,显得尤为弱势。学习之强者,往往不停留于视觉感知器官的调动与使用,而是多渠道多方式结合。如听课做笔记,并结合有效信息转化,很多时候,学习非强者,只是信息记录或停留于视觉感知与听觉感知,而非信息转化与加工。学习,其实是以信息为主线,实现信息的有效兑换转化,使信息成为脑物质的过程为真正学习。现实中,学习被概念化与个性化解读,只有纳入神经科学世界的脑物质变化与有效信息生成视为“学习”,可能才是正确理解与掌握学习。如孩子学习,若一节课下来,笔记寥寥,加上课后的活动,信息出现遗忘、覆盖、消失等诸多生物脑现象,这样的学习肯定的低效或无效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管是学校学习,还是家庭学习,不管在什么环境学习,学习的效能问题是最需关注的。学习强者,更注重学习效能性。</p> 学习与工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学习是处于非工作作用下的自我认知。有工具后,是工具的掌握与有效运用。看似简单,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劳动过程,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人与工具的“磨合”,并由“磨合”生发工具认知的深层次,形成人与工具合一的“现象”。如语言工具与人所产生工具与人的高度融合,用一些词语表达,它们是“手到擒来”、“笔头生花”、“随口而来”、“耳熟能详”等等,这些都体现人与工具的高度融合。如何让工具与人的生命融合,这里有学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工具的娴熟使用,不仅仅需要了解工具,更需要掌握工具,并让工具在大脑中“有效存储”、“有效提取”、“有效整合与使用”等等。由于工具并不是唯一固定物,而是需要人的理解与掌控,更需要人“懂得”,更需要驾驭能力,这样一来,工具就处于使用的不同阶段与不同层次。由此可知,工具认知与学习也存在不同阶段与不同层次。娴熟使用与工具价值的有效转化,及时的经济利益,似乎是最能体现工具认知水平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具认知与工具使用的最大利益化,是人们所渴望所追求的。学习,有一个阶段与工具学习与掌握,以及工具运用的阶段性是必须引起学习者重视的。否则,人们在学习中会因为工具问题而影响学习的效能性问题。当然,人的认知探索与认知建设始终贯穿人的学习,并影响人的学习与价值建设。</p> 家长如何结合脑科学知识推动孩子学习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合脑科学知识,家长需要从新更新自己的认知,不能简单地以前经验为主观意识进行教育干预,而是以孩子是生命的独立个体来进行认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认识大脑,才有科学使用大脑。无知就会让学习停留于无知上。工具认知仅是一个层面,而不是全部,对于使用工具,应以视觉通路为主,其他为辅。如何有效利用,是关于运用方面的,以后再研讨。脑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阶段性,家长不要在学习初段纳入评估与行为评判,这错误无疑是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学习,不管多少,都需要一个有效地转化巩固过程,实现信息的有效转化,让所学能“有效转化成‘脑物质’”,而不是停留于记录或者不同形式的工具形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应以信息为认知“核心”,且需要让这一核心以工具为载体,实现了信息的有效转移,这转移过程,不是以视觉感知或其他感知觉器官为起点,以手指末端的工具作用呈现结果为终点的学习过程,更应是以工具为载体的信息进入学习活动,以信息的形式存储于大脑,并可以被理解被提取被加工,且信息能作用于生命认知,服务于生命,它以信息形式存储,并能有效提取及有效加工。工具本无意义,只是人们赋予其意义,这赋予意义本身,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为社会所接纳与认同,最终让工具载体在“加工”过程中实现工具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针对以上陈述,家长在孩子学习中,所能做与所应做的,就是信息量及信息可加工程度的理解与检测。若以上概念认知缺乏,就是学习活动的时长监控与学习活动结束后,孩子学习后报告的信息量呈现。若这两者都处于非监管范围,可以理解为无效监管与学习无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内容,仅属笔者的脑科学知识学习与加工,仅代表笔者个人见解与看法。若有不同意见,请在文末留言。或评论区留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的认知局限,也存在认知更替问题,不同的认知层次与认知水平,都直接关系到阅读理解与学习。学习,也是一样,不同的学习层次与学习水平,其学习的有效量是不同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长学习脑科学知识后,行为上,应更注重孩子学习的时间管控,以及孩子学习报告中信息量的有效陈述与信息的有效转化。这样的“教育“,一是实现学习的时间监控,二是信息在工具载体上的量化与加工程度关注与干预。这两个节点都与学习相关,并有体现学习质量。当然,家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增加或调整相关的干预点与干预量,一切因人而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愿此文,对读者有帮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谢你的阅读与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