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来八朝古都汴梁旅游,浏览历史古迹,参观著名景点那是必须的。因为是相隔15年重访开封,计划参观行程有取有舍。开封市博物馆为参观重点。听闻博物馆正举办宋画陈列展,故补上大宋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一课,成为河南开封之行的最后一站……</p><p class="ql-block"><b>( 咦。还要不要点脸?明明是误打误撞的宋画展。嘘。一行乃慕名而来!)</b></p> <p class="ql-block"> 开封历史要浏览吧?金代可以忽略,<span style="font-size:18px;">但是南北两宋,大宋不能不瞧瞧。</span></p> <p class="ql-block">中原腹地, 黄河之滨,开封这座千年古城承载着中华文明璀璨的记忆。作为北宋都城所在地,这里曾是世界的文明中心,汇聚四海珍奇、八方雅士。而宋画,正是这座都城最鲜活的见证。《文会图》的风雅,《瑞鹤图》的华贵,《金明池争标图》的热烈,《千里江山图》的豪迈,笔墨流转间,尽显北宋都城的无限风光和宋代艺术的巅峰图景。</p> <p class="ql-block"><b>"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b></p><p class="ql-block"> 一折宣传册在手,尽感大宋中原绘画先声夺人。来欣赏绘画即是传承,如果不知办宋画展,错过交臂,那便失之“千年毫翰”不成?</p><p class="ql-block"> "宋代大师绘画写实与写意并重, 笔下山河气象万千、花鸟细腻传神,人物形神兼备,定格画幅宣纸上逾千年依然栩栩如生。随着宋代绘画展现出多元的艺术风格,其精美而写实的艺术表达,更彰显了大宋中原绘画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花鸟篇</b></p><p class="ql-block">宋代花鸟画造型写实生动、设色典雅华美,将自然界中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蜂蝶燕雀等一一写入。宋初宫廷画院延续五代画风,花鸟画多以双钩填彩、赋色华丽的风格为主。徽宗时,因其喜好丹青,讲究形神并举,强调以诗入画,形成工整富丽、注重意境的典型画派,将院体花鸟画推向高峰。南宋在继承北宋工整细腻的风格之上,着重传神与写意,让花鸟画追崇小格调,追崇更加逼真之情趣。</p> <p class="ql-block">根据图片信息,这两幅花鸟立轴画可能的风格及画家推测:</p><p class="ql-block">1. 符合宋代宫廷花鸟画的典型风格(如《宣和画谱》)。可能关联画家:</p><p class="ql-block"> - 黄居寀(北宋)擅长珍禽花卉,</p><p class="ql-block"> - 赵昌(北宋)以写生著称。</p><p class="ql-block"> - 李迪(南宋)禽鸟精微动态自然。</p><p class="ql-block">2. 题材与题名推测</p><p class="ql-block"> - 左图:莲池水禽主题,可泛称为《莲塘飞鹭图》或《荷塘逸趣图》。</p><p class="ql-block"> - 右图:白色花卉可能为百合、山茶或栀子,配以湖石,可称为《百花湖石图》或《繁英墨石图》。</p><p class="ql-block"> - 后世摹本可能:明清时期常仿宋画风格,需警惕后代摹本(如苏州片、宫廷仿制)。</p><p class="ql-block"><b> (这两幅画作若为真迹,可能出自北宋宫廷画师之手;若为摹本,则体现了后世对宋代花鸟画典范的推崇。题材命名可参考画面元素,如《莲塘飞鹭图》与《繁英墨石图》。)</b></p> <p class="ql-block">宋代花鸟传世作品较多,包括宋代大诗人都有墨宝画作传世。</p><p class="ql-block"><b>( 咱一外行人即不擅长泼墨又不懂诗文,来博物馆看宋画纯属看热闹。再嘚嘚没完,恐会露怯。咦。棒槌。)</b></p> <p class="ql-block"><b>山水篇</b></p><p class="ql-block">宋时,北方山水的雄浑壮阔和江南山水的清润秀丽被画家"写万趣于指下",山水画开始有流派之分。北宋承五代之风盛行"全景山水",画面构图大而全,以表现真实的自然造化,有"方寸之间见天地"的气度,呈现出天地大美的境界。南宋时出现变革,只刻画自然景物一角或者半边的"边角山水",以大面积留白的方式,用寥寥数笔营造出无垠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b>宋.