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交通科普说了中国桥、中国船、中国港之后,今天该说中国路了。认识中国路,还得从村里路(上两图)和村头公路说起(下图,划有斑马线供行人行走的)。</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初,县里修了县城到城最南边一个乡的公路,路过我村西头。住在村东头的我和其他学前小孩听到汽车嗡嗡嗡开过来,就跑过去看热闹,尘土和汽油味混一起,闻起来似乎有特殊“香味”。</p><p class="ql-block"> 后来这条路不断拓宽改造,修成了鄢陵到临颖县的s321号省道。对于这条路的变化,我在中国交通报发表的文章中多次提及。</p> <p class="ql-block"> 河南有句俗话“修路架桥,积德行善”,我在文章中呼吁把沥青路水泥路修进村里,并在十几年前想办法集资捐款,把村里街道硬化成水泥路,完工后我对村干部说,别让大卡车走,压坏路面。到今天,村里三条街路完好无损👍</p><p class="ql-block"> 这两年河南经济发展迅速,加上民生为本的政策引导,我回乡看到不少村里街道普遍修成水泥路了。</p> <p class="ql-block"> 看来,经济强大、民生为本加快路的建设,路的发展反向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清明。二者相互推动、相辅相成。为了证实这个观点,我认真地看了看下面这两本书。</p> <p class="ql-block"> 《中国公路水运交通五十年》认为,早在4000多年以前,中国就有了车和行车的道路。从夏商周到现代,道路的修建不仅反映了技术的进步,更是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需求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夏商周时期(约前2070–前256年)多为原始道路,即自然形成或人工简单修整的土路,用于部落间交流和战争。周代建立了较为系统的“驰道”和“驿传”制度,用于传递政令和军事信息。《中国公路史》认为,西周建立(公元前1066~前771年)后,道路建设有了规划意识,且逐渐形成规模。</p><p class="ql-block"> 西周将城乡道路按不同等级进行统一规划,修建了从镐城(西安附近)通往各诸侯城邑的道路,规划了“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环涂七环,野涂五轨”,开创了以都城为中心的道路体系,建立了被认为是世界道路历史上最早的路政管理制度。</p><p class="ql-block"> 在道路管理方面,西周也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如“司空视途”,通过“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来维护道路秩序,并在雨后及时“除道”,确保道路畅通。</p> <p class="ql-block"> 秦代(前221–前207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车同轨”,并大修驰道、直道,建立了大规模的道路交通网,即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驰道网络,且宽度统一(约50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修建的直通北方的“秦直道”以及南栈道、北栈道,体现了高超的工程技术。</p><p class="ql-block"> 汉代(前206–220年):西汉都成长安与其他都会、各地区內合城市间都有大道联通成网(见下下图),且有地图绘制。此外,驿传制度完善:每隔十里就设立一个亭子,每三十里则设置一个驿站,为过往商队提供休息和补给服务,亭子道路总长度甚至达到了惊人的十万里,形成全国性的交通与信息网络,极大地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与文化交流。东汉开始挖掘行驶隧道,并用土堆“堠”作为里程碑。</p><p class="ql-block"> 三国魏晋南北朝(220–589年):三国道路进一步修整,用了铜制的里程标志。东晋对沿路种树很重视,由于战乱频繁,道路建设多以军事需求为主,但地区之间道路相同。南北交流仍促进了道路网络的延伸。</p> <p class="ql-block">《中国公路史》对这时公路的描述</p> <p class="ql-block"> 隋代(581-618):修建的道路有国防道路和大运河两岸道路,对开通西北的道路也很重视,建了三条道路(见下图)。</p><p class="ql-block"> 唐代(618–907年):中国古代道路建设迎来了鼎盛时期,初步构建起以城市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道路网络。长安成为世界中心,道路系统连接西域、朝鲜、日本等地,驿道制度更加完善(如“三十里一驿”)。 桥梁与栈道技术帮助修建了大量桥梁(如赵州桥)和复道,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p><p class="ql-block"> 宋元时期(960–1368年):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商业道路兴起,州县道路网络更加密集,促进了市镇间的贸易。《中国公路史》认为,元代蒙古帝国建立了横跨欧亚的“站赤制度”,驿站发达,体系覆盖全国(下面第3图部分驿站),加强了中央与边疆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 明请时期(1368–1911年):明朝恢复了元代的驿站系统,重修驿道,并修建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官道网络。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修建了沿长城分布的军事道路。</p><p class="ql-block"> 清代把道路网系统被精心划分为三个等级,以确保高效且有序的交通管理。“官马大路”是以北京为中心,分为东北路、东路、西路和中路四大干线,直通各省城重要交通干线。总长超过4000华里,展现了当时交通网络的庞大与复杂。此外,还有“大路”自省城出发,连接地方上的重要城市;而“小路”则主要从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出发,通往各市镇的支线。