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5如何找到真实的自己

浪漫人生

<p class="ql-block">这段讨论由一个 “小女孩因奶奶的‘乖’教育而不敢表达真实欲望(分享点心)”的例子引发,深入探讨了早期家庭教育如何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以及“做真实的自己”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核心脉络如下:</p><p class="ql-block">1. 问题的提出:通过“点心事件”指出,传统的“乖”和“有教养”教育(如不能要别人的东西)可能会压抑孩子的天性和真实需求。</p><p class="ql-block">2. 深远的危害:这种压抑会导致个体失去真实的自我,形成讨好型人格。为了满足社会期待,人们会习惯性地忽视自己的真实感受,甚至不惜委屈自己,从而引发内心矛盾和身心健康问题(如甲状腺、乳腺问题)。</p><p class="ql-block">3. 解决之道:关键在于觉醒和改变。</p><p class="ql-block"> 个人层面:要学会觉察自己的灵魂和真实需求,让身体和灵魂同步。要敢于说“不”,敢于表达“我不同意”,建立自己的界限。</p><p class="ql-block"> 教育层面:家长应尊重孩子的物权和选择(如不强迫分享),避免用陈旧观念束缚孩子,鼓励孩子真实、直接地表达,而不是用“绕圈子”的方式达到目的。</p><p class="ql-block">4. 现实的延伸:讨论还将这种“不真实”的处事模式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社会现象(如高考资源交易中的唯利是图),强调了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清醒和正直的必要性。</p><p class="ql-block">5. 最终的落脚点:通过持续学习和自我反思,将“做真实自己”的理念落地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完成个人成长和心性品格的塑造。</p><p class="ql-block">金句</p><p class="ql-block">1. 用一个“乖”字就把她框住了。</p><p class="ql-block">2. 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长久以往他就失去了真正的自我。</p><p class="ql-block">3. 真实的自我,我可能不想这样做,但是我又会去满足社会、满足环境。</p><p class="ql-block">4. 生活是过给自己看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p><p class="ql-block">5. 要去找,做真实的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去表演自己的人生。</p><p class="ql-block">6. 人是一个很有灵魂的动物,你能去觉察感知你的灵魂太重要了。</p><p class="ql-block">7. 要灵魂和我们的身体都在同一个频道上去行走。</p><p class="ql-block">8. 如果灵魂和身体是分开的,各走各的,你人就是一个矛盾体。</p><p class="ql-block">9. 要守住自己的中心,不一定要什么都分享给别人。</p><p class="ql-block">10. 孩子愿意分享就分享,不愿意的时候,好的不一定要分享给别人。</p><p class="ql-block">11. 家长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孩子就是怎么样的。</p><p class="ql-block">12. 当别人都说你是好人的时候,你就是一个坏人。(意指:你只是一个牺牲自己感受、讨好别人的“好人”)</p><p class="ql-block">13. 你在别人眼里是好人,但是你自己受委屈了。</p><p class="ql-block">14. 不想做就不做,不愿意分享的时候就不分享。</p><p class="ql-block">15. 一定要有自己反抗的精神,不要让自己太受委屈。</p><p class="ql-block">16. 要有自己思想的坚守,并不是他说的就对了,我要照着做。</p><p class="ql-block">17. 要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p><p class="ql-block">18. 不要让孩子从小为了达到目的,就绕很多圈子。</p><p class="ql-block">19. 我觉得不要强迫孩子去分享,那就是没有尊重孩子。</p><p class="ql-block">20. 落地是实实在在的。(强调将理念付诸实践)</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