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旅行之江苏苏州

候车室的淡咖啡(免私聊)

<p class="ql-block">作 者:候车室的淡咖啡</p><p class="ql-block">美篇号:9283989</p> <p class="ql-block">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以来已有4000多年历史。春秋时期,东周寿梦建吴国;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始建苏州城;秦代,建置吴县;隋朝公元589年,始称苏州。大运河沿线城市有很多,但苏州是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著名的江南水乡。虽然苏州来过好几次,但美好的东西应该多多尝试。</p> <p class="ql-block">早上6:32上海站高铁出发,40分钟车程实在方便。从苏州站出,看到好多一身运动短打的人,原来苏州这几天有2025年桨板亚洲杯马拉松比赛,苏州的地域优势,湖河湾塘这么多,除了桨板赛事,这几年还举办了皮划艇、帆船等比赛,城市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不过没多停留,直接打车奔东北街的拙政园入口,全程2.9公里9分钟就到了,想想苏州市中心居然还保留有这么经典的园林实在是羡慕呀。</p> 拙政园 <p class="ql-block">下了车正好看到一老太太卖白兰花,闻一下沁人心脾,心情大好。由于拙政园赫赫有名,这里已然成为游客到苏州的必打卡之地,7:30开园我是7:37到门口,游客已经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是明朝御史王献臣经过20多年的设计、建造,于1533年建成。王献臣何许人也?他出身官宦世家,天生聪慧被称为“神童”,1493年也就是他25岁时中了进士,去了礼部行人司,起点比同时期的唐伯虎还高不少,10年后升为御史,但仕途不顺利,两次被东厂缉事诬陷,动过刑,下过狱,被贬为广东驿丞,掌管驿站中的仪杖、车马、迎送之事,后平反任永嘉知县,几经波折后罢官返乡,可以说从政之路非常坎坷。正是由于王献臣官场失意而后返乡建园,有钱有闲有设计师(好朋友文征明),园名则是根据西晋潘岳的《闲居赋》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缩写,反映了王献臣当时的心态。</p> <p class="ql-block">1961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属于园林方面的有四处:拙政园、颐和园、避暑山庄、留园,称为中国“四大名园”,作为其中之一的拙政园,因建筑造型经典优雅,布局设计巧妙,借景框景障景等等运用得淋漓尽致,更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中国江南园林之典范。</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为三个部分:东部,曾取名为“归田园居”,以平冈草坪、竹坞曲水的田园风光为主;中部是精华所在,也称为“复园”,以池岛假山取胜;西部以台馆回廊为特色,也称为“补园”。这三个部分曾分属不同园主,可谓分分合合几易其主,历经32代园主更替,都是非富即贵,但很多不得善终或家道中落,有江南文豪钱牧斋和爱妾柳如是;有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有清初海宁籍弘文院大学士、礼部尚书陈之遴;有平西王吴三桂的女儿、女婿;有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有江苏巡抚李鸿章、张之万等等。</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正门,墙门由清水砖砌成,上方门额“拙政园”三个砖雕贴金字,此处为入园第一道门。经墙门再经第二道门——“通幽”“入胜”左右两扇腰门。过了腰门,算是正式入园了,看了下导览图整体园林布局,顺便规划下线路。如果提前看过攻略,稍微有些方向可能更方便游园。</p> <p class="ql-block">东部花园的最南端是一座三开间的堂屋,名为“兰雪堂”。“兰雪”两字取自李白诗句,为其心中最敬仰的一个叫鲁仲连所写——“谁言泰山高,下却鲁连节,谁言秦军众,摧却鲁连舌,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中间屏门上有一幅大型漆雕画,是拙政园的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走出兰雪堂,迎面只见青翠的竹丛和古树簇拥着一座巨大的石峰,因形如云朵故名“缀云峰”,它犹如一块巨大的屏风挡住游客视线,这种开门见山的造园手法,在园林造景中被称为“障景”,起着引人入胜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兰雪堂西侧,有一汪池水,临池有亭,名“涵青亭”。