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辱师: 中国教育的症结

佛祐我心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学生辱师:中国教育的症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文目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引言:当“尊师重道”遭遇现实警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面镜:互为因果的“欺师”与“伤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欺师”:失控的攻击性与权威的消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源性伤害”:被忽视的另一面与信任的侵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病灶深掘:多维度透视教育失衡的根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层:个体心理的“发展剪刀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层:家校关系的“信任崩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层:教育制度的“结构性弊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层:社会文化的“价值变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系统性治疗:重构健康的教育生态系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基石:夯实法治根基,为“戒尺”赋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核心:改革评价体系,扭转“应试”指挥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纽带:重建家校社同盟,形成育人合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赋能:关怀师生两端,提升内在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语:告别“症状”之争,迈向“系统”之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引言:当“尊师重道”遭遇现实警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4年,浙江瑞安的两起事件将中国教育的内在张力推向了公众视野的聚光灯下。4月,一名小学教师因将用滋水枪挑衅的学生拎到窗边以示警告,被处以行政拘留十日;仅仅两个月后,同市另一所小学对两名长期辱骂教师的学生作出“顶格”处分,将其品德评定为D档并记入学籍档案。这一戏剧性的反转,不仅揭示了当前师生关系与教育惩戒权的混乱与撕裂,更像一声警报,迫使我们直面一个日益严峻的现实:“学生辱师”现象已不再是孤立的个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言语侮辱、公然挑衅到肢体冲突,学生对教师的攻击行为正以惊人的频率发生。这并非危言耸听。一项针对中国大陆八个省份1711名中学教师的学术研究显示,高达25.1%的教师在过去一个学年里,经历过至少一种来自学生的侵害行为,其中社交孤立、言语攻击等非肢体侵害尤为普遍。这一数据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不安的图景,传统观念中“尊师重道”的和谐画面正在被严峻的现实所侵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辱师”不仅是简单的纪律问题或道德滑坡,它更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从个体心理、家庭关系到教育体制、社会环境的全方位失衡,是中国教育深层矛盾的集中爆发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文旨在超越对单一事件的道德评判,从现象的双面性入手,层层深入剖析其背后的个体、家庭、制度与社会根源。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解决这一问题,无法依靠简单的“严惩学生”或“约束教师”,而必须对整个教育生态系统进行一次深刻的审视与重构。这不仅关乎教师的职业尊严,更关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整个社会的未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双面镜:互为因果的“欺师”与“伤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探讨“学生辱师”现象时,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将其简化为单向的师生对立。然而,现实远为复杂。师生冲突往往是一个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学生欺师”与“教师伤师”(即师源性伤害)如同双面镜,映照出彼此的存在,共同侵蚀着教育的根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生欺师”:失控的攻击性与权威的消解</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欺师”现象正呈现出多样化和严重化的趋势。学术研究将其划分为从言语上的“悖师”(顶撞)、“辱师”(辱骂),到行为上的“伤师”(肢体攻击),乃至极端的“弑师”等不同层级。这些行为的攻击性日益增强,其破坏力远超课堂纪律范畴。例如,2023年成都七中一名学生因威胁老师被开除学籍,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一名博士生实名举报其导师强制猥亵,这些案例均凸显了问题的严重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此类行为对教师群体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冲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理创伤: 持续的言语攻击和对抗行为,极易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一项调查显示,超过80%的教师反映工作压力较大,近40%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这种精神内耗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生活质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行为退缩: 面对辱骂甚至人身威胁,加之对惩戒后果的担忧,许多教师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寒蝉效应”导致“老师不敢管、不愿管”的现象蔓延,最终破坏的是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全体学生的利益。</p><p class="ql-block">权威瓦解: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与塑造。当教师的尊严被肆意践踏,其教育权威便随之瓦解。正如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所言:“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教师尊严的丧失,最终损害的是教育本身的神圣性与有效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师源性伤害”:被忽视的另一面与信任的侵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谴责“学生欺师”的同时,我们必须客观正视“师源性伤害”的存在。近年来,教育部多次通报教师体罚、言语侮辱、性骚扰等“师德失范”的典型案例,这些行为给学生带来了真实而深刻的身心伤害,是教育体系中不容忽视的“另一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教师行为失范的背后,同样有着复杂的成因:</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专业发展困境: 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异化”,将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他们缺乏处理现代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在面对学生挑战时,容易诉诸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教育理念的单向度生长和专业知识的欠缺,是行为失当的重要根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职业压力与情绪失控: 教师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应对来自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巨大期望与负面舆论。