马远 西湖观梅图 </b></p><p class="ql-block">纵12.5cm 横16cm</p><p class="ql-block">绢本 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藏</p><p class="ql-block">马远(1140-1225),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生长于临安(今浙江杭州),是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他在光宗、宁宗时期任画院待诏,出身于绘画世家,其父马世荣、兄马逵等都是宋代知名的画家。马远擅长山水、花鸟、人物,其山水画师法李唐,多画江浙山水,树木杂卉多用夹笔,用大斧劈皴带水墨,画山石方硬严整。他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家",又与夏圭并称"马夏"。</p> <p class="ql-block"><b>长江万里长卷</b></p><p class="ql-block">因观展匆忙,拍照又没拍题跋特写。写欣赏笔记只能求助“元宝”解惑答疑。</p><p class="ql-block"> “元宝”:根据画面风格、题跋特征,这幅作品更符合明代吴门画派或清代仿宋风格的创作特点,而非宋代真迹。宋代山水画多以绢本为主,墨色层次浅简(如范宽、郭熙)而此画设色青绿、构图繁复,笔法上带有明显的明清文人画特征。</p><p class="ql-block">判断依据:</p><p class="ql-block">1. 题跋形式:宋代画作题款多隐蔽于石缝树隙(如郭熙《早春图》),此画“长江万里”题字更接近明清题跋风格。</p><p class="ql-block">2. 青绿技法:宋代青绿山水(如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以矿物颜料铺色,厚重瑰丽,而此画青绿设色较薄,与明代文徵明、仇英等人风格更相似。</p><p class="ql-block">3. 构图与笔法:山石皴法兼具斧劈皴(南宋风格)与披麻皴(元明风格),但整体景深层次不及宋画。</p><p class="ql-block">结论:</p><p class="ql-block">此画应为明清时期画家临仿宋代“长江万里”题材的再创作作品,具体作者需结合更多印章或题跋信息考证(如画面左侧小字或可能存在的画家落款)。若需进一步鉴定,建议关注画作角落的印章或更详细的题跋文字。1</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窠石平远图》</b></p><p class="ql-block">北宋大师郭熙的传世名作。</p><p class="ql-block">作者:郭熙 - 北宋神宗时期的宫廷画师,翰林图画院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 创作干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题款“窠石平远 元丰戊午年郭熙画”为证。</p><p class="ql-block">* 描绘的是北方秋野的景色。画面中的“窠石”(多孔洞的岩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画幅左侧有作者题款:“窠石平远 元丰戊午年郭熙画”,明确了画名和作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展厅创意陈列小品猜想</b></p><p class="ql-block"> “<b>宋代竹林八大家”</b>,开封水席宴上猜酒令,学王右军邀画匠好友“曲水流觞”…画家聚会吃水席赋画,猜拳输者自认罚酒罚画。宋代画家比王義之书法逊色,但即席挥就大写意钟馗,微醺状态下勾勒个把工笔仕女,那笔下人物还是有点飘逸,自带酒意风韵的……</p><p class="ql-block"><b>“曲水流觞”典故</b></p><p class="ql-block">王右军(王羲之)是东晋书法家,曾在兰亭与友人举行雅集,众人沿溪水而坐,将酒杯置于上游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面前谁便作诗,称为“流觞曲水”。王羲之为此写下《兰亭集序》,这一活动史称“兰亭雅集”。</p> <p class="ql-block"><b>宋代的著名画派(“元宝”特别雅正)</b></p><p class="ql-block">宋代是中国绘画鼎盛时期,但并没有一个叫“竹林八大家”的画派。宋代著名的有:北宋三大家:董源、李成、范宽(山水画巨匠)。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院体山水画代表)。