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魏书生先生曾说:“我一直认为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最根本的工作还在于提高学生做人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深度思考。在分数至上、技巧泛滥的当下,这一观点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作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的迷途。当我们走进苏州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集团校,戴老师的教育实践恰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教育的根本使命,不在于培养会考试的工具,而在于培育会思考、有灵魂、敢担当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当前作文教学陷入了一种本末倒置的困境。市场上作文辅导班林立,七天掌握作文技巧、满分作文模板大行其道,学生们背诵着千篇一律的好词好句,套用着僵化的写作框架。他们的作文看似辞藻华丽,结构工整,却缺少了最珍贵的灵魂——真实的思想与情感。这种现象背后,是整个教育生态的功利化倾向,是重术轻道的集体迷失。当我们把作文简化为技巧的堆砌,把教育窄化为知识的灌输,我们便在不经意间阉割了教育的灵魂。戴老师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技巧先行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可能扼杀他们的思考能力与创造潜能。</p><p class="ql-block"> 作文是思想的外衣,是情感的信使。没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再华丽的辞藻也只是空中楼阁。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无论是屈原的《离骚》还是鲁迅的《呐喊》,其震撼人心的力量从来不仅源于文学技巧,更根植于作者深厚的思想底蕴与人格力量。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因为其中蕴含的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是因为其中饱含的家国情怀。思想的高度决定了作品的深度,情感的纯度决定了作品的温度。戴老师在教学中反复强调:“你们首先要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然后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p><p class="ql-block"> 如何将做人与作文有机统一?戴老师的教育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启示。在苏州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作文教学早已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融入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学校组织开展的行走的课堂——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工厂、田野,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观察、体验、思考;书香校园建设——通过广泛的经典阅读,与先贤对话,与智慧碰撞;主题式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这些举措的核心,就是魏书生所强调的“提高学生做人的能力”。当学生的心灵被真实的生活所触动,当他们的思维被深刻的阅读所激活,当他们的人格在丰富的体验中成长,写作便不再是苦差事,而成为表达的内在需求。戴老师曾分享过一个案例:一位平时作文平平的学生,在参与社区环保志愿活动后,写下了一篇关于河流保护的观察笔记,文字间流露的真挚情感与独立思考让老师们惊叹不已。这就是做人带动作文的生动例证。</p><p class="ql-block">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戴老师的实践指向一个明确的答案:培养完整的人。这里的完整,不仅指知识的全面,更指人格的健全、思想的独立、情感的丰富。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仅在于教会学生一种交流工具,更在于为他们提供一个认识自我、表达自我、完善自我的途径。当我们过度关注写作技巧而忽视思想培育,我们实际上是在舍本逐末。正如魏书生所指出的,提高作文能力的根本在于提高做人的能力。戴老师领导的教学团队,将这一理念细化到教学评价中——不仅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关注文章展现的思想深度、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这种评价导向的转变,正是对教育本源的回归。</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想象这样一幅图景:教室里,学生们不是埋头背诵范文模板,而是热烈讨论着社会现象;图书馆中,他们不仅查阅作文资料,更沉浸在哲学、历史、科学的海洋里;校园外,他们带着思考的目光观察世界,用真诚的心灵感受生活。这样的学生,何愁写不出有血有肉、有情有思的文章?戴老师推动的大语文教育观,正是要营造这样的成长环境。在他看来,作文课的边界应当无限拓展,它可以是操场上的辩论赛,可以是实验室里的观察日记,可以是社会实践后的反思报告。当学习与生活融合,当思考与表达贯通,作文便自然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记录仪。</p><p class="ql-block"> 回到魏书生老师的观点,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文教学的困境,本质上是育人观的偏差;作文能力的提升,根本上是人格成长的体现。戴老师在苏州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教育改革最深刻的变革不在于方法技术的推陈出新,而在于教育理念的本源回归。当我们真正把培养完整的人作为教育使命,当提高做人的能力成为教学的核心追求,作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的诸多难题,或许都能找到解决的路径。</p><p class="ql-block">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果实不会立竿见影,但方向正确了,每一步都是进步。让我们铭记魏书生的教诲,借鉴戴老师的实践,在作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将做人的教育放在首位。因为唯有根深,方能叶茂;唯有思想丰盈,文章才有灵魂;唯有培养出真正会思考、有情怀、敢担当的人,我们的教育才算完成了它的根本使命。这不仅是作文教学的正道,也是整个教育应当坚守的本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