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缕沪上春风 润一方云岭讲台

富宁思源

<p class="ql-block">  国培计划(2025)云南省—“云岭教师发展协同计划”名师培训(9月25日)</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秋日的上海,梧桐叶落,学意正浓。</span>一场属于云岭名师的高端培训,如溪流汇入红土高原,也在我们每一位云南青年教师的心头荡起涟漪。9月25日上午,罗松教授以《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点燃思想。下午,张新教授以《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与思考》指引路径。两位教授的精彩讲授,如一宏阔一精微的智慧交融,不仅为名师之路筑基,更为我们这些扎根边疆、面向山乡的青年教师,指明了一条清晰可循的成长路径。</p> 课堂境界——从“讲授者”到“点燃者” <p class="ql-block">  罗松教授的讲座,是一场诗意的唤醒。他告诉我们,最好的课堂状态,是“让学生成为风景,教师甘为背景”。此言如金石掷地,叩问着每一位教师的初心。我们是否总不自觉地站在舞台中央,将知识的“干货”倾囊相授,却独独遗忘了,学习的主角,本应是学生?</p> <p class="ql-block">  他的“一点一线”理念,更是教学的朴素真谛。</p><p class="ql-block"> “一点”即找准学生的"朦胧地带。罗教授强调,教学要精准定位学生认知的模糊区域,这正是教学最该发力的生长点。在云南多民族地区的课堂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因文化差异、语言转换等形成的独特"朦胧地带",让教学真正贴近学情。</p><p class="ql-block"> “一线”即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教师要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有机的整体。罗教授以物理学科为例,演示如何将抽象概念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对云南教师开发本土化课程资源具有重要启发。</p><p class="ql-block"> “一点一线”启示我们,教学并非填鸭,而是点燃——点燃好奇,点燃思考,点燃那份探索未知的内驱力。</p><p class="ql-block"> 此外,他还深入解读了新课程改革要求,强调教学要从“考知识”转向“”考能力素养”,要积极探索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开展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课堂教学。</p> <p class="ql-block">  他的讲授,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优势,是离这片土地和这里的孩子最近。请将我们的课堂从“教材世界”走向“生活现场”,用哈尼梯田的层次讲解地理,用壮族刺绣的图案开启美学,让知识在乡土情境中活过来,点燃孩子眼中那份熟悉又新奇的光。</p> 教学科学——从“凭感觉”到“有导航” <p class="ql-block">  面对云南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仅凭热情和经验远远不够。张新教授倡导的“教学评一致性”,正是为我们提供的精准“导航图”。</p> <p class="ql-block">  “心中装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评价。”这十五字箴言,是教学设计的基石。最具颠覆性的是“评价设计先于活动设计”。这意味着,在我们设计“学生要做什么”之前,必须先想清楚“我如何知道他们学会了”。这一转变,能让我们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最大化课堂的每一分钟效益。</p> <p class="ql-block">  而“学历案”,就是将这理念落地的“脚手架”。它不再是教师的“讲话稿”,而是学生的“学习路线图”。其精髓在于“历”,强调亲历与建构。这对于我们云南青年教师尤为重要——它让我们从繁杂的经验模仿中抽身,依据课标、学情,科学地设计出一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的探索路径,让“以学生为中心”不再是一句口号。</p> <p class="ql-block">  他的讲授,启示我们在专业成长的路上,最忌“盲目苦干”。请尝试用“学历案”的思维来备课:用“能说出”“会比较”等清晰动词设定目标;在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等环节嵌入简单易行的评价;关注学生是否“亲历”了学习过程。用科学的方法,弥补经验上的不足,让我们的教学在起点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p> 启示与远行:做扎根红土地的“教育设计师” <p class="ql-block">  两位教授的智慧,一为“魂”,一为“法”。对于云南的青年教师而言,唯有将二者融合,方能走出一条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的成长之路。</p><p class="ql-block">未来的课堂,我们可以这样出发:</p><p class="ql-block"> 1. 做“文化转译者”与“课程创生者”:将国家课程与云南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巧妙结合,设计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有“云南味道”的课例。</p><p class="ql-block"> 2. 做“评价有心人”:不再仅靠一张试卷评判学生。在课堂观察、学生作品、小组展示中随时收集证据,让评价成为促进学习的“及时雨”。</p><p class="ql-block"> 3. 做“终身学习者”:将这次培训视为起点,保持反思的习惯,在云岭教育的广阔天地中,向名师学习、向同伴学习、更向我们的学生学习。</p> <p class="ql-block">  云岭巍巍,教育之路修远;浦江奔流,成长之舟待发。这次培训,是赠予我们云南青年教师的一份厚礼。愿我们载着这程思想的星光,以更科学的方法为舟,以更深厚的情怀为桨,扎根红土,深耕课堂。我们的每一分努力,不仅是在塑造一个个鲜活的未来,更是在参与谱写云南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 前方,路虽远,行则必至。</p> <p class="ql-block"> 中学二组农艳莹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