文人画家:苏轼、文同、米芾等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p><p class="ql-block"><b>竹林七贤</b>:是三国魏末(魏晋时期) 的七位名人,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并非“画派”。</p><p class="ql-block"><b>八大家</b>:是指文学上的“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18px;">咦。这瘪孙喝高了。记混淆了!他想表达的可能是“竹林八怪”吃水席。谢谢“元宝”老师指正。叫恁少喝不听。地瓜干酒上头了吧?这脸打得啪啪的……不懂别装懂,还“竹林八大家”?丢人丢到大宋汴京城,别说恁和俺一起来看宋画展的,俺可丢不起那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人物篇</b></p><p class="ql-block"> 两宋时期,人物画的创作从神圣教化转向人间百态, 除帝王将相、道释人物外,历史故事、市井风俗、仕女婴戏等题材增加。北宋时期,在理学"格物致知"精神的影响下, 人物画追求自然写实,重视笔法情趣,通过对骨象的准确描绘呈现出对象的内在精神特征。至南宋,写意人物画一枝独秀,用笔刚劲酣畅,色调清丽雅致,生动勾勒出不同阶层人物的鲜活形象。</p> <p class="ql-block"><b>宋代摹本《虢国夫人游春图》</b></p><p class="ql-block">原作为唐代张萱所作。此画描绘了杨贵妃三姐虢国夫人骑马游春的场景,展现了唐代贵族生活的奢华与闲适。画面人物衣着华丽,构图疏密有致,是宋代临摹唐代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b>( 原画真迹在东北沈阳,现在辽宁博物馆收藏。2023年秋,额跟二哥曾前往辽博欣赏过陈列展出的原画)</b></p> <p class="ql-block"><b>宋仁宗后坐像 / 宋仁宗坐像 </b></p><p class="ql-block"> 因额拍摄陈列展品时未拍清楚题款,额求助工具,用扫描王扫出上面“画题”,再让“元宝"分析根据这些特征,进行推断:</p><p class="ql-block"><b>1. 画像中的人物是谁?</b></p><p class="ql-block"> 左侧大幅画像:“身着华丽黑底金色花纹长袍、头戴高冠”是宋代帝王最具代表性的标准宫廷肖像,这极有可能就是宋仁宗赵祯。</p><p class="ql-block"> 右侧小幅画像:身着红色常服、头戴便帽( 是东坡巾或一种便帽)的坐像,这与历史上流传的宋太祖赵匡胤的便装像高度吻合。这幅画非常著名,常被称为《宋太祖便服像》。</p><p class="ql-block">结论: 图中左侧为宋仁宗赵祯的朝服像,右侧为宋太祖赵匡胤的便服像。</p><p class="ql-block"><b>2. 这些画像是何人所绘?</b></p><p class="ql-block">可能是副本宋朝灭亡后,元、明两朝的宫廷画师曾奉命临摹。</p><p class="ql-block">* 画中人:左侧宋仁宗,右侧宋太祖。</p><p class="ql-block">* 创作者:画像由宋代翰林图画院的无名宫廷画家团队创作,属于职务作品,此版本很可能是后世(元、明时期)画师临摹的宋代原作。</p><p class="ql-block">* 画像用途:用于供奉在各地的神御殿(如景灵宫)中,供后人祭祀瞻仰,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礼制意义。</p><p class="ql-block"><b>( 呵呵。元宝也滿嘴跑火车。可信度50% ,额都扫描出/画款题了,还TM认宋太祖?)</b></p> <p class="ql-block">《韩熙载夜宴图》</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宋代摹本,原作出自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之手。</p><p class="ql-block">关于画上的题词:</p><p class="ql-block">画中最著名的题词是前隔水处的题跋,它来自于南宋高宗赵构,他用行书抄录了《韩熙载传》的一段文字,为整幅画作定下了基调。</p><p class="ql-block">然而,开封博物馆陈列的绘画左下角所显示的“韩丽”二字,并非原画的题名或著名题词。这很可能是后世收藏家、鉴赏家或画主的鉴藏印或题签。在古画上,后人加盖收藏章或题写姓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概括此画三个关键点:</b></p><p class="ql-block"><b>* 《韩熙载夜宴图》(宋摹本)</b></p><p class="ql-block"><b>* 题词:南宋高宗赵构所书的节选。