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养老 水墨丹青

老有所依—若水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风穿过楼宇之间,将那条红幅轻轻掀起,像一声无声的号角,宣告着节日与艺术的相逢。我站在楼下抬头望去,“喜迎国庆暨书画惠民集市启动仪式”几个大字在天空下格外醒目。这不仅仅是一场活动的开始,更像是用笔墨为城市写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周末的金水公园总是热闹的。今天也不例外,那条写着“‘翰墨金水·艺惠民生’”的横幅在风中轻摆,像一条流动的河,把文化缓缓注入社区的脉络。国旗在左侧静静飘扬,右边的文明标语则提醒着我们:写字如做人,一笔一画都要端正。我常想,书法不只是技艺,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而我们这些退休的人,正用它重新定义晚年。</p> <p class="ql-block">草坪前,两个姐妹举着“玩”与“乐”两幅字,笑得像孩子。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文化养老”不是静坐品茶、闭门读书,而是能在阳光下举起自己写的字,大声说:“这是我写的!”那两个字虽简单,却道尽了我们追求的真谛——老有所乐,乐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她们的笑容感染了每一个人。绿树掩映间,那两幅“玩”与“乐”仿佛成了活动的灵魂。有人驻足拍照,有人轻声赞叹,而她们只是笑着。可谁都知道,那笔锋里的洒脱,是几十年沉淀下来的底气。</p> <p class="ql-block">赠送书画环节,由书法家朱福信老师把自己书写的“诗词三百首”的条幅,赠予渭南慧明日间照料中心,他常说:“人老了,记性差了,可背诗写字,反倒成了最好的药。”李女士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两位女士一白一绿,衣裳素净,却衬得那份文雅格外动人。这群人,不图名利,只愿在墨香里留住时光。</p> <p class="ql-block">渭南市老年书画家协会刘西民主席为慧明日间照料中心赠送字画。</p> <p class="ql-block">慧明养老中心李萍表达了对这次赠送书画活动的感谢和对本次活动的祝贺,同时也感谢在场的嘉宾和市民朋友们。她讲话不疾不徐,字字清晰,她说:“我们办的不是展览,是让艺术回家。”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p> <p class="ql-block">阳光终于破云而出,一群人站在一起,笑得毫无保留。镜头定格的不只是面孔,还有这些年一起走过的日子——研墨、挥毫、评字、喝茶。有人穿得随意,有人特意打扮,但笑容都一样真诚。这哪是合影?分明是一幅活着的“群贤雅集图”。</p> <p class="ql-block">红旗在手中挥舞,像一片流动的霞。我们不是年轻人,却在这片霞光里找回了热血。有人高声念着横幅上的主题,有人轻声哼起老歌。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我们手中这面旗,迎风招展,热气腾腾。</p> <p class="ql-block">“福寿康宁”四个字铺展在眼前,墨色沉厚,力透纸背。那方小小的红色印章,像一颗跳动的心。我常凝视这样的字,总觉得它不只是祝福,更是一种承诺——对生命的敬重,对岁月的感恩。我们写这些字,不只是送人,更是写给自己。</p> <p class="ql-block">又一幅“福寿康乐”挂在墙上,字体不同,气息却如出一辙。左侧的小字是题跋,写的是某年某月某日,为某人所书。这些字,终将被人带走,贴在家中最显眼的位置。而我们,不过是把祝福一笔一画,送进千家万户。</p> <p class="ql-block">金色底纸上的“福寿康宁”格外庄重,像从古画中走出的祝福。这样的字,适合挂在厅堂,也适合挂在心上。我们写它,不只是祈愿,更是对生命长度与质量的温柔期许。</p> <p class="ql-block">那两幅圆形的“玩”与“乐”,笔法灵动,墨色酣畅,像在跳舞。有人笑着说:“这两个字,写出了咱们的心声。”是啊,老了,不就是要学会玩,懂得乐吗?</p> <p class="ql-block">她举着手机,认真地拍下每一件作品,墨镜遮不住眼角的笑意。珠串在阳光下微微发亮,像她这些年积累的点滴美好。——这些字,这些画,是我们共同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扇面与长卷错落有致地摆开,字迹或端庄或飘逸。“和雅室”“清益递香”……每一个词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一间精神的小屋。这写的不是字,是心境。</p> <p class="ql-block">四幅画静静悬挂,牡丹盛放,花鸟相依。色彩不张扬,却自有一股生命力。我们常说书画同源,看这些画,便知何为“气韵生动”。它们不说话,却让人驻足良久。</p> <p class="ql-block">“江山如画”四个大字悬在中央,墨色如铁,气势如虹。它不只是一幅字,更像一声感叹——我们走过山河,如今回望,竟觉处处皆美。老了,才真正读懂这四个字的分量。</p> <p class="ql-block">桌上的作品一幅接一幅,印章如朱砂点睛。有人低头细看,有人轻声讨论。这哪里是展览?分明是一场无声的对话,是心与心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扇面与长卷铺陈开来,毛笔、宣纸静静守在一旁。这场景,像极了我们日常的缩影——不必盛大,不必喧嚣,只要一方桌,一砚墨,便能安放整个晚年。</p> <p class="ql-block">特写的那一笔,墨色浓淡相宜,印章鲜红如血。它让我想起年轻时临帖的夜晚,灯下执笔,心无旁骛。如今老了,笔法更稳,心境更宽,那一笔一画,写的是岁月,也是从容。</p> <p class="ql-block">那枝梅花开得正好,粉红的花瓣衬着“香远益清”四字,清雅至极。小鸟立于枝头,仿佛下一秒就要鸣叫。我们常说“画中有诗”,而此刻,诗也在画里。</p> <p class="ql-block">“天赐鸿福”四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周围人头攒动,笑声不断。我们办展,不为评奖,只为让更多人看见——老年人的笔下,仍有山河,仍有希望。</p> <p class="ql-block">晴空下,那幅“福寿康宁”被高高举起,像一面旗帜。金水公园里,绿草如茵,高楼林立,人头攒动。这一刻,传统与现代、个人与城市,在墨香中悄然融合。</p> <p class="ql-block">到会的记者举着相机,为今天的主持人许从龙老师记录下这个美好的瞬间。横幅在风中轻响,像在为这一刻鼓掌。我们不需要多少荣誉,只要有人记得我们曾认真写过每一个字。</p> <p class="ql-block">绳索上挂着四幅字,“春”“福”“华堂”“典”……字字不同,却都透着喜气。风吹过,纸页轻颤,像在低语。这些字,终将被带走,成为某个家庭的新年装饰,或是一份特别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竹子清瘦,花卉明艳,书法作品静静悬挂。几位观众驻足细看,有人轻声念出字句。这便是我们最欣慰的时刻——艺术被看见,被理解,被珍视。</p> <p class="ql-block">一位女士站在展架前,目光在字画间流连。花鸟画色彩明丽,书法笔力遒劲。她不说话,只是静静看着,仿佛在与每一幅作品对话。这样的宁静,比掌声更动人。</p> <p class="ql-block">她指着那幅花卉画,嘴角微扬,认真的观赏着这些画作。</p> <p class="ql-block">一个多小时的书画活动结束了,观赏的市民朋友们久久不愿离去,这样的文化盛宴值得被保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