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月的郑师,桂香漫过青砖,把一场小学教育的专题培训,酿成了时光里的温润诗篇。9月25日,当“语文创新”“课程改革”“文化科普”的脉络交织,我们看见小学教育的模样——是课堂里跳动的光,是文化里流淌的暖,是生长里藏着的无限可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课堂革新:汉字在掌心发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附属小学的课堂上,语文不是纸上的铅字,是能触摸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胡晓云老师的《拍手歌》里,“孔雀”“锦鸡”从儿歌里飞出,落在孩子们的笔尖。析“翔”的声韵,拆“休”的会意,说“隹”字旁时,仿佛听见“两个黄鹂鸣翠柳”的脆响——原来识字课能长出文化的根,让每个汉字都成了会说话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自然的声音》课上,雨滴的轻吟、海浪的低唱,从孩子们的唇齿间漫开。跟着“水”字的甲骨文溯源,看它从远古的波纹,变成笔下的笔画;分组扮演“雨滴成海”时,课本里的文字忽然有了形状,像一场与自然的温柔相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课程改革:阅读与成长同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场分享,是给教育的温柔注脚,把新课标里的要求,变成了孩子能感知的日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方老师说整本书阅读,从2011版到2022版课标的变迁里,藏着不同年级的阅读密码。“保底书目+选读+自主”的书单,“美好阅读中心”里的科普区、绘本区,像为孩子搭了一座桥,让“读书破万卷”的期待,变成每天翻开书页的欢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老师讲学历案,从预习到巩固,每一步都围着孩子转。专家指导的细致,集体备课的热忱,让“教案”变成“学程”——去年8个郑州奖项,今年全国观摩的荣光,是教育者用心浇灌出的果实,藏着“为谁教”的初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文化浸润:校园里的诗意栖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出课堂,郑师的角落满是教育的诗意,像一场无声的滋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等教育学院的墨香里,三笔字的笔画晕开书法的韵;STEM研究室的灯光下,科创的种子悄悄萌发;走廊上,唐宋的画、孩子的剪纸与音乐剧海报并肩,像“润物细无声”的雨,悄悄滋养审美与创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然博物馆里,绿孔雀的羽色闪着光,小熊猫的模样惹人笑,北极熊的毛发藏着生存的智慧。标本与互动展区,让自然科学与语文、美术牵起手,原来知识可以不是课本里的文字,是能看见、能触摸的奇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场培训,是郑师写给小学教育的诗。课堂的巧思、课程的用心、文化的浸润,都是生长的力量。它告诉我们,教育从来不是冰冷的灌输,是像桂香漫溢般的温柔,是像汉字发芽般的期待,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滋养里,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