</b></p><p class="ql-block"><b>* 图中文字:“韩丽”二字应为后世某位名叫“韩丽”或字号中含此二字的人的鉴藏印记。</b></p> <p class="ql-block">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绘画艺术也在这一时期达到高度发展。院体画受"格物致知"精神的影响,追求写实工致、严谨典雅;文人画主张"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强调意境清远、品格超逸,二者共同书写了绘画史上绚丽多彩的一页,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一行三人在龙亭附近一餐馆用晚餐。开封博物馆不能白来,顺便浏览了汴京历史,搂草打兔子,看宋画展捎带参观了汴梁历史。额抄录的笔记简介如下:</p><p class="ql-block"><b>( 咦。恁咋还整反了?汴京历史和宋画谁是兔子?没文化真可怕,丢人丢到八朝古都东京来了!我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东京梦华录•绮丽都市(上篇)</b></p><p class="ql-block"> 在东京城内,出现了被称为坊郭户的城市市民,他们人口众多,五方杂处,面街而居,是工商业繁荣的主体,也是市民文化的创造者和追随者。听曲、观剧、蹴鞠、捶丸等,逐渐成为他们休闲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以娱乐为目的的商业性演出场所﹣﹣瓦子勾栏的出现,象征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有着转折性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b>故老闲坐谈京师 </b></p><p class="ql-block"><b>孟元老</b>(生卒不详)号幽兰居士,北宋末叶在开封居住20余年。宋金之际,孟元老逃亡江南。为了不使谈论东京风俗者失于事实,他在怅然中提笔追忆东京当年繁华盛景,编次成集,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撰成《东京梦华录》一书,开此类题材笔记之先河,多为后人模仿。</p><p class="ql-block"><b>袁聚</b>(又称百岁寓翁)百岁老人。约生活在宋徽宗崇宁(1102-1106年)至南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年)。他早年家居开封,两宋之际携家人南迁至杭州。因"省念旧闻",著有《枫窗小牍》两卷,记载其闻见的开封、杭州旧事。</p> <p class="ql-block">绍兴初,故老闲坐必谈京师风物。</p><p class="ql-block"> --(宋)周辉《清波别志》</p> <p class="ql-block">三槐王氏 昭德晁氏 东莱吕氏</p><p class="ql-block"><b>南迁分布图 </b></p> <p class="ql-block"><b>三槐王氏 </b></p><p class="ql-block">王祜,祖籍莘县(今属山东省),曾任宋监察御史、知制诰、兵部侍郎,颇得赵匡胤赏识。宋初,举家迁居京城,筑室于开封仁和门。王祜尝手植三槐于庭院中,言"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真宗时,其次子王旦做了宰相,后世子孙为官宦者多人,成为宋代著名的诗书簪缨之族,被称为"三槐王氏"。南宋初年,三槐王氏子孙纷纷南渡,迁居于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会稽(今浙江绍兴)、湖州等地。</p> <p class="ql-block"><b>宋代世俗生活的见证﹣﹣白沙宋墓 </b></p><p class="ql-block">河南省禹州市白沙镇一带,北宋时期为开封府所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曾在这里发现一批宋代墓葬,其中一号墓,为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建造的赵大翁墓。该墓前室东西两壁画墓主夫妇对坐宴饮像和乐伎11人。后室绘对镜著冠的妇人、持物侍奉的男女婢仆等。这些壁画,以及同期墓葬出土文物,是我们了解、研究宋代生活习俗、服饰、家具等难得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b>八荒辐辏万国咸通</b></p><p class="ql-block">北宋定都东京以后,陆上丝绸之路并未因战乱的影响而断绝,而海上丝绸之路已经超越前代成为中外贸易的主流。来自亚洲各国乃至欧洲的使团、商队首先来到沿海各港口,再辗转到达开封。