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彗星划过夜空》:去费城开会

云海观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达”是一对美籍华人夫妇作家共用的笔名。他们是五零后出生的上海人,中学时代下乡插队黑龙江。改革开放后,他们移民美国“洋插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他们在国内报纸上开设专栏,连载散文和特稿,介绍美国社情文化,颇受欢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林达的文章多以故事叙述方式,讲解美国历史人物和现实法制案例,文笔朴实自然,富有洞见。每则美国故事都会紧扣中国看点,让人感到那些遥远的宪政掌故和法治官司本应发生在自己身边。从1996年开始,这些文章汇编成十部书籍陆续出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套“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丛书中,最受欢迎的一册是《如彗星划过夜空》,到2024年已经印刷52次。这本书一半的篇幅讲述美国建国之初的费城制宪会议,最后将看点落在“妥协是自由社会的基石”上,让在“大是大非“国度中长大的读者们顿觉醍醐灌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达的费城故事,是根据八十年代出版的三本宪政史书编译而成。半个世纪过去了,美国主流社会价值观发生了颠覆性变化,重新诠释制宪会议的声音此起彼伏。2016年特朗普当选总统,《制宪者政变》一书出炉,书中的结论推翻了林达的故事看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6年出版的《制宪者政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十三州“联合国”</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七世纪初的1607年,英国殖民者首次登陆北美大陆,经过一百多年的垦荒开发,逐步发展出十三块殖民地。1776年7月4日,十三块殖民地宣布独立成为十三州,并于次年3月签署《邦联条例》,宣告成立由各自独立的十三州组成“联盟”(union)。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年的独立战争打赢后,《邦联条例》开始生效。十三州颇似十三个主权国家,“联盟”就像一个松散的联合国。除每州派出代表组成邦联议会外,十三州没有统一的政府和法院。邦联议会不能强制征税,无法组织军队,与外国签署条约也无法执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联盟”试运营了三年,除对外问题不断恶化,十三州内部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出现了互相征收税费、设置贸易壁垒等恶性竞争。1786年,马萨诸塞州爆发了农民抗债的武装叛乱。邦联议会无力招兵买马平叛,暴乱持续近一年,震惊十三州精英阶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联盟”乱象源于殖民之初四种不同的所有权形式,带来十三州在地域、经济、人口结构上的差异。十三州的前身分为英王领地、分封给贵族的采邑、公司集资开发的商业资产、民间开垦的乡镇签约的自治联盟等四种所有制形式。各州独立后再进行联合,当初的这段历史变成了巨大包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四种制度下形成的各州宪法、议会、政府各不相同,对《邦联条约》和”联盟”议会的态度也各怀私心,共同点就是拒不执行《邦联条约》义务。马萨诸塞农民暴乱前,两次修改《邦联条约》的努力均告失败,暴乱期间召开的一次修约会议也不欢而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弱政府的实验失败了,精英们意识到只有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全国性政府,才能改变这个新生国家“国将不国”的命运。弗吉尼亚州邦联议员麦迪逊,积极主张召开一次全国性代表大会制定新宪法。为了使这次会议具有合法性,他积极鼓动国父华盛顿带头参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盛顿支持建立强大的联邦政府,但他担心各州无法达成一致,制宪会议最后又是竹篮打水,损害他的个人名誉。当新英格兰各州出现解散“联盟”回归英国的舆论后,华盛顿才下定决心参会。消息一出,除罗德岛州拒绝外,十二州决定派代表参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制宪会议的召集者麦迪逊,没敢打出制定新宪法的旗号,而是假借修改《邦联条例》的理由召集会议,这为今日要求重新审视宪法的历史学者提供口实。他们否认林达解读的社会契约论等宏远目标,认为制宪会议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策划政变的阴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召开制宪会议的宾州殖民署大楼,现为美国独立宫历史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康涅狄格妥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召开这次会议的地点,选择了当时北美最大城市费城,故意回避了《邦联条例》签署地和邦联议会所自地纽约。麦迪逊率领的弗吉尼亚代表团提前到达,起草了成为日后宪法蓝本的“弗吉尼亚方案”。1787年5月25日,七个州的代表团抵达,会议开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各州代表团依次宣读各自的改革方案,“弗吉尼亚方案”建议立法、司法、行政三个独立部分组成新的联邦政府,各州代表无异。但该方案在全国议会构成上建议的“比例代表制”,即按人口比例确定各州选举产生联邦议员数量的建议,遭到人口小州的反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十三州总人口三百多万,人口超过50万的大州分别为弗吉尼亚、宾夕法尼亚、马萨诸塞等三个州。按照会议规则每州一票决定宪法方案,大州数量不敌五个小州。