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都南京.十朝史迹寻访之旅第三十四期明朝系列之三十四</p><p class="ql-block">一、本期主题</p><p class="ql-block">行走通济门遗址——清军兵临城下南明弘光帝由此门出逃,为时一年的短命王朝覆亡</p><p class="ql-block">二、顺访史迹</p><p class="ql-block">4.10烈士群雕、九龙桥、老地名汝南湾、东水关、东关头、东关头路、吴敬梓纪念馆、金陵闸、利涉桥、吴敬梓故居旧址</p><p class="ql-block">三、关联史事</p><p class="ql-block">1、通济门与《康熙南巡图》;</p><p class="ql-block">2、汝南湾老地名与五马渡有关;</p><p class="ql-block">3、谭嗣同仕江宁曾寓居东关头公馆</p><p class="ql-block">4、东水关晚清民国时曾沦为乞丐窝</p><p class="ql-block">5、东关头与钓鱼巷是晚清新兴的红灯区。</p><p class="ql-block">四、集合地点:通济门公交站</p> <p class="ql-block">云中老师推出的相关资料《南京城墙志》关于通济门的描述:通济门 位于南京城南,坐北朝南。《南都察院志》称:“本门冲要。东至正阳门界,西至聚宝门界,长五百一十一丈七尺,垛口七百四十四座。”</p><p class="ql-block">通济门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约1386年)由原集庆路旧东门扩建而成,因临近秦淮河取“同舟共济”之意命名。 作为南京城南部的关键水陆门户,承担漕粮运输和军事防御功能,与三山门(水西门)共同构成船形瓮城。</p> <p class="ql-block">通济门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瓮城,690米的长度,可以做到瓮中捉鳖,它的战略军事地位尤其重要。</p><p class="ql-block">通济门城门内向西南,为商市区;向东北,为皇宫区。建有内瓮城三座,呈“船形”,设有“洞”若干,门垣共四道。三座内瓮城城门与主城门呈南北直线而设,皆为拱券砌筑。主城门上建有闸楼和城楼,内瓮城上建有闸楼,主城门内东西两侧各有上城马道、步道一条。通济门为京城13座城门中,占地面积最广的一座城门。</p> <p class="ql-block">《南京通史》关于朱由崧逃离南京及清军占领南京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6月3日夜,刚刚表示要带头拼死守卫南京城的弘光帝(朱由崧)连夜从通济门逃出南京,连辅佐他的马士英都不知道。15天后,弘光帝被捕,清军特地押他回京从通济门入城。</p> <p class="ql-block">1937年12月9日,侵华日军从南京东郊、东南、南面3个方向,抵达南京城墙附近。在攻击光华门失败后,日军遂转向通济门方向。上午10时许,经过激战,日军在光华、通济两门外,“遗坦克车六辆,尸体二百余具于大道两旁,我军士气大振,光华、通济两门均已转危为安。”在南京保卫战中,通济门曾是中国守军抗击日寇的见证之一。</p> <p class="ql-block">1960年前后因城市建设被拆除,现仅存遗址。据介绍,2002年以来,南京市考古人员历经多次勘探发掘,先后发现了通济门东侧城垣以及瓮城东墙与西墙遗迹。发掘结果探明瓮城东西两侧遗迹彼此相连,由此确认了通济门“船形瓮城”的西北角这一重要坐标。2006年,再次发现通济门瓮城东墙遗迹。此次发现的为瓮城西北角城垣和由北向南第一重城垣西部的墙基部分,与2010年在裘家湾片区综合楼项目工地考古发掘发现的城垣遗迹同为通济门瓮城的西侧城垣,二者相连。<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6年确认位置后启动保护计划。2024年6月,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示了通济门遗址公园的工程方案,标志着该项目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该公园位于秦淮区夫子庙周边,东临通济门隧道,西靠内秦淮河,南接东城水岸小区,北近大中桥,旨在保护并展示明代城墙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遗址公园规划让通济门西北角城垣遗址重见天日,让我们有望重现它的昔日辉煌,期待这艘“石船”再次扬帆起航。