开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代替了长安、洛阳的地位,成为中国国内各族和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b>东京梦华•宋金时期(下篇)</b></p><p class="ql-block">(公元960-1234年)</p><p class="ql-block">显德七年(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国号为宋,改元建隆,定都东京开封府,史称北宋。北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国家重新走向统一。至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克东京,存续了168年的北宋王朝灭亡。同年,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建立南宋。宋代的科学、文化、教育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周边各国及以后各朝代,都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三大发明,成为撬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杠杆。</p> <p class="ql-block"><b>靖康之难 士族南迁</b></p><p class="ql-block">南北两宋之际,为躲避战乱,中原大批士绅、平民渡江南下者达数百万之众。他们历尽艰辛,迁徙到了苏、浙及闽、粵、赣等地,其中有不少世居开封的名门望族,是中原文献的主要传播者和文化的传承人。南迁的士民在东、南各地逐渐定居下来,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成为了客家先民。</p> <p class="ql-block"><b>宋代文学</b></p><p class="ql-block">赵宋王朝推行"重文抑武"的 右文政策,以任用文士为宗,开科举、兴学庠,造就了许多集文豪与官僚于一身的文学大家,使宋代诗词文赋空前繁荣。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文学应运而生。话本、戏曲成为大众喜爱的新的文艺形式。京师开封,为这些士大夫和平民的文学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作舞台,他们在这里或慷慨悲歌、或浅吟低唱、或针砭时弊、或笑谈人生,书写了中华文明史上绚丽多彩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香药铺 </p><p class="ql-block">香药,是香料药物的简称。在北宋,香药被广泛使用,既包括檀香、麝香、沉香、黄香、茅香等香料。《清明上河图》中即有"刘家上色沉檀楝香"的竖牌。</p> <p class="ql-block"><b>税务所 </b></p><p class="ql-block">由于商业发达,北宋政府对商税特别重视,在全国各地设置场、务等征税机构;在开封置都商税务,掌收京城商业税。商税在宋代分为住税(买卖交易税)与过税(商品流通税),征税物品包括布帛、香药、庄田、牲畜、米面等。《清明上河图》进入城门后第一家便是税务,反映了商税的突出位置。</p> <p class="ql-block"><b>兴慈塔 </b></p><p class="ql-block">兴慈塔位于开封城东南,又名天清寺塔,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是一座六角形仿木楼阁式砖塔。因其坐落于繁台之上、故俗称繁(po)塔。据记载,该塔原高九层、二百四十尺、报为壮观。元、明两代塔体损坏、只余三级。清初又在三层塔身上增筑了小塔,形成了如今独特的钟式塔形。经实地测量,现存塔高36.68米。繁塔全身内外遍嵌佛像砖,一砖一佛、共108种,7000余块,是研究宋代佛教人物造型的艺术宝库。</p><p class="ql-block">排列在二层塔室前壁的20位乐伎造像皆菩萨装束、身被缨络、头饰化佛、各持排萧、笙、贝、钹、粥鼓、琵琶等乐器、是目前仅见的阵容完整、乐器种类齐全的宋代佛教令庙乐队。</p> <p class="ql-block"><b>开宝寺塔 </b></p><p class="ql-block">开宝寺塔,位于开封城东北隅。因塔的外壁使用的是深褐色琉璃面砖,呈铁锈颜色,故俗名铁塔。该塔建于皇祐元年(1049年),为八角十三层仿楼阁式,现地面高度55.08米。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分,呈现出秀丽流畅的轮廓。