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浙江天台龙</p><p class="ql-block">张式亮,一位居住在方山脚下朴实、乐于助人且踏实的村民。1992 年的春季,向来勤快的他如往常一样在村口的菜地翻耕。然而,这一次,他的锄头碰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 地下有奇怪的动物骨架化石。凭借着心中的直觉,张式亮猜想这或许是恐龙化石。怀着对未知的敬畏和对文物保护的意识,他没有丝毫犹豫,赶紧向文物部门报告。 在文物专家的指导下,张式亮小心翼翼地挖出了一段恐龙骨架化石。这段化石长一尺余,重二十多斤,随后被交由县博物馆收藏。博物馆也为了表彰他的行为,发给了他荣誉证书,上面清楚地注明 “张式亮送恐龙化石标本” 字样。这本荣誉证书,成为了张氏父子最珍视的物件,一直被悉心收藏着。</p> <p class="ql-block">浙江临海龙</p><p class="ql-block">徐成法发现的翼龙化石1986年4月,经浙江自然博物馆古生物专家鉴定,宣布临海市发现了我国迄今最大的、较完整的翼龙化石。</p> <p class="ql-block">临海浙江翼龙(头骨)1986年12月5日,省文化厅、临海市人民政府在上盘镇召开保护翼龙化石表彰会,奖励徐成法一台14英寸彩色电视和现金若干。</p> <p class="ql-block">龙是什么?</p><p class="ql-block">龙是文明初开先民敬奉的图腾,是纹饰金玉沟通天地的神灵,是守定星空东方七宿的标志,是护佑百姓风调雨顺的瑞兽,也是巍巍皇家以显高贵的象征。龙是昂然进取从无畏惧的英勇,是飞天潜渊无所不能的力量,是守中蓄力磨砺精进的智慧,是兼收并采集合万象的包容,更是绵延千年从未中断的传承。</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起走进从考古发现的龙的世界到汉代画像石最到六朝画像砖中的龙。聆听文物里龙的故事,感受"龙的子孙"的血脉渊源。</p> <p class="ql-block">这件羽人竞渡纹铜钺,反映了宁波先民龙腾虎跃、劈波飞渡的奋发进取精神,是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性文物,也是有关宁波中秋划龙舟的最早图案。羽人竞渡纹铜钺是迄今中国以“竞渡纹”为纹饰的首件文物,此铜钺不仅证明了2000多年前先民就已掌握了赛龙舟这项体育运动技能,也可能是最早记录世界划桨水上运动的重要器物。</p><p class="ql-block">宁波博物院藏战国羽人龙纹铜钺</p> <p class="ql-block">艺术价值: </p><p class="ql-block"> 铜钺整体呈“风”字形,一面铸有边框,框内上方的双龙昂首相向,前肢弯曲,尾向内卷,线条婉转流畅,造型生动;下方弧形边框线为舟,舟上四人动作整齐划一,头戴高高的羽毛冠,羽冠的羽毛似乎迎风飘扬,画面极富动感和艺术感染力,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铸造工艺和艺术水平。龙纹与竞渡场景上下呼应,既体现了龙的威严和神秘,又展示了人类的力量和活力,构图巧妙,富有深意,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p> <p class="ql-block">练春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龙是一个自产生之日起,就不断地吸收各种飞禽走兽的形貌特征而创造出来的具有神秘气息的复合形象,这种包容性也是它重要的特点。先秦时期,受交通阻滞或时空区隔的影响,华夏不同地区出现的龙形象其实千差万别,如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出土有C形外观的红山文化玉猪龙,安徽阜南朱砦润河出土的龙虎尊器肩上盘着的三条长有蘑菇角的夔龙,或者是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柱形器上的羊首龙,这些龙的头部虽然差别极大,但基本上都是蛇身造型。先秦的龙形象既有剪影式的侧面形态,也有一头双身的剖展形态(又称双身龙),还有有首无身的正面形态(又称饕餮纹)。秦汉的大一统,推进了龙形象的发展,使其视觉特征更趋于一致,同时龙的蛇身也开始向兽身演变。受当时社会流行羽化升仙观念的影响,汉代的龙出现了一个新的倾向,龙身上通常会加上一对羽翼,这种龙也称应龙,是汉代龙形象的主流。汉代的龙形纹饰风靡全国,广泛地出现在金银器、青铜器、玉器、漆器、画像砖、画像石、瓦当、帛画等事物上。以广州南越王墓、河北满城汉墓、江苏狮子山汉墓、江苏大云山汉墓、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等诸侯王陵为例,这些墓葬中出土的很多文物中,比如玉器类的玉具剑、玉璧、玉佩等等,上面都发现了龙纹,造型各异,或势如奔雷,或质朴无华。</p> <p class="ql-block">考古实证中国八千年龙文化——新石器时代龙形象的起源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彩绘龙纹陶盘</p> <p class="ql-block">“虫”字的头部是箭头状或者三角形的,是尖吻蝮的形象。“龙”字的头部无一例外都有张开的大口,大部分的龙头上还有角状的尺木。