</span></p> <p class="ql-block">通济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坐北朝南,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门,中国古代防御性建筑的杰出代表,世界城墙史上独一无二的杰作,其形制和规模在中国绝无仅有。</p><p class="ql-block">通济门是福船型(鱼腹型)的内瓮城城门,是南京城墙中占地面积和规模最大的城门,内部结构极其繁复,形制与三山门相似,建有内瓮城三座,门垣共四道,两条上城马道和人行道,以及若干瓮洞,每两道城墙间设瓮城,内瓮城呈鱼腹型,供作储兵防守之用,三座瓮城和四道门垣皆为拱券砌筑,瓮城周长约690米,立面城宽约90米,均为条石砌筑。</p><p class="ql-block">1963年5月,通济门及内瓮城拆除后,土方及石料未及时清理,还遗留了条石墩子10个。交警二中队及交通分局以“通济门是城乡要道,进进出出拖粪车、街道卫生垃圾车、郊区菜农挑菜进城,非常拥挤”为由,多次向白下区第二土石方工程队提出意见,而且“当地居民群众也纷纷提出意见”,最后由该工程队清除了这10个条石墩子。</p><p class="ql-block">1963年底,通济门及瓮城地面建筑被彻底拆除,城墙最后的石墩被清除。</p><p class="ql-block">2002年,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队在龙蟠中路凯悦天琴小区建设工地,发现了通济门东面的城垣。</p> <p class="ql-block">通济门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由原集庆路旧东门截城壕增建,因临近秦淮河用船形取同舟共济之意而命名为通济门,扼守于内外秦淮分界,门向东北为皇城,向西南则是商业区,为南京咽喉所在。1960年前后,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波及南京,通济门被拆除,如今剩下城门遗址和地名。明朝洪武初年,通济门由原集庆路旧东门截城壕增建,因临近秦淮河用船形取同舟共济之意而命名为通济门。明朝南京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城南京的营建承袭了南唐金陵城的格局,并在都城周围整修、开凿护城河。护城河相互连通,规模空前,成为世界上最长的护城河。其中外濠(即外秦淮河),成为明都南京城南的护城河,宽阔的秦淮河还承担着向都城运输漕粮的重要任务,南京城通济门和三山门(水西门)是遥相对应的两个船形瓮城。通济门在建成之初,便成为南京的重要地标建筑。</p> <p class="ql-block">通济门旧影:清军占领南京后,将全城一划为二治之。从通济门起,以大中桥北河为界,东为兵房,西为民舍。原住城东和城北的居民“日夜搬移,提男抱女,啼哭满路”,腾出的地方让给入城的清军驻防。顿时,“西南民房一椽值一金。”这是南京历史上的一次城内大规模移民,通济门成了“坐标点”。</p><p class="ql-block">1928年春夏之际,曾有人提议将通济门改名为“共和门”,以纪念当年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开创共和之伟业。改名后的“共和门”,曾一度被使用过,甚至还出现于地图上,但终未被国民政府正式命名。</p> <p class="ql-block">《南京明清建筑》:九龙桥在通济门外,跨秦淮水又名通流桥。现桥为五孔石拱桥,长51米,宽12.4米,高5.7米。始建于明代,清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明代九龙桥连接通济门,控扼南京东南交通孔道,位置十分重要。秦淮水透迤东来,在此折向南方形成了一个大湾。</p> <p class="ql-block">九龙桥建于明代初年,1937年被日军飞机炸毁,2000年按历史原貌修复,2006年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1927年3月北伐军光复南京后,蒋介石却为建立独裁政府,镇压革命人民进行秘密的策划准备。4月9日,国民党反动派捣毁省、市党部和市总工会,拘捕省、市党部负责干部和工作人员30余人。4月10日,南京10万群众在中共南京地委的领导下,召开“肃清反革命派”大会,遭国民党反动派残酷镇压,死伤数百人。