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连云港市博物馆是集收藏、展览、公共教育、研究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国有综合性博物馆,成立于1973年,座落在花果山脚下,市政府对面,占地45亩,建筑面积13600平方米,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连云港市博物馆藏品主要有陶瓷器、玉石器、金银器、铜铁器、漆木器、书画古籍、革命文物和彦涵美术馆作品等,系统反映了连云港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馆藏“尹湾简牍”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最完整的郡级行政文书,列入中国首批珍贵档案文献遗产目录。</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连云港市博物馆在基本陈列《文明之光照连云——历史文物精品陈列》、《千古之谜——淩惠平》、《汗青遗墨——东海尹湾汉墓简牍艺术陈列》、《西游记文化陈列》、《彦涵美术作品陈列》、《碑林景观艺术陈列》的基础上,依托连云港文物资源,加大自主策展的力度,接连推出了《千年藤花落古香——藤花落古城史前文明展》、《汉月出东海——汉东海郡辖域文明特展》、《朐海清芬——连云港市近两百年名家书迹展》、《铲·释——连云港考古新发现成果展》、《物华天宝——清代宫廷陈设文物特展》、《朐海凝光——连云港馆藏瓷器精品展》、《石呈千载——连云港古代石刻艺术特展》等一系列广受关注的精品展览,《永远的丰碑——彦涵版画艺术作品展》入选2023年度江苏省博物馆纪念馆精品展览项目。</p><p class="ql-block"> 连云港市博物馆建馆50年来,参与各项考古发掘与研究亦硕果累累。其中藤花落新石器时代遗址被评为200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首例具有内外两重城墙结构的史前城址,是江苏省发现的第一座龙山文化时期城址,对研究连云港地区文明起源具有重大价值。2002年7月,海州“双龙汉墓”西汉女尸的发现,举世震惊;大伊山石棺葬、东海尹湾汉墓、东海曲阳城遗址、孔望山摩崖造像、将军崖岩画也名扬海内外。连云港市博物馆先后在《考古》、《文物》、《中国文物报》、《东南文化》等国家、省级学术报刊上发表文章两百余篇,同时还出版了多部学术文集,如《孔望山造像研究》、《尹湾汉墓简牍》、《彦涵研究》、《神乌赋》、《连岛境界刻石二种》、《连云港市古代书法艺术集萃》等。</p><p class="ql-block">连云港市博物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西北师范大学等国内高校、科研和文博单位缔结良好合作关系,举多方之力共同推动连云港文物资源的研究阐释,于2023年举办“简牍与秦汉文明”全国学术研讨会;策划推出“山海藏珍”——连云港文物系列短视频,有效推进了连云港文物资源的活化传播。</p><p class="ql-block"> 连云港市博物馆先后被评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学校德育教育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基地”、“江苏省廉政教育基地”、“连云港市十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连云港市文明单位”等,年均举办各类社会教育活动80余场次,打造了“连博志学营·馆校合作教育”“连博青鸟·志愿服务”“连博奇旅·沉浸式智游活动”“连博戌时·博物馆之夜”等一系列文旅融合品牌。</p><p class="ql-block"> 诚挚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走进连云港市博物馆,在这座城市会客厅里,共同感受港城古老文明的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碑林景观陈列(东门外广场)</p><p class="ql-block">碑林景观广场是系统展示连云港地区画像石、碑刻等石质文物的重要场所。广场占地约3000平方米,位于连云港市博物馆东侧广场。展出石碑、画像石等石质文物278件套。</p><p class="ql-block">广场分为碑廊区、民俗区和景观艺术区三个区域。碑廊区主要以碑廊的形式展示连云港市博物馆多年来收藏的汉画像石和碑刻。汉画像石是汉代特有的艺术形式,它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手法,以石为材图画天地,装饰神道、宗祠、地宫,形成了一个时代艺术形式的代表。而古代碑刻是研究传统书法艺术和史料的珍贵实物资料。民俗区利用民俗石质构件,复原了一个古色古香的院落场景,主要展示额枋、磨盘、供桌、碾子等民俗石质文物。景观艺术区则充分利用博物馆收藏的石质文物及构件点缀其间,展示文物有石翁仲、牌坊、钟亭、石梁、门阙等。</p><p class="ql-block">广场展示充分挖掘连云港地区的历史文化,突出石质文物特色,运用现代设计手法,融合古今连云港石质文物元素,将陈列艺术、景观艺术融为一体,展现山海文脉,进行历史解读,兼具文化鉴赏和大众休闲之功能。</p> <p class="ql-block">文明之光照连云·历史文物精品陈列</p><p class="ql-block">连云港地区自古为“东海名郡”、“江左要区”,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灿烂的文化。