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漫步于颐和园,仿佛穿行在一幅流动的山水长卷中。这座昔日的皇家园林,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于一体,每一处景致都诉说着历史的厚重与匠心的精妙。</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步入园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庄严的排云门与仁寿殿。红墙金瓦,石狮镇守,匾额高悬,尽显皇家气派。沿着长廊缓行,抬头是“文思光被”“草木菁华”等匾额,彩绘斑斓,龙凤翔舞,一步一画,令人目不暇接。昆明湖畔,铜牛静卧,背刻铭文,据传为镇水之物,已默默守护宝地二百多年。</span></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其前身为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遭破坏,光绪年间重建并更名为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的夏宫。</p><p class="ql-block">园林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汲取江南园林设计精华,巧妙地融合了自然山水与人工建筑。园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著名景观有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等,长廊更以丰富的彩绘闻名。它既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集中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园林美学与哲学思想。</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东宫门</p> <p class="ql-block">排云门乃万寿山前山中心建筑群之起点,为排云殿景区宫门,得名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此门是慈禧太后庆寿时皇室成员及王公大臣等候朝贺之所,建筑等级森严,装饰富丽,尽显皇家气派。</p> <p class="ql-block">“水木自亲”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年间重修为坐北朝南的穿堂殿,前临昆明湖码头,慈禧由水路来园在此登岸。</p> <p class="ql-block">仁寿殿原名勤政殿,是清朝帝后驻跸颐和园期间处理朝政的核心场所,位于东宫门内,为园内主要政治活动殿堂。其名取自《论语》“仁者寿”,寓意施仁政者长寿。殿内陈设典雅,正中设九龙宝座,慈禧太后曾在此垂帘听政,见证晚清诸多历史时刻。建筑庄重宏伟,体现了皇家园林中“勤政”与“颐和”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与昆明湖之间,始建于乾隆年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兼画廊。它全长728米,枋梁上绘有逾14000幅色彩绚丽的彩画,内容涵盖山水花鸟、历史故事、古典名著等,被誉为“世界最长的画廊”。蜿蜒的长廊不仅连接各处景点,也是移步换景、欣赏湖光山色的绝佳通道,集建筑美、艺术美与自然美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长廊</p> <p class="ql-block">铜牛坐落于昆明湖畔,铸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为镇水祥瑞而设。其造型精美,栩栩如生,背铸篆书《金牛铭》,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与水利文化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登万寿山,佛香阁巍然矗立,金顶辉映蓝天,层层飞檐如翼欲飞。透过岩石拱洞远眺,阁影更添层次,宛如天然取景框。须弥灵境建筑群依山而建,藏式风格的四大部洲白塔耸立,象征佛教宇宙观,静谧中透出庄严。</span></p> <p class="ql-block">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巍然屹立于万寿山前山中央,高约41米,八面三层四重檐,气势恢宏。它不仅是全园的视觉中心和制高点,也是清代皇家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始建于乾隆时期,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按原样重建。阁内供奉千手观音,曾是皇室礼佛的重要场所,如今登临可俯瞰昆明湖全景,将湖光山色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从太湖石天然眼眺望“佛香阁”</p> <p class="ql-block">须弥灵境建筑群始建于乾隆年间。由须弥灵境大殿、东配楼宝华楼.西配楼法藏楼,以及慈福等三座牌楼组成。1860年大部分建筑被英法联军烧毁。2021年须弥灵境大殿实现保护性展示,两配楼完成修复。