<span style="font-size:18px;">涵青亭倚南墙而立,为组合式半亭,亭名取自于唐储光羲《同张侍御鼎和京兆萧兵曹华岁晚南园》诗中“池涵青草色”一句。池水中萍藻浮翠,周围有条石坐栏。</span></p> <p class="ql-block">从假山往右走,便可看到拙政园的东部主要景色。明代崇祯年间,刑部侍郎王心一买下东部后,建造“归田园居”,有“兰雪堂”、“秫香馆”、“天泉阁”、“芙蓉榭”等主要建筑物。</p><p class="ql-block">“芙蓉榭”,位于东部荷花池边,一半建于岸上,一半延伸水面。水榭之名“芙蓉”源于池内一片荷花,又名水芙蓉,此时虽已过了荷花盛开季节,但在榭内小坐,可以想象赏花时的心情。芙蓉榭内一块粉红色太湖石名曰“紫盖峰”,据说被紫气晕染,看起来似乎有点微微泛红。</p> <p class="ql-block">“天泉阁”被一片翠绿草坪簇拥,相传,这里原来是元代大弘寺的遗址。建园时,在寺井上造了天泉阁 ,从外面看似乎是两层,在里边看却只有一层。</p> <p class="ql-block">“秫香馆”,顾名思义,就是观赏稻麦飘香的地方。何为“秫”,稻之粘着为秫,也就是糯米,第一任园主把整个东园用来种稻子。秫香馆坐北朝南,四周有围廊,主体建筑是60年代重修拙政园时从东山搬迁而来。前后长窗裙板及夹堂板有精美的黄杨木雕。</p> <p class="ql-block">东园中间有一土坡,登土山石阶而上,山顶建有“放眼亭”,位高宜远观,亭名取自于白居易“放眼看青山”诗句,曾名“补拙亭”。透过茂密树林,东部园林依稀尽收眼底。树影婆娑下的游客依稀可见,秫香馆前的一池流水,蜿蜒一路向西通往中部花园。</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东部和中部,是用一条长长的复廊隔开,走廊的墙壁上开有一排漏窗,且形状各异,就像精雕细作的剪纸图案,镶嵌在长长的画轴上面。游走在长廊内,通过漏窗花纹的变化,移步换景,园内景色也在不断更替,感叹于古人在园林设计与应用中的巧妙之处。</p> <p class="ql-block">穿过复廊就来到了中部花园。中部花园大致也可以分为三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一块是东南部区域:以庭院建筑为主,有“玲珑馆”、“嘉实亭”、“听雨轩”和“海棠春坞”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二块是西部区域:以荷花池水为中心,围绕水面有“倚玉轩”、“远香堂”,“小飞虹”、“小沧浪”、“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等景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三</span>块是东部区域:以池岛假山为主,包括“梧竹幽居”、“待霜亭”和“雪香云蔚亭”等景点。这 “一池三岛”基本上是苏州假山的传统格局,其要领是“池岸曲折,水绕山转”。下图是中部花园俯瞰图,来自网络图,方向是上南下北。</p> <p class="ql-block">中部花园东南部的庭院建筑,通过“隔景”法把空间分割为三个小院,既隔又连,互相穿插,游走在各庭院之间,迂回曲折别有洞天。</p> <p class="ql-block">站在倚虹亭旁,向西眺望,可以欣赏到拙政园第一经典打卡机位:借景报恩寺塔。除了荷花池,左手一侧的精华建筑-远香堂,右手一侧主体假山,透过池面延伸处,在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其实是园外一公里多的北寺塔,园主这一费尽心机的借景手法,弥补了中部花园地形缺陷。</p> <p class="ql-block">“梧竹幽居”,俗称“月到风来亭”,位于中部花园的最东面,同“倚虹亭”相邻。梧竹幽居造型非常别致,四个圆洞门设计成巧妙的框景,映照出了春夏秋冬四季风景。南有春日桃红柳绿,西有夏日嫩荷吐尖,北有秋日梧桐秋雨,东有冬日梅花怒放。亭内有“梧竹幽居有”的楹额。梧桐,是圣洁高昂的树,而翠竹,是刚柔忠义之物。</p> <p class="ql-block">出了庭院区域,沿着荷花池往西走,就来到了“远香堂”,这里是中园的核心建筑,也是主人的客厅,堂名取自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香远益清”之句,唐伯虎题写。远香堂的楹额,早先是乾隆年间著名学者沈德潜的手笔,因已佚失,由近代书法家张辛稼补写。