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宏村,无疑是一块风水宝地,依山傍水,气候温和,现在的居民大多是汪彦济一族的后代。据史料记载,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汪彦济率领家族人马迁居到雷冈山下建宅,至明代已有140余幢。即便是现在走进宏村,数百年历史的房屋依然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从黄山市前往黟县的宏村,约70公里的路程基本上都是在山沟里打转转,清澈的小河、小溪伴着公路蜿蜒向东南方向穿行,大概1小时就到达了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古时候建设的羊栈河石孔桥头,在旅游兴起之后建了一座门楼,上书“宏村”二字,门楼下设为验票处。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宏村的南湖岸边,著名的“南湖书院”就在湖对岸,水墨般的南湖上泛着一条白色的鳞光,格外耀眼。</p> <p class="ql-block">南湖中那个石条砌成的小路连接两岸,路中央有一座石拱桥,不少人将它作为写生的首选,久而久之,“画桥”的美誉就降到这座石拱桥身上。</p><p class="ql-block">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去观察这座画桥,能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觉。从东侧拍照,近处的白墙黛瓦成了它的背景,远处的苍翠青山成了它的衬托;从西侧拍摄,白色的石拱桥犹如南湖里的一只眼睛,在由蓝变绿的湖水里格外显眼,拉近镜头,桥上的游客与它融为一体,朦胧的倒影为它增添了几分妩媚。</p> <p class="ql-block">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在宏村穿街走巷,青灰色的马头墙高低错开,层层叠叠的飞檐如画笔勾勒的线条,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分明;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沿着街巷次第排布,墙面偶有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像水墨印染的底色;穿村而过的溪流清澈见底,时而绕过民居的墙角,时而穿过石桥的洞下,婉如一幅流动的水墨小品。</p> <p class="ql-block">宏村业余徽剧团有百年历史,经常演出《打猪草》、《天仙配》等剧目,演员唱腔婉转,吐字虽不算清晰,但曲调优美;男演员大概是花旦角色,花里胡哨的头冠、红彤彤的脸庞、三尺多长的胡须,在华丽服饰的点缀下,颇有些派头。我们看了大概两三分钟,在导游的催促下,只得与他告别。</p> <p class="ql-block">在宏村遛达的过程中,天空阴沉沉的,时不时的滴点雨滴。来到月沼后不久,天空晴朗起来,我也激动起来了:终于可以拍到好照片了!灰暗的天空变得明亮,灰白色的云彩里出现了几片湛蓝色的天空,那样纯净,仿佛蓝精灵一般,使月沼的上空即刻有了生机。</p><p class="ql-block">月沼又称月塘,是宏村人工修建的半圆形池塘,位于村落中心,四周环绕着徽派民居与祠堂。我站在月沼边远眺,只见水面如镜,将周围的白墙、马头墙、雕花窗棂、飞檐翘角完整倒影其中,连天空的云朵、岸边的古树都清晰地“印在”水里,形成“上下对称”的绝美画面。</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从不同的角度拍摄到了理想的照片,同时也被古人创造出的水系所惊叹:宏村以羊栈河为生命之源,人工打造出南湖、月绍和水圳,它们与自然环境相结合,构成了“牛形水系”。作为“牛形水系”中的“牛胃”,月沼位于村里人口聚集的地方,承担调节水量、消防灌溉的功能,又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从而确保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使汪氏家族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汪氏家族在宏村沿续了900多年,留下了许多珍贵文物,分别展示在数个厅堂里。</p><p class="ql-block">乐叙堂位于月沼北岸,是汪氏祠堂的名称,寓意“秩叙敦伦,永履和乐”,是家族聚会的场所。进门就看到六扇屏风,正面刻有朱熹家训,背面记载宗祠事宜,建筑风格保持明代特征。</p><p class="ql-block">椿和堂是三间带花厅的住宅建筑,名称寓意父母健康长寿,以楹联、彩绘和木雕为载体,艺术体现徽州尊祖敬宗、读书积善的文化传统。</p><p class="ql-block">傍云堂又名秀才弟,原为清末秀才住所,以其精湛的木雕艺术和独特的文化内涵称著。</p><p class="ql-block">承志堂是清末盐商汪定贵的住宅,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木雕艺术和富丽堂皇的装饰被誉为“民间故宫”。