当晚中共南京地委在大纱帽巷10号召开紧急扩大会议,研究应变措施、反蒋宣传等间题。会场被反动派侦缉队包围,江苏省党部中共党团书记候绍表、中共南京地委书记谢文部等10天被捕儿天后被秘密杀害,遗体被运到通济门外九龙桥边,投人秦淮河中。</p> <p class="ql-block">1665年五月清兵城下,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就是从通济门出逃,王朝覆亡。</p> <p class="ql-block">《康熙南巡图》第十卷有关通济门:江宁通济门-江宁三山街-江宁校场-江宁玄武湖畔-江宁秦淮河。</p><p class="ql-block">图中的描述:一进通济门,皇帝经过的主要街道上搭有长达数十里的彩棚。江宁为江南繁华之地,商业发达,街道纵横,房屋鳞次栉比,秦淮河穿过画面,之后出现了校场。康熙端坐在校场看台上阅兵。过鸡鸣山、钟山、观屋台,以后湖结束。湖上渔舟若干,湖水苍茫,开阔无比。</p> <p class="ql-block">康熙二下江南由此通济门入城,留下《康熙南巡图》藏故宫博物院。上面《康熙南巡图》第十卷有详细描述。</p> <p class="ql-block">《景定建康志》记载汝南湾得名源于东晋汝南王司马祐南渡后在此筑府,故名汝南湾。其地位于秦淮河曲折处南侧,后逐渐形成地名。五代杨吴时,在九龙桥里侧建“通济水关”,即东水关。明初建南京城墙时,下开九个偃月洞,秦淮河水由此入城。民国时期,九龙桥西辟为市立九龙桥游泳池,夏季泳客甚多。到1950年前后仍在开放,后因河水污染而关闭。</p> <p class="ql-block">“秦淮胜境”牌坊,此处老地名为汝南湾,具有1700年历史,与五马渡有关。</p> <p class="ql-block">根据《晋书·司马祐传》记载,汝南王司马祐随司马睿南渡建立东晋,于328年在秦淮河曲折处(今南京城东)营建汝南王府。其子司马统袭爵后,该区域逐渐被称为“汝南湾”。南宋《景定建康志》进一步明确记载:“汝南湾在城东八里,当秦淮曲折处,旧志载晋汝南王司马祐渡江后居此,因名。” </p> <p class="ql-block">汝南湾地处秦淮河弯曲河道南侧,水体独特,曾是东晋贵族聚居区。南宋杨虞部诗句“汝南王昔过江东,此地名将汝海同”即描述此地因皇族驻扎而闻名。当地水质优良,用于酿酒。 附近曾经是南京酒厂。</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南京通济门外七里街曾有多个酒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华丰裕酒厂(后更名为济丰酒厂)。该厂由时任江苏都督冯国璋于1914年创办,是南京首家机器酿酒厂,1926年转让后更名为华丰裕秉记酒厂,1952年与金陵酒厂合并,成为南京酿酒总厂的一部分,后随企业改革逐步调整为现南京酿酒企业。 华丰裕酒厂历史:1914年,冯国璋在通济门外九龙桥晚清火药局旧址创办华丰裕康记酒厂,初期规模较大,拥有瓦房63间、厂棚51间等设施。 1926年转让给冯国璋旧仆人宋秉甫,更名为华丰裕秉记酒厂;1927年基地扩展至23.7亩,成为南京重要酿酒企业。 </p> <p class="ql-block">八十高龄的顶怀老先生补充介绍:南京特产南京大萝卜,就产在南京通济门外,红花村。</p><p class="ql-block">南京大萝卜,很多人都知道,但並不一定很了解。南京大萝卜是红皮的大萝卜,一个就有二三斤,少则一斤,过去外地是没有的,外地人初次来南京,没见到这么大的红皮萝卜,都感到惊奇,再则大萝卜烧肉也很好吃,萝卜吃起来的味道,如同板栗一样…南京大萝卜的名字也就到处扬开了。南京人憨厚不计较,南京人也就自嘲戏称自己是南京人大萝卜…</p><p class="ql-block">南京还有种小萝卜,也是红皮的,通常称做杨花萝卜,凉拌,烧汤都好吃…</p><p class="ql-block">南京萝卜还有止咳,咽喉干痛清火化痰,有防治上风感冒作用…</p><p class="ql-block">由于城市开发,红花村己被开发建设城市化了,萝卜地早已不存在了,那南京大萝卜市场上再难见到了…,南京的特产,南京人没有很好的重视起来,发扬起来,也是南京城市遗产的一大损失…几十年过去了,这些种南京大萝卜的老农们,也许也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渐忘了吧!…在现在九龙桥的东北部,曾经是有名的金陵酒厂,就因为这里的水质好,且甘甜,是做酒的好水源。</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往下一个目标东水关...