两边有一副对联,共有80字,是苏州诸多园林中最长的对联,记载了当年八旗奉直会馆达官贵人聚会时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站在远香堂的中间,四面落地通透玻璃窗,可以观赏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四季不同风景,真的打心底佩服古人这种造景方式,欣赏美景用心到极致。北面是池岛假山,远景是假山+双亭,近景一汪“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荷花池。南面则是一座峻峭的黄石假山。东面的山坡上有“绣绮亭”,西边池塘边有“倚玉轩”,给人以远山近水,山高水低的感觉,真是360℃美景无死角。此处一定要用小视频来表现。</p> <p class="ql-block">从远香堂、倚玉轩沿着游廊漫步,可直通“松风水阁”、“小沧浪”、“小飞虹”和“得真亭”。</p> <p class="ql-block">“小沧浪”是一座三开间的水阁,南窗北槛,名字出典是《楚辞.渔父》,原话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翻译过来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缨,准备出仕辅助朝纲;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双脚,决心隐退逍遥自在。站在小沧浪前往北看,廊桥小飞虹倒映在水里,水波荡漾,犹如彩虹。</p> <p class="ql-block">假山上有两座亭子,名为“待霜亭”、“雪香云蔚亭”,但不知养护需要还是其他原因,上山小道已被封住,游客就只能远观山林、亭台风景。“待霜”出自唐代苏州刺史韦应物“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句, “雪香云蔚亭”<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岛的中央制高点,形</span>如欲展翅高飞的大雁,因为是远眺,网上吹的气势没有感受到。</p> <p class="ql-block">“香洲”同“荷风四面亭”“倚玉轩”三点布位,隔水相望。“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实际上是一座石舫或旱船,但不同于其他苏州园林的石舫,香洲的建筑构造集中了亭、台、楼、阁、榭五种建筑种类。船头为荷花台,茶室为四方亭,船舱为面水榭,船楼为澄观楼,船尾为野航阁。从为官从政角度,石舫可以提醒人们“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也是一种时时警醒提示。</p> <p class="ql-block">湖中岛上有“荷风四面亭”,这里四面环水,三面植柳。亭上挂有一副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联中蕴含着一、二、三、四的序数,上联仿照济南大明湖“小沧浪”清代书法家铁保所书的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下联仿照了唐代诗人李洞的诗句“看待诗人无别物,半潭秋水一房山”。</p> <p class="ql-block">经过九曲石桥,沿着游廊走,就来到了“见山楼”,又名“藕香榭”。见山楼三面环水,似乎苍龙嬉水。见山楼主体建筑是龙头,爬山廊是龙身,云墙是龙尾,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见山楼下用落地长窗,室内明式桌椅茶几,梁上悬挂小方什景灯,完整地保留着那种古色古香的风貌。二楼最特别的是窗户用了明瓦工艺,<span style="font-size:18px;">并非传统瓦片,而是由贝壳、蚌壳、云母等打薄而成,既奢侈漂亮又具有透光,打造出</span>古代“阳光房”。</p> <p class="ql-block">穿过“别有洞天”的圆洞门后,就来到了西部花园。</p> <p class="ql-block">宜两亭,坐落于别有洞天到卅六鸳鸯馆游廊南侧的假山上,冰梅纹窗棂,俗称“梅花亭”。“宜两”意为适宜两家共享春色,这里还流传着一段邻里佳话。当年,拙政园的中园和西园分属两家,西园主人羡慕中园景色,于是在自家院子堆山筑亭,实现了在亭中观赏隔壁中园景色的梦想,而中园主人在自家花园里亦可欣赏亭阁弯翘的姿态,借亭入景,一亭宜两家,添景更添情。</p> <p class="ql-block">池对岸就是“与谁同坐轩”。轩名取自苏东坡诗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从水廊望向“与谁同坐轩”似一把扇子,轩顶的瓦面像折扇的扇面,后面“笠亭”的尖顶恰似折扇的扇把,简直连接得天衣无缝。