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九月的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洒进来,像一层薄薄的金纱铺在画纸上。美术社团刚重启,孩子们的笑声还带着暑假的余味,但手中的画笔已经迫不及待地奔向新学期的第一幅作品。黑板上,我提前画了一幅主题画:金色的华表立在祥云之间,中式建筑前彩球飞舞,长城蜿蜒,火箭直冲云霄,旁边写着“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这不只是装饰,更是我们这个月的创作起点——用色彩讲述我们眼中的中国。</p> <p class="ql-block">他们坐在长桌旁,一个个低头专注,像在完成某种庄严的仪式。有人咬着笔帽发呆,有人小声问同桌“国旗的五角星怎么摆”,还有人偷偷把烟花画成了彩虹色。绿色的黑板映着窗外的树影,风扇轻轻转动,吹动挂在墙上的画作微微颤动。这一刻,教室安静得能听见铅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像春蚕在啃食桑叶,也像时间在悄悄生长。</p> <p class="ql-block">黑板上的画成了灵感的种子。好几个孩子不约而同地画起了同样的元素:华表、火箭、红旗。有个戴眼镜的男生在角落里认真勾勒长城的轮廓,一边画一边念叨:“老师说,长城不是直线,要画出它爬山的样子。”我走过去轻轻点头,心里却在笑——这些曾经只存在于课本里的符号,正被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p> <p class="ql-block">美术教室的角落堆着纸箱和画架,柜子里塞满了颜料、彩笔和石膏模型。几个学生围在一张长桌旁,商量着要合作一幅大画。有人提议画“未来的城市”,有人想画“太空里的中国”,最后他们决定把两者合起来:火箭从故宫旁发射,飞向挂着中国空间站的星空。他们的草图歪歪扭扭,却充满了让人动容的想象力。</p> <p class="ql-block">桌上的颜料盒敞开着,像打翻的调色盘,红的、黄的、蓝的,混着孩子们的指纹。窗外的光斜斜地照进来,照亮了飘在空中的细小尘埃,也照亮了他们专注的侧脸。有个小女孩把国旗画得特别大,几乎占满了整张纸,她说:“我想让所有人都第一眼就看到它。”</p> <p class="ql-block">前排的几个女生画得格外认真,她们的桌上铺满了草稿纸,每一张都写着不同的构图尝试。一个扎马尾的姑娘在画和平鸽,翅膀展开,嘴里衔着一枝红花。她悄悄告诉我:“我想让它飞过长城,飞到外国小朋友手里。”我看着她认真的眼神,忽然觉得,美术课从来不只是教画画,而是教孩子如何用眼睛看世界,用心去连接远方。</p> <p class="ql-block">有个戴眼镜的男生独自坐在角落,正在给一幅大画上色。他的画里有龙、有传统建筑,还有飘扬的国旗。他用很细的笔勾勒龙鳞,一笔一笔,像在完成某种仪式。我问他为什么画龙,他抬头笑了笑:“龙不是凶的,是我们心里的力量。”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些九月的画笔,不只是在纸上行走,更是在孩子们心里种下某种信念。</p> <p class="ql-block">另一张桌子旁,几个学生正围在一起讨论。他们想把书法和绘画结合起来,墙上那幅“厚德载物”的字成了他们的灵感。有人提议在画里加一座桥,连接古代和未来;有人想画一棵大树,根是传统,叶子是科技。他们的声音不大,但每一句都闪着光。美术社团从不追求完美技法,我们更在乎——有没有说出心里的话。</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的画渐渐成形。有幅画让我驻足良久:华表、红旗、发射的火箭、飞翔的和平鸽,还有两个小小的人影,一个举旗,一个放鸽。树是绿的,气球是红的,天空是蓝的,像一场童年的梦。这不正是我们想传递的吗?对国家的爱,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藏在一颗颗童心里的希望与祝福。</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幅画中央写着“76”,旁边是华表、麦穗、和平鸽和烟花。我没问这是不是预演某个纪念日,但我知道,这些数字和符号,已经被他们赋予了温度。他们或许不懂历史的厚重,但他们懂得美,懂得庆祝,懂得用色彩表达敬意。</p> <p class="ql-block">九月快要结束时,我们在教室办了个小型画展。没有开幕式,没有掌声,只有孩子们互相走动、欣赏、轻声讨论。有人指着火箭说“这像我们班的志向”,有人笑着说“那朵烟花像我昨天吃的棉花糖”。我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屋子的色彩与笑声,忽然觉得,美术社团的意义,就藏在这些瞬间里——用画笔说话,用童心爱国,用九月的光,照亮未来的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