她是镶嵌在黄海之滨的璀璨明珠,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考古发现证明,从第一批先民拓荒开发这片土地至今,已经有了近两万年的历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细石器文化。斗转星移,日月流逝,东夷先民在这里又创造了以稻作农业为特色的北辛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诞生了继往开发、风采焯灼、足以与中原早期文化相媲美的东夷文明。秦汉时期,作为帝国东门的连云港大地,人文荟萃,在齐楚文化影响下,成为道教的发源地和佛教最早的流布区。隋唐时期,这一地区成为我国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口岸。明清时期,蓬勃发展的制盐产业,使连云港地区一跃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区,而文坛巨擘的接踵而出,给后世留下了闻名遐迩的两部文学巨著——《西游记》、《镜花缘》,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中耸立起两座令人仰止的丰碑。</p><p class="ql-block">《文明之光照连云》从不同的侧面再现了连云港地区古代文化的卓越和辉煌。陈列分为:洪荒郁洲、东夷文明、秦汉雄风、唐宋风采、明清神韵五大部分。包括上迄旧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的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金银器、漆器、简牍等历代文物精品,以全新的姿态向人们展示连云港地区沧桑巨变的历史景象。</p> <p class="ql-block">和田黄玉猪</p><p class="ql-block">和田黄玉猪是西汉时期玉器文物,</p><p class="ql-block">出土:1962年连云港市海州区网疃庄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文物等级: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文物尺寸:高2.9、长12、宽2.5厘米</p><p class="ql-block">和田黄玉猪一对两件,质地为和田黄玉中的最高品级——“鸡油黄玉”,玉质精纯,沁色鲜明,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玉猪呈俯卧状,尾部有一孔,造型生动活泼,刀法娴熟流畅,线条简练明快,为典型的“汉八刀”风格。,充分反映了汉代玉雕技艺的高超。</p><p class="ql-block">2005年《江苏省国宝展》中入选“江苏省十大精品国宝”</p> <p class="ql-block">汉代长寿绣品</p><p class="ql-block">汉代长寿绣品是属于西汉时期的刺绣文物。</p><p class="ql-block">出土时间:1993年在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汉墓2号墓</p><p class="ql-block">文物等级: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文物尺寸::全幅残长154厘米,宽约47厘米</p><p class="ql-block">汉代长寿绣品是迄今为止江苏省发现的年代最早、面积最大、最完整的汉代绣品。</p><p class="ql-block">汉代长寿绣品运用了多种刺绣技法。该缯绣工艺精湛,纹饰精美,构思独特,图案清晰,是十分难得的汉代绣品,为研究汉代的思想信仰、纺织技术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北宋海清寺阿育王塔银函</p><p class="ql-block">北宋海清寺阿育王塔银函是北宋时期佛教用来瘗埋舍利子的容具。</p><p class="ql-block">出土:1974年连云港市海青寺阿育王塔塔心柱出土</p><p class="ql-block">文物等级: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文物尺寸:前高60、后高53.5、长89、宽41厘米</p><p class="ql-block">北宋海清寺阿育王塔银函是目前我国发现极少的唐宋舍利石函之一,全器制作精美,充分反映出唐宋时期高超的石雕工艺水平和佛教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整个石函造型凝重、构思巧妙,内涵丰富,高浅浮雕和阴线刻技法并用,纹饰精美,雕刻细腻、形象生动,是件具有唐代风格的佛教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北宋熙宁七年盐鐅</p><p class="ql-block">北宋熙宁七年盐鐅是宋朝时期铸造的铁质制盐工具</p><p class="ql-block">出土:1992年出土于连云港市海州区甲子桥附近</p><p class="ql-block">文物等级:国家二级文物</p><p class="ql-block">文物尺寸:直径158.5cm,厚8.0cm,齿长30.0cm,齿宽29.0cm</p><p class="ql-block">北宋熙宁七年盐鐅铁质制盐工具,它不仅是一件实用的工具,也是一件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文物,展现了连云港地区在古代盐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北宋熙宁七年盐鐅铁是目前已知唯一一件有自铭纪年的盘铁块,对研究宋代的盐业生产规模和生产工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明白玉石佛造像</p><p class="ql-block">明白玉石佛造像,高48.5厘米、宽25厘米,重34千克,1970年连云港市花果山三元宫移交。