</p> <p class="ql-block">西部花园的主体建筑是“卅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这座建筑物实际上也是鸳鸯厅结构,外面看是一个屋顶一间房,里边实则分为两个客厅:北面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卅六鸳鸯馆眺水而建,作为</span>夏天纳凉用,南面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十八曼陀罗花馆贴墙而建,作为</span>冬天取暖用。传说,鸳鸯是美满姻缘的代名词,曼陀罗花是延年益寿的吉祥物,而曼陀罗花与山茶花相似,故西园主人种了十八棵宝株山茶应景。主人也特别喜欢鸳鸯,当时在门前池塘养了36只鸳鸯。</p> <p class="ql-block">北厅的楹额“卅六鸳鸯馆”是清代状元洪钧墨宝,南厅的楹额“十八曼陀罗花馆”是清代状元陆润庠题写。<span style="font-size:18px;">蓝白相间的玻璃窗是建筑另一特色,颜色雅致,透过满屏玻璃窗,园内风景若隐若现、蓝白交替,又是一番风情。</span></p><p class="ql-block">据记载,补园主人张履谦特别喜欢昆曲,建园时把这里作为听曲场所,于是巧妙的把大厅屋顶设计成波浪形,很好的防止回音。建成后,园主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常邀请“曲圣”俞粟庐先生来这里切磋曲艺,享受“</span>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情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卅六鸳鸯馆出来沿东侧游廊向南移步,有一条狭长的景观水带,最</span>南端池畔有一塔影亭,<span style="font-size:18px;">亭基架于水上,亭身四面木制窗格。据说,亭</span>名“塔影”源于其借景苏州城外的北寺塔(报恩寺塔),当天气晴好时,亭前水面会倒映出北寺塔的轮廓,形成“塔影入池”的奇景,我好像错过了。</p> <p class="ql-block">“留听阁”位于西园西侧,楹额由清代湖南巡抚吴大澄所书。阁名出自唐代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留听阁的南面飞罩是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海、雀的花纹,构图灵动,雕工精巧。隔扇裙板上刻有蟠螭图案,据说是太平天国忠王府内的遗物,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从留听阁沿小径登土山可到双层结构的浮翠阁,山上林木茂密,如同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阁。登阁眺望四周,但见园内山清水秀,满园青翠,令人心旷神怡。浮翠阁建于花岗岩台基之上,是拙政园中最高的制高点。</p> <p class="ql-block">盆景园,隔着浮翠阁、留听阁,用竹篱笆围出一片平坦的空地,里面陈列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盆景造型,据说有些还是获奖盆景。</p> <p class="ql-block">“倒影楼”位于西园北面,顾名思义是因为楼前池塘可清楚看到阁楼倒影,倒也直白。一楼为“拜文揖沈之斋”,就是文征明先生和沈石田先生纪念馆。有资料显示,文征明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建成后依照园景画了31幅图,各配以诗词,并作了《王氏拙政园记》,使名园增辉,而沈石田曾经是文征明绘画方面的指导老师。倒影楼中间屏门上雕刻有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无根竹图,并配有诗词,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反光原因,拍摄的不是太清楚。</p> <p class="ql-block">倒影楼左前方有一条曲折婉蜒、高低起伏的水廊,紧贴池面,犹如一条游龙飞驰在波光粼粼的水面。</p> <p class="ql-block">从东园“南出口”指示牌可进入拙政园的“住宅展示区”。共分五部分:门厅、轿厅、大厅、男厅、女厅,各厅中陈列的家具囊括了五大类明式家具:桌几类、椅凳类、床榻类、橱柜类、屏架类。</p> <p class="ql-block">这里分为“男厅”和“女厅”,看内部装修摆饰,“男厅”像是园主议事场所,“女厅”像是女眷品茶之地。</p> <p class="ql-block">拙政园出口处,上方砖额“基德有常”,出自《易经·系辞下》之“履,德之基也”,以及《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之“德,国家之基也”,亦应和易经井卦之句疏解——“德有常而不变所守”、“无丧无得,德有常也”等语。其意:行事的根本是立德,这是有常规和准则的。