长期的压力累积,可能导致情绪失控,从而在管教学生时采取不当行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师源性伤害”是师生信任崩塌的催化剂。当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不公、羞辱或伤害时,其内心建立的信任和尊重便会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被点燃,极易演变为对教师权威的挑战和攻击,从而开启或加剧“欺师”与“伤师”的恶性循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病灶深掘:多维度透视教育失衡的根源</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辱师”现象如同一座冰山,水面之上的冲突只是表象,其下隐藏着深刻而复杂的系统性根源。要理解这一症结,必须从个体、家庭、制度、社会四个层面进行层层剖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第一层:个体心理的“发展剪刀差”</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学生的困境:生理早熟与心理晚熟的矛盾</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代青少年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剪刀差”。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生理成熟时间较20年前提早了约1.5至2年,而心理成熟却普遍延后。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他们自我意识快速膨胀,渴望独立和尊重,但情绪控制、同理心和理性思考能力却相对滞后。当他们的诉求与学校的规则或教师的权威发生碰撞时,极易以冲动、对抗的方式表达出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此同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据《柳叶刀》子刊2025年发布的数据,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的精神疾病整体患病率高达19.3%。焦虑、抑郁、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等问题,显著影响着学生的行为表现。然而,国内不到30%的学校能保证每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专业的心理筛查与干预体系普遍缺失,使得这些“生了病”的孩子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其问题行为也因此被简单归为“不服管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教师的困境:职业倦怠与专业能力不足的交织</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群体同样身处困境。前文提及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这种高压状态直接削弱了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的耐心和专业判断力。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应试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异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唯分数论”的指挥棒下,教师的精力被无休止地投入到提高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上。其专业发展也因此呈现“单向度生长”——围绕如何应对考试和提高成绩追寻“术”的发展,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情绪调节、非暴力沟通等“育人”能力的系统培训和支持。当面对行为复杂的学生时,许多教师发现自己“工具箱”里的方法捉襟见肘,只能退回到说教或惩罚的老路,这无疑为冲突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第二层:家校关系的“信任崩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家长角色的错位:从“过度保护”到“对立博弈”</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庭教育的失位与错位是师生冲突激化的关键催化剂。部分家长持有“我的孩子是上帝”的溺爱心态,将任何形式的批评或惩戒都视为对孩子的伤害。他们习惯于无条件地站在孩子一边,与教师进行对立博弈。一个极具说服力的例子是,某地教育局收到的128起针对教师的举报中,经核查后仅有7起属实。这种“随意举报”、“不实举报”的泛滥,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破坏了教育生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对立背后,是家校关系从“育人同盟”向“消费者-服务者”关系的异化。部分家长将教育视为一种可以购买的服务,要求教师提供“让客户满意”的体验,而忽视了教育本身所包含的规则、约束和必要的挫折。这种错位的认知,从根本上瓦解了教师正当行使教育权所必需的信任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协同育人机制的缺失</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尽管国家层面大力倡导“家校社协同育人”,并出台了《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但在实践层面,三方协同往往流于形式。研究指出,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存在责任边界有待厘清、在地实践有待创新等诸多不足。家庭教育的缺位或失当,使得许多本应在家庭内部解决的行为问题被全盘推给学校,学校不堪重负,而社会支持系统(如社区、专业心理机构)又未能有效介入,最终导致所有压力都集中在师生关系这一点上爆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第三层:教育制度的“结构性弊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指挥棒之弊:“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辱师”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追溯到应试教育这一结构性弊病。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旨在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这一改革的靶心,正是应试教育的核心逻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唯分数”的评价体系下,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被悬置。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都被卷入一场以分数为唯一目标的“军备竞赛”。师生关系因此变得异常脆弱,极易因学业成绩而紧张对立。学生的违纪行为,也常常因为被简单视为“影响学习”而遭到简单粗暴的处理,从而激化矛盾,而非从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角度进行教育引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法律与规则之困:摇摆不定的“惩戒权”</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教育惩戒权的法律地位模糊、边界不清、执行失衡,是导致“教师不敢管”的直接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法律地位的尴尬: 2021年施行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虽然首次明确了惩戒权,但其作为教育部颁布的部门规章,法律效力低于《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上位法。这使得教师在行使惩戒权时底气不足,担心一旦引发纠纷,自己的行为会因与上位法冲突而陷入被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边界的模糊: “正当管教”与“违法体罚”之间的界限在实践中极难把握。法律条文的原则性规定,导致“同案不同判”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动辄得咎,难以预判自身行为的法律风险。