但三个大州就奴隶贸易与南方四个蓄奴州结为联盟,在选票数量上7:5占绝对优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个小州代表团坚持“新泽西方案”中的一州一票国会制,在第一轮投票中败北,决定退出会议,打道回府。这时,康涅狄格州提出众议院采取比例代表制,每四万人选出一名众议员;参议院则每州一票,采取平衡代表制。这个方案史称“康涅狄格妥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康涅狄格妥协案”获得通过,在关键时刻拯救了这次濒于流产的制宪会议。在南方黑奴人口代表权问题上,南北方妥协达成“五名黑奴拥有三张投票权”的“五分之三条款”。在这种妥协精神指导下,行政部门和司法部门组成方案经过辩论,获得投票通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87年9月17日,经过近四个月的讨价还价,参加会议的55名代表中的41名参加了联邦宪法签字仪式,除两名弗吉尼亚代表当场拒绝外,39名代表在宪法草案付印版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此后,十三州议会开始长达三年的批准生效、加入联邦的竞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制宪会议确定的规则,八个州批准宪法生效后联邦政府即告成立。由于制宪会议严格保密,各州议会对新宪法内容一无所知,在讨论通过时不约而同出现反对声音。但联邦派精英们打出的经济牌占了上风,成功“逼迫”十三州最终全部加入联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堪忍受纽约征收码头费的德拉维尔和新泽西、备受欧洲贸易歧视的宾夕法尼亚等三州,率先批准宪法。到1788年6月,弗吉尼亚成为批准宪法的第十个州,超过联邦政府成立的法定数目。三个月后,首次选举总统和国会议员的大选选战在各州同时开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国宪法签署大厅</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b>彗星的含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弱政府时代得到经济好处最多的纽约州,是最后通过宪法的三个州之一。凭借天然良港坐地收钱,该州多数议员下决心成为拒绝加入联邦的“钉子户”。当批准宪法州数目达到八个时,即将成立的新国会将取代旧议会,总部不会放在未加入联邦的纽约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旧议会每年在纽约开会,支出10万美元,为当地创造可观的就业机会。新国会搬家,造成宪法反对派内部分裂,纽约议会以2票之差的微弱多数批准宪法,加入联邦。华盛顿就职总统一年半后,未参加费城会议的罗德岛州批准宪法,最后一个迈进联邦的门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国会召开首次会议时,首先通过了著名的《人权法案》,作为十条修正案成为美国宪法的正式内容。《人权法案》是对主张建立强大政府的联邦派的有力回击,也是“康涅狄格妥协案”之后,美国宪法精神的另一次重大妥协,是四个州加入联邦的先决条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国宪法的正文规定了联邦政府执政的强制性权力,十条修正案则规定公民个人可采取除武装暴力外一切手段反对政府,以及必须采取的避免政府迫害个人的措施。这十条修正案的支持者组成了以杰斐逊为首的民主共和党,宪法正文内容的支持者形成以华盛顿、哈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这就是今日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的最早雏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林达编译文章依据的书籍,都是在冷战高峰时代美国历史学者的著作。那个时代,强有力的联邦政府是对抗令人恐惧的苏联阵营的挡箭牌,众望所归。林达根据我国国情,突出多元文化妥协精神与“天无二日”一元文化的对比,成功地吸引了中文读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制宪者政变》出版的2016年,是网络打破传统媒体垄断视听的新时代,美国对外来威胁的恐惧不复存在,对宪法造就的联邦政府、维护宪法制度的美国两党的批评和谴责,越来越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特朗普于2024年大选中卷土重来,再次胜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朗普上台后,首先成立裁减联邦政府的专项部门,大量关闭冷战时代国会立法授权成立的政府部门,同时还将裁员矛头直指国内经济的监管部门。为了增加对外谈判筹码、拿到更多好处,他还假借根本不存在的“紧急状态”,对全球增收高额关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今年初至今,12起状告特朗普政府的诉讼案被送到联邦最高法院进行宪法裁决。其中10起案件特朗普政府已胜诉,两起仍在审理。支持特朗普的法官们深知民心所向,在裁决书中明确表示国会和舆论如不首先反对,他们将无法判决特朗普的政策违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达为费城制宪会议故事这集系列丛书,取名《如彗星划过夜空》,原意是指美国制宪会议所表现出的妥协和契约精神,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光亮耀眼,成为醒目的灯塔。他们没有想到美国今天的变化,也忘了彗星的快速陨落和坠毁所带来的不详含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国建国80多年后,南北战争爆发。在战争转折点发表的《葛得斯堡演说》中,林肯总统发出“这样构想和建立的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疑问。直到今天,这个疑问的答案仍然悬而未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费城独立宫远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