</p> <p class="ql-block">从建筑角度来讲,苏州园林建筑的种类有亭台楼阁,厅堂馆斋,轩榭廊桥,再加上舫,可以使建筑物形状多样,多姿多彩,拙政园不愧是园林之母,其运用更胜一筹。各种的借景、对景、框景、透景…以拙政园为代表的苏州园林,处处是充满着诗情画意的青山绿水。有学者称,中国传统文化中先有山水画再有山水园,1350年元朝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使山水画达到了巅峰,而近200年后的拙政园又使山水园到了另一个新高度,可谓评价之高呀。</p> <p class="ql-block">中午就在附近的苏雅兴面馆吃了碗开洋拌面,单点了两份浇头,味道不错,除了那个赠送的抹茶豆腐一般般,其余光盘。</p> 苏州博物馆 <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紧挨着拙政园,连着忠王府,2006年新馆建成开放,是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的封刀之作,作为给家乡苏州的最好礼物,当时虽已80多高龄仍坚持亲自主导设计。如今近20年过去了,这里仍一票难求,预约场场爆满,除了馆藏文物本身,苏州博物馆的建筑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这是我第二次来逛苏博,可惜也没预约到,于是就从网上团了个精品讲解,下午一点集合,用完午餐正好过来。</p> <p class="ql-block">馆区以中央大厅为中心,大厅南侧为主入口、庭院及艺术品商店,大厅北侧为主庭院,分布有水池、石桥、凉亭、竹林和片石假山等园林景观。大厅东侧由东廊连接为紫藤园、咖啡厅、现代艺术厅及忠王府。西廊连接的西侧是苏博的基本陈列展厅,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这4个常设展厅。</p> <p class="ql-block">苏博建筑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1.建筑构造上,屋面形态<span style="font-size:18px;">采用了玻璃、钢铁结构</span>设计,坡顶、天窗等都由大块几何形态组成,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span style="font-size:18px;">让游客可以在室内也借到大片自然光,随着光线变化,室内也会表现出光影灵动、景致变化。</span></p> <p class="ql-block">2.主庭院是最大亮点。充分借鉴了古典园林,池塘、石桥、廊亭,假山竹林…尤其是“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片石假山,既有山水园设计理念,又不同于传统园林,体现了极简主义的现代感。为充分表达四季,在植物运用上也费劲思量,主庭院四个角落分别栽有四季植物,春有杏花,夏有翠竹,秋有桂花,冬有松柏。</p> <p class="ql-block">3.各种框景、借景。苏博内部不少墙体上可看到一些几何形的开窗,与传统园林中的漏窗设计相呼应,也能将庭院外部景色引入建筑之中,为参观者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p> <p class="ql-block">梳理几个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1.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杯底有“永乐年制”篆书款,胎质轻薄,釉色洁白,青花发色浓艳明快,缠枝莲纹流畅细腻,是明代青花瓷器的标杆。</p><p class="ql-block">2.五代秘色瓷莲花碗:碗身与盏托呈莲花造型,釉色莹润如冰似玉,胎质细腻轻薄,完美诠释“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意境。</p><p class="ql-block">3.北宋真珠舍利宝幢:由楠木须弥座、金银宝幢、舍利容器组成,通体镶嵌珍珠、玛瑙、水晶等珠宝,幢身雕刻繁复精美,内部供奉释迦牟尼佛牙舍利,是宋代工艺巅峰之作,真身已经馆藏,展示的是复制品。</p><p class="ql-block">4.北宋彩绘四大天王像内木函:外壁彩绘四大天王像,工艺细腻,为真珠舍利宝幢的配套文物,可惜也是个复制品。</p><p class="ql-block">5.青铜剑“三剑客”:复合剑、菱形暗格纹剑、越王州句剑。</p> <p class="ql-block">部分展品</p> <p class="ql-block">部分展品</p> <p class="ql-block">紫藤园里对角线方向各种有一棵紫藤,西南方的那棵紫藤树,是贝聿铭亲自在光福苗圃园里选中的,还嫁接着从文徵明当年手植紫藤上修剪下来的枝蔓,以示延续苏州文化的血脉。