</p><p class="ql-block">执法的失衡: 正如“瑞安事件”所揭示的,教师的过激管教行为可能迅速被纳入《治安管理处罚法》范畴,面临行政拘留等严厉处罚;而学生的严重辱师行为,却常常因“未成年人保护”的“护身符”而被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这种事实上的执法不公,向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号,进一步削弱了教师的权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第四层:社会文化的“价值变迁”</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社会转型期,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绵延千年的“尊师重道”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式微,师生之间应有的敬畏感和边界感被“平等”、“友谊”等观念解构,有时甚至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权威的蔑视。此外,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不容忽视。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个别的师生冲突事件能够被迅速放大、标签化,并快速传播,极易形成对整个教师群体的污名化舆论压力,进一步恶化了本已脆弱的教育生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键要点总结:病灶根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个体层面: 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教师专业能力与心理健康双重受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庭层面: 家长过度保护与角色错位,家校协同机制名存实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制度层面: “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扭曲了教育目标,惩戒权法律地位不明、执行失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社会层面: 传统尊师文化式微,网络舆论加剧对立。</p><p class="ql-block">系统性治疗:重构健康的教育生态系统</p><p class="ql-block">面对“学生辱师”这一复杂症候,任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点干预都注定收效甚微。真正的出路在于一场深刻的、多方联动的系统性治疗,旨在重塑一个健康的教育生态系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基石:夯实法治根基,为“戒尺”赋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确且有力的法律是保障教育秩序的基石。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为教师的“戒尺”注入法治的力量,使其敢用、会用、善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立法层面: 推动将教育惩戒权的核心内容明确写入《教师法》等上位法,从根本上提升其法律地位和权威性。同时,通过立法清晰界定教育惩戒与体罚、变相体罚的边界,为教师行为提供明确的指引和保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司法层面: 充分发挥“人民法院案例库”等平台的作用,发布关于教育惩戒权的指导性案例,统一司法裁量标准,避免“同案不同判”现象,为教师正当行使惩戒权提供可预期的法律背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校层面: 参照《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第十四条的建议,普遍建立由校领导、教师代表、家长代表、法律顾问甚至学生代表组成的惩戒委员会。通过正当、透明、公正的程序,对严重违纪行为进行审议和裁定,既能确保惩戒的严肃性,也能分担一线教师的压力和风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核心:改革评价体系,扭转“应试”指挥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法律赋能治标,而改革评价体系治本。只有扭转“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才能从根源上缓解师生关系的紧张,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落实改革方案: 坚定不移地推进《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破除“五唯”顽疾。将学生的品德发展、身心健康、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纳入综合评价体系,并赋予实质性权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引导办学方向: 当评价体系不再唯分数论,学校自然会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学生的人格塑造、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培养上。这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互信的师生关系,从源头上减少因学业压力和成绩焦虑引发的冲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纽带:重建家校社同盟,形成育人合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重建三方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是构建健康教育生态的关键纽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确责任边界: 严格执行《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家庭在孩子品德培养和行为习惯养成中的主体责任。同时,通过政策引导,厘清学校和社会的辅助、支持角色,形成各司其职、协同发力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畅通沟通渠道: 建立常态化、建设性的家校沟通机制,如定期的家长工作坊、恳谈会等,向家长普及科学的教育理念和青少年心理知识,引导其理性看待惩戒,从“对立者”转变为“合作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引入社会支持: 积极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整合社区、心理咨询机构、社会工作服务站、法律援助等社会资源,为学校处理复杂的学生问题和家庭危机提供专业支持,减轻学校和教师的负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赋能:关怀师生两端,提升内在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终,教育问题的解决要回归到“人”本身。为学生和教师双方赋能,提升他们应对挑战的内在力量,是所有改革措施能否落地的根本保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向学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构建完善的心理支持系统: 在所有中小学普及高质量的心理健康课程,建立“筛查-预警-咨询-干预-转介”一体化的心理服务体系。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评估与干预方案,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困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授“软技能”: 系统性地开展情绪调节、人际沟通、冲突解决、抗压能力等“社会情感学习”(SEL)课程。教会学生认识和管理自身的情绪与行为,是预防问题行为最有效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向教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供心理关怀与减压支持: 正视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压力管理服务和休整机会,帮助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职业心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加强专业培训: 开展针对现代青少年心理特点、课堂行为管理、非暴力沟通、家校合作技巧等主题的在职培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其处理复杂育人问题的综合能力,让教师从“经师”真正走向“人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语:告别“症状”之争,迈向“系统”之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生辱师”的声浪,敲响的是中国教育深层改革的警钟。它绝非孤立的道德事件,而是整个教育系统性问题的外在表征。