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span>中国农民丰收节以“乡音筑梦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寿阳民歌展演放歌“幸福寿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山歌俚曲中的山河与心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文/草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声音,不是从精致的音乐厅里流淌出来的,也不是经由电声设备放大修饰的。它是从田垄上、从山坳里、从泛着泥土气息的晨雾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那位歌者,面容是风霜刻画过的,双手大概还带着劳作的印记,他一张口,声音便像脚下的黄土地一般,浑厚、质朴,甚至有些粗粝,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那一瞬间,周遭的喧嚣仿佛被这古老的声波滤净了,广场上的人群安静下来,只有那旋律,像一条温暖的河流,载着千百年来的阳光、雨水、汗水和期盼,缓缓流进每个人的心里。我忽然明白了,所谓“乡音筑梦”,梦的根基,正是这深植于泥土之中的、不曾断绝的生命回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寿阳民歌,当地人称之为“咱寿阳的根”。这根,扎得极深。它并非博物馆里隔着玻璃橱窗的标本,而是活生生的、依然在呼吸和脉动的文化生命。千百年来,它就像田埂边倔强的野草,一代又一代,在农人的喉间传续。它承载的,是先辈们“靠天吃饭”时对风调雨顺的祈愿,是劳作间歇中一句幽默的调侃或一声疲惫的叹息,是婚丧嫁娶时最本真的悲喜,更是对脚下这片山川土地最直白的热爱。那高亢处,是太行山的脊梁;那婉转处,是寿水河的柔波;那朴拙的节奏里,是春种秋收的节律。它不需要复杂的和声与配器,其本身,就是一部用乡音俚语写就的、关于寿阳的活态史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让我看到这根古老的藤蔓上,绽出了鲜嫩的新芽。舞台上,既有《毛主席到俺社里来》《开石头》这样沉淀着历史记忆的原生态歌声,仿佛将时光拉回到那个火热的年代;也有《幸福寿阳谣》《爱在寿阳》这样洋溢着新时代气息的崭新旋律。尤为动人的是那些创作者,他们并非高居庙堂的音乐家,而是这片土地的儿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们“以寿阳的山川脉络为琴弦,用乡音俚语作音符”,这并非虚言。我仿佛能看到,有人站在韩愈的马蹄踏过的山巅,看着起伏连绵的田畴,旋律便随着视野一同开阔;有人漫步在方山国家森林公园,溪流的潺潺声便化作了歌中的点缀。这种创作,是灵魂与故乡风景的一次深度对话,其成果,便不再是简单的音符排列,而是带有寿阳地理基因与人文体温的温暖的抒情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演的节目单,就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寿阳风情画卷。歌伴舞《人说山西好风光》,是对三晋大地的礼赞,气势恢宏;而到了《咱们寿阳好地方》《寿阳恋歌》,则更具体而微,充满了对家乡一草一木的缱绻深情。独唱《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是西北风情的烙印,显示出地域文化的交融;而《农家一片喜洋洋》《太阳爷出来满山红》,则直接绘就了丰收时节,农家院里金灿灿、红火火的喜悦图景。由县作家协会乌兰牧骑文艺小分队带来的节目,则体现了一种自觉的集体传承意识,他们让民歌从单纯的个人吟唱,走向了有组织、有策划的舞台呈现,使其在当代文化语境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让我感喟的,是这场展演中“人”的温度。无论是“灵芝合唱团”里精神矍铄的老者,还是“超越梦想小分队”“快乐人生小分队”中热情洋溢的舞者,他们登台,并非为了竞技,而是出于一种纯粹的热爱与分享。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的是发自内心的笑容,是一种在文化认同中找到归属感的幸福。当台上台下用熟悉的乡音一同唱和时,一种强大的情感共同体便在那一刻形成。这或许就是“文化惠民”最生动的体现——文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赐予,而是民众主动参与、创造并享受的过程。它惠民,不仅在于提供了视听娱乐,更在于滋养了人们的精神家园,让个体在与集体记忆的连接中,确认了自身的价值与幸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幕即将降临时,演出在《美丽寿阳》的欢快舞蹈中落下帷幕。人群仍然不愿散去,恢复了宁静的朝阳广场,待会儿还有网红直播推销农副产品和寿阳品牌。此时此刻空气中似乎仍回荡着那些动人的旋律。我走在寿阳的街头,晚风拂面,带着秋日特有的清爽与甘醇。此刻,再品味“乡音筑梦”这四个字,觉其意蕴深长。这“梦”,是丰收的富足之梦,是家乡振兴的发展之梦,更是每一个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梦。而“乡音”,便是筑造这个梦最坚实、最温暖的材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里,一首首从心底流出的民歌,就像散落在寿阳大地上的明珠,而像“乌兰牧骑”这样的文艺小分队,以及所有热爱本土文化的民众,他们正是虔诚的拾珠人与穿线者。他们将一颗颗明珠细心擦拭,用时代的丝线重新串联,最终,将它们编织成一条闪耀在寿阳夜空的文化星河。这条星河,照亮了来路,也指引着去途,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无论走多远,心中都有一曲永不消逝的、名为“家乡”的旋律。乡愁如缕,浸润歌喉,乡音如水,寿水长流;民谣如种,年年丰收,民歌沁心,醉了心头……这,或许就是寿阳,乃至千千万万个中国乡村,最深沉、最动人的幸福密码。</p> <p class="ql-block">本期图片 吴新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