紫藤园现在是苏博咖啡馆的茶座,你可以点上一杯咖啡,享受安静时刻。</p> 忠王府 <p class="ql-block">依据指示牌,从苏博东出口顺路就是忠王府,也就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宅邸。<span style="font-size:18px;">1860年6月,</span>李秀成攻克苏州,设立苏福省,并大肆建设忠王府,这座集官署、庭舍、园池为一体的建筑群,是目前太平天国留存下来最完整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楠木厅及北面相连建筑,正有《江南造——王一卜玉雕艺术展》。苏州虽不产玉,但其以雕工精湛、细腻出名,出了不少大师。王一卜是80后,出生徐州,毕业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师从著名玉雕大师,多个作品曾获国内工艺美术大赛金奖。</p> <p class="ql-block">后殿原为太平天国供奉天父天兄神主,举行礼拜仪式的地方,称为“圣殿”或“天厅”。</p> <p class="ql-block">前殿与后堂呈“工”字形相连,中间通道宽敞气派。前殿现为展厅,中间大屏滚动播放天平天国相关史事,两边也是图文并茂的展陈。一抬头,正殿脊桁上有亮点,两方有幸存的“凤穿牡丹”彩绘,据说大部分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原作,只有少量是后来涂改的。</p> <p class="ql-block">因为是从苏博东入忠王府,游览顺序是倒过来的,最后是从忠王府正门出。本来大门、仪门的额枋与正殿的额枋、步桁等一样,都绘有“双龙戏珠”、“祥云团龙”、“丹凤朝阳”、“凤穿牡丹”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反映太平天国艺术特征的龙凤艺术彩绘,可</span>惜大门、仪门这里的早已被涂刷。忠王府<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 <p class="ql-block">“一条平江路,半部姑苏史”,平江路的历程起于宋代《平江图》,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碑刻城市格局图。该图刻绘了宋代平江城的平面轮廊和街巷布局,详绘城墙、护城河,吴县衙署和街坊、寺院亭台楼塔和桥梁等各种建筑物。对照宋代《平江图》,现在的平江路基本延续了唐宋以来的城坊格局,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其核心价值在于完整保存了公元前514年吴国伍子胥构建阖闾大城时设计的水陆并行双棋盘的独待城市格局,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河街相邻的老街风情。</p> <p class="ql-block">这条全长有1606米长的老街,两侧的横街支巷有很多条,如狮子寺巷、传芳巷、丁香巷、胡厢使巷等等。漫步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青石板路温润如玉,平江河畔粉墙黛瓦,乌篷船缓缓划过石桥,评弹旋律伴着吴侬软语在巷弄间流转。如今的平江路<span style="font-size:18px;">游客摩肩接踵,夜晚灯</span>火阑珊,一派盛世和平景象。</p> <p class="ql-block">傍着平江路的一条河流名平江河,总长约 4 公里,拥有 18 座古桥,桥与河的密度均为苏州之最,其中寿星桥、通利桥等13 座古桥的位置与南宋《平江图》记载完全一致,“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的景致貌似得以重现。</p> <p class="ql-block">街区内有世界文化遗产——耦园,中国昆曲博物馆——全晋会馆,以及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名人故居以及古牌坊、古井等,如同一座江南城市建筑博物馆。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达官贵人都曾生活于此,如明代状元申时行,清代状元潘世恩、吴廷琛,状元、外交家洪钧,近代国学大师顾颉刚,电影评论家唐纳等。逛平江路的时候有些小景点已经闭馆,一天走了2.5万步实在走不动了,走完主路就准备打道回府。</p> <p class="ql-block">苏州一天来回,似乎挺赶,但难得一天的“折腾”收获却满满,想看的想吃的想逛的都满足了,看样子以后近的地方也不一定要住宿,当天来回也是不错的选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