</p><p class="ql-block">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修建了一些近代公路(如下面第4图为上海法租界皋兰路),但整体仍以传统道路为主。铁路的兴起逐渐取代了部分陆路运输功能。</p> <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1912–1949年):沿袭清代以省县行政区划划分公路为四类:国道、省道、县省、里道(即村道)。民国八年提出了51条路线的《国道网方案》《修治道路条例》,国民政府推行“公路建设运动”,修建了若干国道(如滇缅公路),制定了包括桥梁在内的公路修建规范。同时加强了路政管理,并征收了养路费(各省标准不一)。</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强化路政管理(下图有描述)</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建国初期,全国公路通车里程仅为8.07万公里,等级低、路况差,各地交通部门组织人力物力修复了主要干线公路、支前公路,以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的意志修建了青藏公路、川藏公路等重大工程(后来总结为“两路精神”),连接边疆与内陆。“一五”开始了大规模公路建设,“大跃进”“文革”期间,公路改建新建均有发展,包括县乡公路建设高潮出现。1978年末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9万公里。</p> <p class="ql-block">青藏路建设现场</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公路建设速度快、规模大。从1984年开始,“民办公助、民工建勤、以工代赈”政策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出台,大大促进县乡公路建设步伐。2003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提出,把脱贫致富的公路修到农民家门口,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走上油路和水泥路,农村公路建设掀起新高潮。</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云南大关县以工代赈修路现场。</p> <p class="ql-block"> 高速公路从无到有,1988年10月全长18.5公里的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中国大陆高速公路建设实现零的突破。1990年沈大高速、1993年京津塘高速、济南到青岛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拉开了我国大规模建设高速公路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1989年交通部提出,从“八五”开始,用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建设国道主干线系统,形成全国公路网主骨架。该系统有“5纵7横”12条路线组成,总里程约3.5万公里,贯通首都到各省省会、直辖市、经济特区、主要交通枢纽和重要对外开放口岸。1993年初交通部又提出,到2000年前重点完成“两纵两横三条重要路段”作为“5纵7横”主干线优先建设重点工程。“两纵两横三条重要路段”7条干线贯穿23个省、市、自治区,连接100多个大中城市,全长1.78万公里,占“五纵七横”主干线里程的50.8%。</p><p class="ql-block"> 为了保证建设进度,1989年在沈阳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等级公路现场会议,1993年在山东召开全国公路会议,1998年在福州召开了全国加快公路建设工作会议,副总理讲话提要求,副省长和银行行长参加(我参加了两次,最后一次见下下图我的采访文章),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极大促进了我国高等级公路发展。</p> <p class="ql-block"> 311国道许昌到历史上有名的花县鄢陵段八车道公路两侧全是花树</p> <p class="ql-block"> 这一发展得益于技术层面攻克了高原冻土、跨海集群等世界级难题,中国公路工程技术不断刷新世界纪录,创造了一系列工程奇迹。在世界跨径前十位的梁桥、拱桥、斜拉桥和悬索桥中,中国桥梁分别占据5、7、6、4席。杭州湾跨海大桥首创的预制墩台整体安装技术,被纳入国际桥梁施工规范。这种将技术攻坚、管理创新与标准输出相结合的突破路径,使中国高速从追赶者跃升为规则制定者。</p><p class="ql-block"> 这一发展得益于管理层面采用省级统筹+分段建设的模式,也得益于资金层面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多元融资机制(见下图我采访文章)。在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就率先探索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政策。随后,BOT(建设-运营-移交)和PPP(公私合作)等模式被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非收费公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交通部参考国内外经验,制定了一系列公路建设资金筹集措施。1985年《车辆购置附加费征收办法》的实施,通过增加养路费、征收车辆购置费和通行费等方式,为公路建设和维护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p> <p class="ql-block"> 据交通运输部原总规划师介绍,目前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已超过600万公里,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6轴7廊8通道”已建成路线里程超过26万公里,建成率约90%。高速公路突破19万公里,稳居全球首位,实现了从起步到全球领先的巨大飞跃,编织出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体系。这标志着我国交通强国建设迈出了新步伐。