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翔特别奉献《共和国曾经的骄子》连载之六

塞北风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共和国曾经的骄子</font></b></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家口探机厂45年兴衰史话</b></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朱凤翔</b></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连载之六)</b></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探厂,中国地质机械人才的摇篮</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br><br></h3><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地质工作的大发展需要大量地质专业人才,为了适应地质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家从50年代初开始着力建设地质人才的摇篮。<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950 年,南京地质学校和东北地质专科学校建立,全国各大高校地质系也开始扩大招生,当年全国地质专业招生达 600 多人。尽管在1952年底,地质部门调集和培训的技术人员已达1000多人,但距“一五”末期发展到1.9万人的计划还相距甚远。<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952年秋,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唐山工学院(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系和西北大学地质系二年级学生合并成立北京地质学院;在长春,原东北地质专科学校与山东大学地质矿物学系及东北工学院地质系和物理系的一部分,合并组成了东北地质学院(后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在南京,以原华东军事测绘学校为基础,创办了南京地质学校,办学规模空前扩大。在地质部1953年的预算中,投入学校建设的资金,比地质勘探费还多了将近30%。国家对地质人才培养的重视可见一斑。<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企业需要人才,地质野外队同样需要人才。只有把大批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地质事业的一线,才能满足全国地质工作大发展的急需。<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然而,眼前的现实却并不令人乐观。工厂的技术人员极度缺乏,自新中国诞生到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从未给企业分配过一个大学生,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人员主要是从现有技术工人中提拔任用。为了让这些技工在技术专业上尽快成熟起来,工厂坚持尽可能不让他们兼职管理,以确保它们业务上的不断精进。<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953年初,在七里山茶坊山坡上一个地质野外队简易工棚里,张探厂创办的第一所技工学校诞生了。这是张探厂急全国地质工作之所急,想全国地质工作之所需做出的企业担当。<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当时的办学条件极其简陋,最高档的设备是厂里以每台500元的价格从上海买来的12台简易小车床,再有就是为数可数的带老虎钳子的钳工案子了。当时确定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两年的教学实习达到三级工的应知应会水平。<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这是张探厂创办的第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也是中国地质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所职业技术学校。担任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是由工厂内部抽出的工程师来兼任的,而实习操作则由工厂里的老技工担任。当年招生200人,三年共招生600人。培养工种以机工和钳工为主,机工包括插、铣、刨、旋、磨。<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954年底,第一批200名学生如期毕业,被分配到全国各地质野外队修配间或省级修理厂,同时还支援地方建设一部分。这是中国地质事业自己培养出来的第一批技术工人,他们满怀着振兴中国地质事业的高度自豪感和责任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批技工是新中国地质机械工人的先驱。<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956年,三批毕业生全部毕业。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这所具有开创和里程碑意义的学校由地质部教育司接管,成为了地质部唯一一所国家重点技工学校,即现在的北方机电工业学校。</span></h5><h5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未完待续)</span></h5> <h5> 朱凤翔从小在红旗楼探矿宿舍长大,探机幼儿园、探机小学、探机中学、探矿机械厂,始终没有离开过探机的怀抱。曾在张家口探机厂铸造车间、机修车间做维修钳工,后调入党委宣传部做宣传和新闻工作,1990年任工具车间党支部书记,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张家口市自学成才者。多次走访张探厂第一任厂长杨义來,建厂80周年时撰写厂史《峥嵘岁月》。担任过探机厂业余文工团总编导,创作过许多歌颂探机厂人和事的文艺作品;担任宣传部新闻组组长期间,在全国各大媒体发表宣传企业的各类稿件3000余篇,为探机厂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是一位对探机厂有着深厚情感的良心作家。</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