白玉佛坐像,传为明代时由三元宫高僧从缅甸背来,原为三元宫“镇庙之宝”。根据史料记载:“道光年间,三元宫在正殿西侧建玉佛楼一座以藏玉佛。”白玉佛系白玉整体圆雕而成,通体光洁无暇。佛为高肉髻,鼻梁坚挺,眉目清秀,双眼有神,广额宽颊,嘴唇柔和,阔肩、脖颈轮廓优美,神态自然,面貌丰满安祥。身披袈裟,斜露半臂,衣纹飘飘,施无畏印,结跏跌坐。雕刻手法古拙淳朴,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明显受犍陀罗风格影响,具有异域风格。玉佛不仅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也是中缅佛教交往史中的一段佳话。</p> <p class="ql-block">紫铜琉球炉</p><p class="ql-block">紫铜琉球炉是清朝嘉庆时期铜器文物</p><p class="ql-block">来源:1976年由连云港市博物馆征集收藏</p><p class="ql-block">文物等级: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文物尺寸:高20.5厘米,口径7.5厘米,腹最大径31厘米,重5100克</p><p class="ql-block">紫铜琉球炉原为连云港市法起寺“镇寺之宝”。后流落民间。</p><p class="ql-block">该炉铸于清嘉庆二十一年,琉球国八品巡见官毛朝玉为答谢海州知州师亮采救助之恩所制。</p><p class="ql-block">紫铜琉球炉质地为紫铜,造型古朴简洁,给人以威严庄重之感。</p><p class="ql-block">这件文物背后承载着清代中国与琉球友好往来的一段佳话反映清代中国与琉球,友好关系的重要物证。对于中外交流史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p><p class="ql-block">来自江苏省十三个市的宝贝们抖擞亮相中,清嘉庆紫铜琉球炉入选网络十大人气宝物</p> <p class="ql-block">千古之谜·凌惠平陈列</p><p class="ql-block">2002年7月7日,连云港市区西南城郊约7公里的海州区双龙村花园路基建工地上,惊现一座古墓。该墓葬时代为西汉晚期,出土文物80余件。尤其令世人震惊的是,该墓葬还出土了一具保存基本完好的汉代女性湿尸。这是我国继湖南马王堆女尸、湖北荆州男尸之后发现的第三具保存完好的汉代湿型古尸,在长江以北地区属首次发现。女尸身长1.60米,尸身皮肤基本完好,肌肉牵拉有弹性和韧性,神经和内脏器官保存基本完整。</p><p class="ql-block">随古尸出土的龟钮铜印,印文清晰地表明墓主人为“凌氏惠平”。2002年12月,由曾经成功复原马王堆女尸头像的中国刑警学院赵成文教授对古尸凌惠平头像进行复原。据推测,凌惠平生活的家族富贵显赫,一生安逸舒适,所以就保留了丰满的颅骨形状,这为复原工作提供了便利。赵教授说,凌惠平圆形脸,柳叶眉,双眼皮,樱桃小嘴,堪称“绝世佳人”。</p><p class="ql-block">为了将保护和利用更好地结合,我馆在2008年度,打造了《千古之谜——凌惠平》专题陈列。展示了“凌惠平”的千年不腐之尸,以及随墓葬出土的具有珍贵的历史和科学价值,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的文物。</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数千年的华夏文明以文物为载体,延续至今。在涌动的历史长河中,“凌惠平”不朽不腐,来到今天,带给我们太多的千古之谜,至今无法破解。陈列也将以揭开这些谜团为目的,广泛吸取社会各界人士的宝贵意见。如:</p><p class="ql-block"> 她为何跨越2000年仍然不腐?</p><p class="ql-block"> 她与我们连云港有怎样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她那把汉尺为什么有象车击鼓而乐的图案?</p><p class="ql-block"> 她的印章为何是象征权力的龟钮?</p><p class="ql-block"> 而她的葬制又为何如此的简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008年8月,为了达到古尸保护和展示的良好结合,我馆打造了此陈列。随着女尸保护和研究工作的逐步展开,“古墓丽影”的千古之谜有待人们进一步地探索和发现。</p> <p class="ql-block">汉代凌惠平湿尸</p><p class="ql-block">汉代凌惠平湿尸是西汉时期女尸,</p><p class="ql-block">出土:2002年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双龙汉墓</p><p class="ql-block">文物等级: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文物尺寸::身长1.60米</p><p class="ql-block">汉代凌惠平湿尸是这是我国继湖南马王堆女尸、湖北荆州西汉男尸之后发现的第三具保存完好的汉代湿型古尸,在长江以北地区属首次发现。