更是中国建设与中国实力的生动缩影,象征着中国用30余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近百年发展的基建奇迹。</p><p class="ql-block"> 在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中,公路总里程549万公里,其中农村公路总里程超464万公里,农村公路桥梁共53万座,实现了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旅游景点、产业园区、资源矿产等农村地区主要经济节点的通硬化路问题基本解决,“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p> <p class="ql-block"> 中国高速公路跨越式发展,一是促进经济兴旺,公路沿线成了经济带,形成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如2024年全国自驾游人次突破60亿,较十年前增长4倍,同时支撑起日均7.29亿件的快递物流量,实现全国80%县级城市当日达。</p><p class="ql-block"> 二是方便民生,不少地方出现“一小时生活圈”(见下面我写的两篇文章)。</p><p class="ql-block"> 三是加快形成双循环纽带,中欧班列90%的货物通过高速网络集散,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时效提升40%。</p><p class="ql-block"> 这种经济-民生-战略的三重赋能,承载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持久动力。</p> <p class="ql-block">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深入实施“四好农村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战略,不仅解决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问题,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问题,而且通过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中国的公路建设已从单纯的土建工程,跃升为集材料科学、智能控制、施工工艺于一体的系统工程。</p><p class="ql-block">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进入了以“交通强国”为目标的更高阶段。新时代的公路发展不再仅仅追求规模,更强调质量、结构和运营,智能化、绿色化、一体化、智慧交通、智能交通、新能源道路设施正加速发展,服务能力和运行效率进一步提升,持续为实现“交通强国”和民族复兴尽职尽责。</p> <p class="ql-block">花县鄢陵镜内乡村公路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光伏公路</p> <p class="ql-block"> 作为全国性行业大报总编辑,除了正确把握住舆论导向外,关键是写文章要有针对性、号召力、感染力、影响力,对公路更是如此,因为人人天天要走路🚶➡️</p> <p class="ql-block"> 涉及发展方向的问题,要说清楚、说明白、无误导。</p> <p class="ql-block">该呼吁的我及时呼吁</p> <p class="ql-block"> 我应邀为人民日报写的评论,我原来的标题改了,警示更强。</p> <p class="ql-block">该警示的要警示</p> <p class="ql-block">该总结的总结(见跨度、见深度)</p> <p class="ql-block">该探索破解难题的办法,深入调研。</p> <p class="ql-block">报业考察不忘写交通</p> <p class="ql-block"> 作为文化人,上面内容仅仅是公路文化的一部分。实际上公路文化涉及面广,请看deep seek的分析:</p> <p class="ql-block"> 看到上文“地理征服”,不得不说雀儿山养路道班和班长陈德华。1952年元旦,筑路官兵在主峰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打通通往西藏的绝险关卡,300多名战士长眠在雀儿山上。1954年6月在雀儿山顶建立了养路道班,负责山顶10公里路段养护和16公里的推雪任务。这里自然条件十分艰苦:地势陡峭、道路狭窄、缺氧、极寒,年平均气温-18℃,最低气温曾达到-42℃,每年冰冻期长达八九个月,几乎半年的时间都在刮6级以上大风。川藏公路的雀儿山段常被称为“川藏第一险。生活条件艰苦到连喝开水、吃蔬菜都困难。</p><p class="ql-block"> 一次雀儿山大雪封山,道班班长陈德华(下图)为了让道路早日开通,在山上推雪干了两天两夜,没有合上一眼。当他看见滞留旅客疲惫焦急的样子,听到班车上小孩子的哭声,心疼地说:"雪太大,推雪机推到这里,至少还要五个小时。你们不能在这里等,赶快把孩子背到道班去烤火、喝水。"他让两名工人带领大伙去五道班,自己又前去推雪。突然"轰隆"一声巨响,陈德华开的推雪机被塌下的雪淹埋得只剩下右边的半扇门。雪还在往下崩,另两名工友边奋力刨雪,旅客们也跑去帮忙,半小时左右才救出陈班长。</p> <p class="ql-block"> 据不完全统计:得到陈德华帮助的驾旅人员达56000多人次。他的道班经常拿出有限的生活用品,给过往司机、旅客生火取暖、烧菜做饭、添衣加被、端水送药,以真情实意温暖人。1991年以来他先后荣获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多次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p><p class="ql-block"> 2012年8月31日,世界上第一座4300米以上的超特长公路隧道雀儿山隧道正式开建。2017年9月26日,隧道正式通车;27日,雀儿山五班养护管理站正式退出。</p> <p class="ql-block"> 写到这里,我顿生敬意:向这个道班和陈师傅学习致敬,向所有公路建设者、管理人员、养护人员致敬🫡</p> <p class="ql-block"> 注:本篇文章中不少图片来自网上,文章介绍内容多达4100有余,如有不准确之处,请各位提出,以便我及时更正,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