</p> <p class="ql-block">《南京明清建筑》中关于东水关的叙述:东水关也称东关头,位于明南城墙通济门西侧,是明初为控制秦淮河入城水量大而置,也是南京城墙水利工程的附属设施之一。明洪武年间建造南京城墙时,根据当时城墙内外的水系设置了水关和大小不等的涵闸。以便对城内各河道水源进行适时、适量的调控。水关与涵闸在使用功能上的区别:前者可通船只,后者仅能通水。在护城河与内秦淮河的城墙连接处,筑有东、西两个水关。东水关的作用在于保持内秦淮河水位的高度,以及及时补充内秦淮河的新水源,确其水质;而位于水西门(即三山门)南侧西水关的作用在于排泄城区内污水并防止长江水通过外秦淮河(即护城河)向城内倒灌。</p> <p class="ql-block">东水关由水闸桥道、藏兵洞三部分组成。水闸有前后两道,第一道在内秦淮河人水口,第二道在城墙内。在半圆形拦水坝中间按装木质水闸(闸已无存。闸槽尚存),由绞关启动。两道水闸之间的上方,设有特制的桥道。桥道上砌筑城墙桥道宽于城墙七米左右城外留有约二米宽度的便道,城内则留有四米多高的桥面为人行道。桥道下面留有九孔拱券式条石砌筑的进水巷道,有铁扒钉嵌入条石之间以增其固。为防止敌人潜水进城,每孔进水巷道分别安装有固定的铁栅。中间一一孔可通船只。根据守闸的防御需要和减轻城墙墙体对桥身的压力。在城墙墙体中建有上下二层分别为十一个(合计二十二个)坐东向西的兵洞。</p> <p class="ql-block">东水关:南唐时名“上水门”,为十里内秦淮河东起点。</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年间左宗棠在此附近的通济门建五石闸。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又加以改建。1949年以后,疏浚泰淮河兴修了通济门水闸。在拆除部分南京城墙时,东水关的上层藏兵洞连同城墙被拆除,现仅存下层的十一个藏兵洞和东水关的进水巷道。1982年,东水关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洪武十九年(1386年)十二月,朱元璋诏令中军都督府督造通济门,并对杨吴东水关进行扩建。据《南京都察院志》记载:“通济门……水关一座”,此“水关”,《明实录》称之为“通济门水关闸”,《南畿志》《万历应天府志》《南枢志》称之为“通济水门”,《南京都察院志》及朱之蕃《金陵图咏》云为“通济水关”,《万历江宁县志》谓之“上水关”“上水门”。顾起元《客座赘语》言之“东水关”。明末清初,余怀在《板桥杂记》中称其为“通济门水关”。</p> <p class="ql-block">《南京都察院志》云:通济门水关“一座,共三十三券,下十一券通水,上二层二十二券城不通。里外有直房六间,绞关、闸板俱全,设有弓兵四人看守,不在关禁之内”,其建筑主要由底层水关、内外桥道、藏兵储粮券洞、城墙四部分组成,在中国建筑史上鲜为一见,堪称一绝。</p> <p class="ql-block">底层水关为条石砌筑的进水通道,有11拱券,每孔长约30米、高约3米,用铁扒钉嵌入条石之间以增其固,进水通道内、外侧各设置固定铁栅,以防潜水入城之敌;中间进水通道稍大,以活动性铁栅替代固定性铁栅,以通舟楫;在内、外两道铁栅之间设一道用绞关可以闭合的控制水位闸门,闸门板均由楠木制成,由绞关启闭(闸已不在,闸槽尚存)。</p> <p class="ql-block">进水通道上方城墙内、外侧设置桥道,以利通行,内侧桥道宽4米多,外侧桥道宽2米多。内外桥道之间、进水通道上方又建两层“偃月洞”,用来存放物资或驻扎士兵,原每层11个,向外一侧封堵,向内一侧开门;偃月洞券门均由三层条石加一组条石拱券组成,第一层条石下端外侧、第三层条石上端外侧对应凿有两组凹槽,以便插门闩;券洞门高约1.8米、宽1.45米、进深0.9米;券洞内壁及顶部以城砖加覆,约内宽3米、长7.5米、高2米。</p> <p class="ql-block">桥道上砌筑城墙,是明城墙的有机组成部分,长约百米,地面高度约16米,墙体内外两侧皆用条石砌筑,现在尽管最高层即第三层城墙已经是残垣断壁,原有的11券仅剩最南端的1券,然东水关整体依旧保持着六百多年前的磅礴气势。</p><p class="ql-block">1958年,东水关上层偃月洞连同北侧明城墙遭到拆除。1988年1月13日,包含东水关在内的南京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东水关城墙,包含了南唐都城的遗韵...及至民国,“东水关”这一名称虽依旧沿用,但人们已普遍使用“东关头”代称东水关。东关头不但留下了朱自清和俞平伯的身影,还走进了他俩的作品之中。