特别是塔外壁镶嵌的模制花砖,更是精美异常,计有佛、菩萨、飞天、宝相花、莲花、牡丹、狮子、云龙、麒麟等多达50余种。此外塔身砌筑使用了20余种仿木结构的造型砖,如勾头、重唇板瓦、腰檐莲瓣砖、圭形门云纹砖等,对塔的稳固性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充分显示了宋代匠师高超的营造技艺。</p> <p class="ql-block"><b>大晟编钟</b></p><p class="ql-block">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下旨仿照春秋时期宋公成钟式样铸大晟编钟,至四年(1105年)铸成,计12编,每编28枚,有正声12枚,中声12枚,清声4枚,共336枚。徽宗为此设立"大晟府",重制新乐,颁行天下。由铸造编钟而新修订的大晟音律,成为以后元明清各代国家的标准音律。北宋灭亡后,大晟编钟多被金兵掳掠。现存30余枚,散于世界各地。</p><p class="ql-block"><b>编钟的结构</b></p><p class="ql-block">舞:钟体项部的平台,与纽相连。</p><p class="ql-block">枚:最间突起的乳。</p><p class="ql-block">篆带:校间的纹饰界带。</p><p class="ql-block">钮</p><p class="ql-block">钲:舞下枚、篆之间的部分居钟体正中</p><p class="ql-block">- 舞广央,是铭文的主要铸镌处。</p><p class="ql-block">于:两铣角之间,鼓部下沿。</p><p class="ql-block">铣:钟体的左右两边。</p> <p class="ql-block"><b>金室南迁 移都汴京</b></p><p class="ql-block">金代,开封称汴京、南京,成为陪都。贞祐二年(1214年),金宣宗为避蒙古军队的锋芒,正式从中都燕京迁都于此。天兴二年(1233年),开封被蒙古军队占领,建都近20年。</p><p class="ql-block"><b>( 蒙建都恢复东京还是继续称汴京?不详。上网查去,查到金迁都开封改称南京。蒙建都称开封? 再查呀! )</b></p> <p class="ql-block"><b>金代开封城的营建与布局</b></p><p class="ql-block">宋、金之际的战乱,使开封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金完颜亮称帝期间(1149-1161年),为迁都开封,曾对宫城进行了大规模重建。金宣宗为加强开封的城防,重点修建了子城(里城),并将南、北城墙向外扩展,基本奠定了明清开封城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b>金代科举</b></p><p class="ql-block"><b>与女真进士题名碑</b></p><p class="ql-block">金代的科举分为乡试、府试、省试和御试(殿试)四级。金世宗为保持女真民族的特点,于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专设女真进士科,考中者为"女真进士"或"策论进士"。金代一朝共举行过四十余次科举考试,取士达万余人。金宣宗迁都南京(开封)后,也在这里开科取士。</p> <p class="ql-block"><b>金"兴定宝泉"钞版</b></p><p class="ql-block">金政府于元光元年(1222年),在开封发行了名为"兴定宝泉"的纸币。其钞版,青铜质地,长27厘米,宽13.5厘米。上有"兴定宝泉"、"贰贯闻省"、"伪造当斩"、"赏陆百贯"及"南京路"等字样。该版现藏于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金朝存在于 公元1115年至1234年,共119年。共传10位皇帝(若包括追尊的太祖完颜阿骨打之父金世祖则为11世)。</p><p class="ql-block">* 背景:1214年,在北方蒙古的持续强大军事压力下,金军屡战屡败,中都城危在旦夕。为了躲避兵锋,金宣宗完颜珣决定将都城向南迁移。金朝从中都(今北京) 迁往开封(称“南京”)。</p><p class="ql-block">* 结局:1234年正月,蒙宋联军攻破蔡州城(河南汝阳)。金哀宗完颜守绪自缢,末帝完颜承麟死于乱军之中。</p><p class="ql-block"> 金朝被蒙古与南宋联军共同所灭。封建历史上唯一的一次,金朝被上一王朝继承国-南宋所灭。厉害。</p><p class="ql-block"><b>(恁这配的视频,是战国时期的车马吧…得。遇上一懂行的。将就看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