</p> <p class="ql-block">承志堂的“百子闹元宵”木雕,100个孩童姿态各异,衣纹流畅如真丝,敲锣的、打鼓的、挑灯笼的和猜谜语的,全套登场。两侧各有一支舞龙队,每队5人,他们举着彩龙似在奔跑。对面的横梁上还有一幅刻划老外的木雕,有城堡、有牧师、还有受信的子民。最奇特的是,在这幅木雕的上方,有一组动物的雕像,和平鸽羽翼上的花纹清晰可见,两侧各有一只看不出是什么动物的神兽,夸张的头颅和皮毛,让人不寒而栗。</p><p class="ql-block">宏村的建筑除了木雕精美之外,还有砖雕和石雕,每一件雕塑作品或是包含独特的意义,或是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展示了读书入仕、经商致富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宏村的民居几乎都有天井,这是徽派建筑的灵魂。天井呈长方形,四周屋顶向内倾斜,雨水顺瓦沟汇入天井,再通过暗渠排入水圳,这叫“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天井采光通风,冬暧夏凉,是天然空调。</p><p class="ql-block">天井如一块“天然画框”,框住院外的青山、古树和蓝天。这种“借景”手法,让有限的室内空间与无限的自然相连,是中国人“小中见大”的审美智慧。</p> <p class="ql-block">南湖书院是座具有传统徽派风格的古书院,一湖碧水位于书院前,连栋楼舍接着书院,黛瓦粉墙,与碧水蓝天交相辉映。其中的志道堂是讲学的地方,不少带孩子来的游客,纷纷让孩子坐在古代学子读书的课桌前,装模作样的拍着照片。</p><p class="ql-block">宏村的厅堂里大多都有楹联,内容丰富,颇具寓意。志道堂大厅的柱上书有:“慢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p><p class="ql-block">在其他厅堂里我看到的对联还有:“善为玉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p><p class="ql-block">“非因报应方为善,岂为功名始读书”。</p><p class="ql-block">“慈孝后先人伦乐地,诗书朝夕学问性天”。</p><p class="ql-block">一个屏风上摘录了《三国志. 蜀志传》中的句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p><p class="ql-block">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当下的年轻人而言尤为重要,来旅游的家长如果能把这些对联的内涵讲给孩子听,想必他们会潜移默化地吸收。</p> <p class="ql-block">在宏村我感受到了独特的古韵气息,无论是漫步在宏村的青石板路上,看白墙黛瓦与溪流相映;还是坐在月沼边的石阶上,静静欣赏水中的建筑倒影;亦或是走进古民居,看雕花窗棂与天井营造的光影,都能感受到这份独特的韵味:水墨江南话诗情。</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返回宏村的村口,我再次被这里的景象震撼到了:南湖的上空,或许是天空打翻了靛蓝的瓷瓶,才让白云间洇出一片片澄澈的蓝,像被阳光吻过的蓝宝石碎屑,轻轻嵌在蓬松的云絮中,倒影在水里构成蓝白相间的画面。岸边的白墙黛瓦也耐不住这份温柔,悄悄将自己的轮廓映在水面,风过的时候,水面轻轻晃了晃,蓝天、白云、白墙、黛瓦便揉在了一起,却不凌乱,反倒像画师故意晕开的墨色,多了几分朦胧的诗意。这一刻我才意识到,原来最难得的画,从不是笔墨绘就的,而是天地与水的私语,是自然在人间偷偷播撒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村口有几栋新建的房屋,马头墙十分显眼,它是徽州特有的建筑风格。徽州地区山地多,耕地少,房屋密集且多为木结构,极易引发火灾。清代弘治年间(1503年)的一场大火后,当时的徽州知府何歆,就在当地推行“五户为伍,劈以高垣”的政策,要求每五户人家建造高出屋顶的阶梯式防火墙,形成类似马头的造型,既防止火灾蔓延,又形成独特的建筑景观。由此延伸至今,成为徽派建筑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900年时光的古村,不是“冻结的标本”,而是“流动的生命”:水在流,人在住,文化在传承,正如村口的那两棵大树,根深叶茂,生机勃勃。</p><p class="ql-block">宏村的魅力,不仅“画境”优美,而且“意境”深远,它是我们先人们用不老的时光,写就的“天人共生”的中国样本。</p> <p class="ql-block">夜色将月沼揉成一汪墨玉,岸边的灯火却不肯让它全然沉寂。檐角的暧黄灯笼垂落光晕,像给水面缀了圈细碎的金箔,微风拂过,那些光点便随着涟漪轻轻晃荡,连带着倒影的粉墙黛瓦也软了轮廓。</p><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我已经醉了。</p><p class="ql-block">“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