“一九二三年八月的一晚”,朱、俞泛舟秦淮,逆流而东,“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从东关头转湾,不久就到大中桥”,游玩后相约完成一篇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次年1月份,又同时发表在《东方杂志》上,成为一段文坛佳话。</p> <p class="ql-block">南京东关头路呈“7”字形,在南京街巷中非常特别。东关头路横向部分,位于夫子庙文正桥至东水关这段内秦淮河南岸。东关头路纵向这部分,北起东水关,南接武定门内长乐路,东倚明城墙,西侧由北而南依次是白鹭洲小区、白鹭洲公园。</p> <p class="ql-block">晚清时期,“东关头”已作为东水关的代称,且作为巷名已见之于《同治上江两县志》。东关头区域在民国时期属于南京城内繁华地段,紧邻桃叶渡码头和利涉桥(今夫子庙秦淮河段),交通便利且环境优雅。</p> <p class="ql-block">谭嗣同在南京任职期间,寓居于东关头的民国时期公馆区,具体位置于今南京市秦淮区龙蟠中路通济门大桥西侧桃叶渡附近,明确指向东关头8号、10号、14号、15号等门牌号。 谭嗣同在此完成重要著作《仁学》,并结交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吴敬梓纪念馆: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桃叶渡附近,1997年为纪念吴敬梓在南京的生活轨迹而建,属于新建的秦淮水亭建筑。该馆是南京重要的文化地标,展示了吴敬梓的生平事迹及文学作品。</p> <p class="ql-block">吴敬梓(1701-1754年)安徽全椒人,伟大的讽刺文学家。吴敬梓出生书香官宦家庭,家境落没,饱受世态炎凉。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吴敬梓自全椒移家南京,从乾隆元年(1736年)至乾隆十五年,吴敬梓耗费十四年心血将“公心讽世”的《儒林外史》著成,全书五十六回,其中:直接提及南京有二十四回,间接提及有四回,又加清江宁府属六合县二回,累计多达三十回,书中随处可见对六朝古都山山水水及其社情民俗的描写,展示了南京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特色。由此可见,南京孕育了《儒林外史》,《儒林外史》又从文化上反哺了南京。</p> <p class="ql-block">绕城暖足:“在笛步青溪、板桥西畔”筑秦淮水亭寄居。平日靠卖书、出售诗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穷愁潦倒。严冬“无御寒具”,便邀友“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谓之暖足”。该组雕像反映的是吴敬样夜间写书寒冷难耐,呼朋唤友乘月绕城跑步取暖。</p> <p class="ql-block">吴敬梓纪念馆并非吴敬梓故居旧址。从文正桥左转东行五十米,便到了东关头25号,这里是吴敬梓纪念馆。</p><p class="ql-block">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吴敬梓自全椒移家南京,“在笛步青溪、板桥西畔”筑秦淮水亭寄居。平日靠卖书、出售诗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穷愁潦倒。严冬“无御寒具”,便邀友“出城南门,绕城堞行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逮明,入水西门,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谓之暖足”。从乾隆元年(1736年)至乾隆十五年,吴敬梓耗费十四年心血将“公心讽世”的《儒林外史》著成,全书五十六回,其中:直接提及南京有二十四回,间接提及有四回,又加清江宁府属六合县二回,累计多达三十回,书中随处可见对六朝古都山山水水及其社情民俗的描写,展示了南京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特色。由此可见,南京孕育了《儒林外史》,《儒林外史》又从文化上反哺了南京。吴敬梓与友绕城暖足的故事,揭示其不畏贫穷的乐观精神。</p> <p class="ql-block">在吴敬梓纪念馆旁小广场,罕见的看到一堆老年人在斗蛐蛐,围观者更盛。