唐代《酉阳杂俎·鳞介篇》就说:“龙,头上有一物,如博山形,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由此可见,创造了甲骨文“龙”字的人眼中,“龙”就是一条头上有尺木,所以能够升天飞行的大蛇。</p> <p class="ql-block">2002年3月的一天,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在河南洛阳地区偃师市的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一件距今3700年左右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形态完好无缺,龙形特征极为明显,整个由绿色的松石镶刻而成,鼻、眼则充填以青、白玉,色彩艳丽,对比强烈!</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龙头部</p><p class="ql-block">河南出土3700年前的“绿龙”,真正的“中国龙”!</p> <p class="ql-block">龙,作为《周易》一书最鲜明的意象,有必要反复详细地讨论。抱雪斋已经反复详细证明,《周易》里的龙,指的就是天上的东宫青龙。</p> <p class="ql-block">冯时的《天文考古学》里面就列出了甲骨文龙字和青龙星宿的相似处,如下图所示:也就是说,甲骨文里的“龙”字,特指的是天上的东宫青龙——一条会飞天的长虫。相比之下,地上不会飞的蛇,则被称为虫或者“小龙”。郑玄就明确说过:“蛇,龙之类也。”《述异记》则说蛇经过千年之后可化为龙。“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古代通常以“龙蛇”并称,很显然是以二者为同类。易传《系辞》也说:“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指出龙和蛇都有冬眠蛰伏的习性。这实际上就是说东宫青龙星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天象与蛇的活动规律吻合。那么,甲骨文的“龙”是什么时候头上开始有了能够升天的尺木?要知道,夏朝的时候,所有的龙都还是蛇形,头上光秃秃的,没有角状的尺木!如下图所示,这是夏都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龙,无一例外都是五步蛇尖吻蝮的样子,身上有五步蛇独有的菱形花纹,头上是五步蛇尖吻蝮的三角洲脑袋。</p> <p class="ql-block">四千多年前的陶寺龙盘上,龙也是蛇形,头上也没有角状的尺木。它的形状和甲骨文一样的纹饰。</p> <p class="ql-block">直到商代早中期的时候,龙的形象还是头顶光秃秃的,是标准的五步蛇形象,如图所示</p> <p class="ql-block">到了商代后期,五步蛇的头上才开始出现了角状的尺木,如下图所示,这是殷墟妇好墓中青铜龙盘上的龙,分明就是一条蛇,身上还有五步蛇独有的菱形花纹。</p> <p class="ql-block">《史记》中记载:“蛇化为龙,不变其文”。也就是说,商代后期的龙,都是五步蛇化成的,身上还带着五步蛇独有的菱形花纹,这是真正的“不变其文”!换句话说,在商人眼中,东宫青龙,就是一条飞天的五步蛇。这条由房、心、尾组成的五步蛇,就是商人主祀的大火,也被称为“商星”。事实证明,对于东宫青龙的崇拜,在1.1万年以前的虞朝末期就已经存在了。</p> <p class="ql-block">青铜蟠龙盘(商代)</p><p class="ql-block">浙江温岭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美国旧金山亚洲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代嵌綠松石夔龍組件 ©美國哈佛大學藝術館藏</p> <p class="ql-block">商代玉龍 殷墟婦好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铜蟠龙盘(商代)</p><p class="ql-block">浙江温岭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來源美國私人舊藏 1990年代購自香港</p> <p class="ql-block">D 36cm H 14.2cm</p><p class="ql-block">來源美國私人舊藏 1990年代購自香港</p> <p class="ql-block">玉龙堵头 商</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回首状玉龙 西周</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龙形四通铜节约 西周</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析父丁觯 西周</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回首龙纹铜钺 西周</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蟠龙玉玦 春秋</p><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秦代青铜龙(陕西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西汉龙纹空心砖(咸阳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羽人饲龙</p><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拓片。