因此,孤立地指责学生“顽劣”、家长“护短”或是教师“无能”,都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陷入无休止的“症状”之争,忽略了病根所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文的剖析揭示,问题的根源盘根错节:是“应试教育”的评价导向将师生关系推向对立;是法律规则的模糊与失衡让教师的“戒尺”进退失据;是家校合作的信任断裂让学校独力难支;也是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个体心理的失调共同作用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真正的出路,在于一场深刻的、全方位的教育生态修复。这需要法律的刚性支撑为教育划定边界,需要制度的科学设计为发展指明方向,需要家校社的同心协力为成长构筑网络,更需要对师生双方给予深切的人文关怀与专业赋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告别“症状”之争,迈向“系统”之治,是一条艰难但必须前行的道路。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期望教师重获应有的职业尊严,学生在规则与关爱中健康成长,教育最终回归其塑造灵魂、启迪心智的真正价值。这不仅是对每一个家庭的交代,更是对国家未来的郑重承诺。</p> <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手册:减压赋能,身心愉悦</p><p class="ql-block">https://xlx.szu.edu.cn/info/1020/1770.htm</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教师行使惩戒权的困境及对策探析 - hanspub.org</p><p class="ql-block">https://pdf.hanspub.org/ass2024137_702397395.pdf</p><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师德“失范”现象折射出的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思考 - 中国教育 ...</p><p class="ql-block">https://www.enaea.edu.cn/pxztnew/gaodengjiaoyu/2013nianputonggaodengxuexiaofudaoyuanzhuantiyuanchengpeixun111/cankaoziliao111/2014-11-27/9334.html</p><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The Impact Mechanism of Teacher-student Conflict on Burnout of …</p><p class="ql-block">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1129407</p><p class="ql-block">[5]</p><p class="ql-block">多维度视角探析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 知乎</p><p class="ql-block">https://zhuanlan.zhihu.com/p/696111665</p><p class="ql-block">[6]</p><p class="ql-block">热开水泼老师脸上,成都七中开除辱师学生:这一次学校站在 ...</p><p class="ql-block">https://zhuanlan.zhihu.com/p/636397442</p><p class="ql-block">[7]</p><p class="ql-block">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警示教育案例选编(三)-青岛大学党委 ...</p><p class="ql-block">https://rlzy.qdu.edu.cn/dwjsgzb/info/1013/1197.htm</p><p class="ql-block">[8]</p><p class="ql-block">2019-2023年教育部通报的高校违反师德师风的典型案例39起 ...</p><p class="ql-block">https://www.nith.edu.cn/jw/info/1321/2783.htm</p><p class="ql-block">[9]</p><p class="ql-block">理论研究 | 高敏 宋光辉:“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评述 …</p><p class="ql-block">https://www.ccc.org.cn/art/2024/4/10/art_413_221451.html</p><p class="ql-block">[10]</p><p class="ql-block">师生关系的异化及其治理——基于学生欺师现象的检视 - 豆丁网</p><p class="ql-block">https://www.docin.com/p-2466351147.html</p><p class="ql-block">[11]</p><p class="ql-block">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对策与行动 _光明网</p><p class="ql-block">https://theory.gmw.cn/2025-05/30/content_38060067.htm</p><p class="ql-block">[12]</p><p class="ql-block">Teaching Students Self-Regulation Techniques</p><p class="ql-block">https://www.edutopia.org/article/teaching-students-self-regulation-techniques</p><p class="ql-block">[13]</p><p class="ql-block">教师心理健康手册,为自己减压赋能</p><p class="ql-block">https://roll.sohu.com/a/935009707_99981389</p><p class="ql-block">[14]</p><p class="ql-block">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 ...</p><p class="ql-block">https://www.gov.cn/zhengce/202411/content_6984346.htm</p><p class="ql-block">[15]</p><p class="ql-block">瑞安教育惩戒:从行拘教师,到处分辱师学生!政策纠偏能否 ...</p><p class="ql-block">https://www.sohu.com/a/904593680_120956338</p><p class="ql-block">[16]</p><p class="ql-block">学生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方案</p><p class="ql-block">https://www.jinchutou.com/shtml/8efd6f760549f777cc789188a1d6f46d.html</p><p class="ql-block">[17]</p><p class="ql-block">难道老师错了吗?破坏教育生态,最终会影响谁? - 百家号</p><p class="ql-block">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6060368628381238</p><p class="ql-block">[18]</p><p class="ql-block">Teacher victimization by students in China: A multilevel analysis</p><p class="ql-block">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0561015/</p><p class="ql-block">[19]</p><p class="ql-block">首页 - 人民法院案例库</p><p class="ql-block">https://rmfyalk.court.gov.cn/</p><p class="ql-block">[20]</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p><p class="ql-block">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p><p class="ql-block">[21]</p><p class="ql-block">金芒果国际教育|祝全体教师身心愉悦!教师节快乐!(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手册)</p><p class="ql-block">https://news.sohu.com/a/933576333_100149964</p><p class="ql-block">[22]</p><p class="ql-block">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向更深远处迈进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p><p class="ql-block">https://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3/2023_zl25/202312/t20231201_1092790.htm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