</p> <p class="ql-block">南京金陵闸位于秦淮区长白街9号,是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曾是明清时期秦淮河畔的繁华地段,留下了"长桥选妓"等历史景观。据记载,"长桥选妓"是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描绘文人墨客在长板桥欣赏河畔青楼女子才艺的场景,后因实体桥梁消失演变为文化符号,其故址存在争议,但金陵闸周边仍保留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p> <p class="ql-block">金陵闸南京金陵闸是明代“通江古沟”的一部分,定型于清代“东南官沟”,曾是南京古城排水系统的骨干工程,兼具漕运遗迹属性。金陵闸始于明代“通江古沟”,功能完善,但明末战乱导致维护中断。 清代治理,1848年因暴雨频发、沟渠淤塞,南京城东南“一雨即淹”。1874年乡绅高德泰撰写《浚沟说》,提出疏浚方案,被两江总督李宗羲采纳,工程历时数月缓解水患。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陵闸,明代源于门东的小运河上,汇入内秦淮河的控水节制闸。</span></p> <p class="ql-block">文正桥的历史变迁:这座桥横跨内秦淮河南段,现为人车两用,是秦淮河水流入南京城后的第一座古桥。文正桥经历了多次改建,以其丰富的历史变迁展现了南京桥梁建筑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往昔,桥西20米处曾有利涉桥(古桃叶渡口),它建于清朝顺治三年,后于康熙二年改为石桥。但在民国时期,由于严重破损而拆除。1927年,在利涉桥的东侧建起了一座铁路桥,1958年又改为人行桥,并定名为“文正桥”。</p> <p class="ql-block">文正桥位于南京内秦淮河段,现为人车两用桥,是十里秦淮古桥中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其名称源于儒家“文德以昭天下”的典故,寓意科举考试为金陵文化正统。 文正桥始建于东晋时期,最初为木桥,后经多次修缮。明代万历年间改建为石桥,清代咸丰年间毁于战乱,同治五年(1866年)复建木桥,1987年改为汉白玉桥栏。作为南京城内秦淮河流入城区的第一座古桥,其西侧紧邻桃叶渡,<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正桥西30米为清代利涉桥旧址。</span>与东水关、利涉桥等共同构成南京古城水道的重要节点。 </p> <p class="ql-block">南京秦淮河桃叶渡,位于南京市秦淮河畔,相传因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在此送其爱妾桃叶而得名。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王献之,这位书法大家,与爱妾桃叶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据说,王献之曾多次在秦淮河畔的渡口迎送桃叶,并为之创作了《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这首歌曲不仅表达了王献之对桃叶的深情厚意,也使得这个渡口名声大噪,久而久之,南浦渡便被称呼为桃叶渡。成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现存渡亭、碑坊等遗迹,浦口另有一同名渡口关联隋朝历史。</p><p class="ql-block">明学者朱孟震《停云小志》云:“青溪自后湖分流,与秦淮合。当桃叶、淮清之间,有邀笛步者,晋王徽之邀桓伊吹笛处也。”清户部郎中梅曾亮《秦淮夜泊》云:“晨过杏花村,晚来桃叶渡,何处好停舟,前头邀笛步”。这就是说邀笛步桃叶渡、淮清之间,即在今东关头路西端口的秦淮河畔。可惜邀笛步于民国时期毁于战乱。</p> <p class="ql-block">吴敬梓故居旧址,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街道建康路桃叶渡(秦淮水亭),为吴敬梓1733年移居南京后的寓所,毗邻古桃叶渡遗址,占地8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即兴表演,娱乐中~大海航行靠舵手</p> <p class="ql-block">把欢笑带给人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