</p> <p class="ql-block">四大部洲是乾隆年间兴建的藏式宗教建筑群,分别为“南瞻部”、“北俱卢洲”、“东胜神洲”和“西牛贺洲”。一八六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现在的格局是20世纪80年代按原样修复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湖光潋滟处,十七孔桥如长虹卧波,倒影成环,游船轻划,泛起涟漪。清晏舫停驻水边,船形楼阁,寓意“河清海晏”,曾是慈禧听戏赏景之所。苏州街两岸白墙黛瓦,小桥流水,恍若江南市井再现。</span></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是中国古代园林中规模最大的石桥之一。它如长虹卧波,飞跨于东堤与南湖岛之间,建于清乾隆年间。桥身以汉白玉砌筑,长达150米,下设十七个券孔,故名“十七孔桥”。桥栏望柱上精雕544只形态各异的石狮,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与苏州宝带桥之神韵,更蕴涵“九重”之意,中央大孔两侧孔数均为九,体现皇家尊崇。尤其冬日夕阳下,十七孔洞金光穿洞的奇观,堪称颐和园点睛之笔。</p> <p class="ql-block">“清晏舫”原称石舫,建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舫身系用巨石雕砌而成,通长三十六米,原有中式舱楼,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时改为洋式舱楼,并取“河清海晏”之意,命名为“清晏舫”。</p> <p class="ql-block">苏州街位于万寿山后河沿岸,是乾隆年间仿江南水乡风貌而建的宫廷市肆街。街巷沿水系蜿蜒,两岸罗列各式店铺,如茶馆、酒楼、钱庄等,古时专供帝后游赏购物,体验市井风情。建筑以白墙青瓦为主,拱桥错落,再现了清代江南商埠的繁华景致,融合了皇家园林与民间趣味,成为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德和园大戏楼雕梁画栋,看戏廊曲径通幽,乐寿堂前鹿雕静立,青芝岫巨石奇崛,知春亭畔垂柳拂面。每一处皆可驻足,每一景皆成诗画。</span></p> <p class="ql-block">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皇家园林中规模最大、建筑最精美的戏楼之一,建于光绪年间(1891-1897年)。戏楼高21米,共三层,由上至下分别称为“福台”“禄台”“寿台”,结构精巧,设有天井、地井等机关,可表现神仙鬼怪升降腾挪的演出效果。它与故宫畅音阁、承德避暑山庄清音阁并称清代三大戏楼,是慈禧太后观戏的重要场所,见证了晚清宫廷戏曲艺术的辉煌,堪称中国古戏楼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大戏楼的“看戏廊”,是专为慈禧太后观戏而设的廊式建筑,与大戏楼(德和园)主体相连。此廊地势优越,视野开阔,太后可安坐其间,舒适地欣赏楼下舞台的演出,是清代宫廷戏剧文化中体现皇家观戏礼仪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德和园是清代皇家园林中的戏楼建筑群,建于光绪年间,以三层大戏楼为主体,高21米,翘角重檐,结构精巧。这里曾是慈禧太后观戏场所,见证晚清宫廷演剧文化巅峰,被誉为“京剧摇篮”,兼具建筑美学与历史价值,为颐和园内重要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乃颐和园内慈禧太后昔日寝宫,临湖而筑,位置佳绝。院中陈设典雅富丽,堂前植玉兰、海棠、牡丹,寓意“玉堂富贵”。此处曾为慈禧起居、理政之所,青芝岫巨石矗立庭间,更显皇家气派,是融合生活与政治的经典四合院建筑。</p> <p class="ql-block">青芝岫</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明朝官僚米万钟于北京的房山发现了这块色青而润、状若灵芝的巨石,在运往米氏勺园的途中,由于财力不支,不得不弃于郊野,后被乾隆皇帝耗巨资移置于此,取名“青芝岫”,是中国最大的园林置石。</p> <p class="ql-block">知春亭位于昆明湖东岸小岛,是观赏湖光山色的经典景点。其名源于“见柳而知春”,亭畔桃柳逢春最早萌绿。八角重檐的造型舒展优雅,亭内视野开阔,可远眺佛香阁、西山群峰与十七孔桥,是驻足小憩、领略园林画境的绝佳之处。</p> <p class="ql-block">万寿山是颐和园的核心景观之一。其名寓“长寿永康”之意,乾隆年间修建清漪园时,将明代瓮山更名为万寿山。山体依傍昆明湖,前山以佛香阁为视觉中心,形成宏大的佛教建筑群,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后山林木幽深,景色清静自然。这座人工与天然巧妙结合的山峦,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的造园精髓,是皇家园林建筑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碧波浩渺,宛若京城北隅的一颗璀璨明珠。此湖原名瓮山泊,乾隆皇帝仿杭州西湖拓建,并取汉武帝昆明池练兵之意命名,寄寓文治武功。湖面占颐和园面积四分之三,与万寿山构成“山水相依”的经典格局。西堤六桥仿西湖苏堤而筑,湖心点缀南湖岛、十七孔桥等胜景,既具皇家园林恢弘气度,又融江南水乡婉约风韵。漫步堤岸,远山近水皆入画,堪称中国古代园林理水的典范之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