“羽人”,即“仙人”,或者叫“飞仙”。在汉代人们的观念中,人与神是不可分的。得道之人能长生不死,来去无方,成为神仙。画像石上多刻有“羽人”,羽人不仅活动在东王公和西王母的周围,活动在伏羲女娲和各种神仙周围,也出现在人际活动的地方,甚至站在人家的屋脊上。他们除了向西王母敬献仙草,也用仙草喂食仙鹿,神龙等瑞兽。或与之相舞。该图中,羽人目光前视,自由自在的飞舞于天空之中,羽翼和衣饰飘动,姿态优美我,虽为男性,仍不失其潇洒和律动之美, 画像石在造型和结构运用上非常准确,尤其是线条的运用,流动而富于节奏感。周围是卷云和散落的云朵,以及小山,陪衬的恰到好处。羽人手持仙草,在喂食一条有翼的龙。千百年来,人们幻想升天,曾经想了很多办法,特别是运用造型艺术,做出了各种不同的形式。在汉代,翅膀,长曳的飘带,云朵都是想象中“升天”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人面龙身的演变</p> <p class="ql-block">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p><p class="ql-block">《说文解字》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为吉祥之物,保佑一方风调雨顺,承载着勇敢奋进、活力无穷等美好寓意</p> <p class="ql-block">西王母骑龙</p> <p class="ql-block">汉代画像砖中的龙“</p> <p class="ql-block">三国龙柄铜鐎斗(咸阳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浙江三门发现的三国羽龙纹</p><p class="ql-block">这方砖对于龙的刻画很好,线条很细,龙的形象很传神,龙头、龙爪、龙鳞、龙翅、尾巴等都很形象。</p> <p class="ql-block">永初龙</p> <p class="ql-block">太康九年墓中的龙虎纹</p><p class="ql-block">来源浙江考古</p> <p class="ql-block">永宁二年龙纹</p> <p class="ql-block">汉画像砖双龙相交</p> <p class="ql-block">汉画像砖双龙交尾</p> <p class="ql-block">三国吴龙</p> <p class="ql-block">三国吴龙</p> <p class="ql-block">晋行龙</p> <p class="ql-block">晋行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晋行龙</span></p> <p class="ql-block">晋行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晋行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晋行龙</span></p> <p class="ql-block">三国吴龙</p> <p class="ql-block">晋行龙</p> <p class="ql-block">晋行龙</p> <p class="ql-block">浙江三门东晋龙柄鸡首壶</p> <p class="ql-block">唐鎏金走龙(西安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青铜女王 ·吉赛尔·克劳斯藏品龙</p> <p class="ql-block">青铜女王 ·吉赛尔·克劳斯藏品龙</p> <p class="ql-block">青铜女王 ·吉赛尔·克劳斯藏品龙</p> <p class="ql-block">北齐龙柄鸡首壶</p> <p class="ql-block">唐青釉双龙柄贴花瓷瓶(咸阳市渭城区文物保护中心藏)</p> <p class="ql-block">宁波广德庵龙纹御笔碑(北宋)</p><p class="ql-block">(宋徽宗“省降御笔”御笔碑)该石碑通高1.96米,宽1.12米,厚0.29米;全文16行,每行20字左右。碑文自上而下分段书写,下部字迹大半漫漶难识,上部清晰可读。碑首呈漫圆形,正中长方框内阴刻“省降御笔”四字,碑首精刻双龙交尾浮雕图案,一对高浮雕无角蟠龙,龙头朝下,龙体鳞甲圆浑滚转,层层叠叠,颇具气势。篆额两旁施仰首腾云戏珠龙纹,碑身双线开框,并采用线条流畅的宝珠云龙纹、缠枝卷草纹等装饰。</p> <p class="ql-block">宁波广德庵龙纹御笔碑(北宋)</p> <p class="ql-block">龙纹灰陶瓦当(私人收藏)</p> <p class="ql-block">龙纹灰陶瓦当2004年杭州严官巷南宋御街遗址出土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以上龙资料均来自网络/华夏的龙纹还有很多很多。宋元以后龙纹基本稳定化,其功能分等级而用,五爪龙为皇家陇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