</p><p class="ql-block">尸身皮肤基本完好,肌肉牵拉有弹性和韧性,神经和内脏器官保存基本完整。它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少数保存完好的汉代湿尸之一。</p><p class="ql-block">汉代凌惠平湿尸身份为平民阶层(非贵族)—— 这一点与马王堆辛追夫人(贵族)形成鲜明对比,填补了汉代平民尸身研究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彩绘漆木尺</p><p class="ql-block">彩绘漆木尺是西汉时期文物</p><p class="ql-block">出土:2002年出土于连云港市海州区双龙汉墓</p><p class="ql-block">文物等级: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文物尺寸:长22.5厘米、宽1.8厘米</p><p class="ql-block">西汉彩绘漆木尺尤为珍贵的是正反两面都有线条优美、色彩艳丽、场面壮观的车马出行图案,生动再现了西周穆王西巡至昆仑山拜见西王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彩绘漆木尺制作精细,纹饰精美, 在同类汉尺中实属罕见。是我国为数不多发现的西汉彩绘木尺文物。被评价为“制作精细、纹饰精美,同类汉尺中罕见”也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汉尺。</p> <p class="ql-block">“简述中国——全国简牍书法大展”在连云港市博物馆开展</p><p class="ql-block">8月29日,“简述中国——全国简牍书法大展”在连云港市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由连云港市博物馆与甘肃简牍博物馆联合主办,旨在将当代书法艺术的取法视野,从传统的名帖名碑拓展至新出土的简牍文献,为书法艺术的守正与创新注入源头活水。</p><p class="ql-block">当代的书法家们,以简牍为根基,凭借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视角,创作了此次展出的80件精彩纷呈的书法作品。其中既有忠实原迹、力求笔法神韵相契的临摹之作,也有融汇现代审美意识、于古朴中见新意的创新性书写。它们不仅再现了简牍书法的原始魅力,更展现出这一古老艺术在当代的蓬勃生命力。</p><p class="ql-block">“简述中国——全国简牍书法大展”是由甘肃简牍博物馆、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于2023年联合策划并创办的专题展览,全面展示了当下全国书法界学习和取法简牍书法的最高水平。目前已在北京、兰州等地进行了巡展,展出作品既是对简牍书法艺术化的再解读,也是对简牍文献普及方式的新探索,有效推动了简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成为我们赓续时代文脉、厚植文化自信深厚的力量源泉。下一步,甘肃简牍博物馆将继续深挖简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在浩如烟海的典籍经典里,弘扬好简牍书法艺术,实施好文明研究阐释,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西游记文化》陈列</p><p class="ql-block">连云港是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创作背景地,《西游记》中美猴王的老家就是连云港的花果山,西游记文化是连云港地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为了更好地弘扬西游记文化、宣传连云港,连云港市社科联、市博物馆于2007年初,联合打造具有连云港地方文化特色的展览——《西游记文化》陈列,陈列于2008年底完成了施工及布展工作,2009年春节对外预展,之后又通过一年的调整与充实,于2010年元旦正式对外展出。</p><p class="ql-block">《西游记文化》陈列是国内第一台全面展示西游记文化及其相关研究的精品陈列,陈列内容分为:“千年源流归大海”、“吴承恩的海州情怀”、“石头里蹦出一个孙悟空”、“《西游记》艺术品展示”四大部分。展览通过对“玄奘西行”、“吴承恩的家世”、“《西游记》成书背景”、“吴承恩与连云港”、“《西游记》与花果山”等相关资料的论述,以图片与实物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翔实描绘与展示,充分阐述了西游记文化的渊源及影响,展示了吴承恩与连云港、《西游记》与花果山的历史渊源和密切关系。</p><p class="ql-block">《西游记文化》陈列预展期间,展出了《西游记》古籍版本100余册、《西游记》现代版本600余册、《西游记》连环画260本、《西游记》电话磁卡120张、《西游记》烟标220张、《西游记》邮票100余张、《西游记》宣传画70余幅,另有《西游记》工艺品及其它相关展品100余件。展馆内还设有电影版《西游记》视频播放,《西游记》动画片投影播放,并专设观众互动阅览区,设置开放式书架供观众自由阅读书籍。</p><p class="ql-block">《西游记文化》陈列以展示《西游记》成书的起源为序,首先向观众介绍了西游记文化的千年之源流——玄奘西行,让观众了解到《西游记》的成书背景及西游记文化的深厚悠长。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则通过展示近年来西游记文化研究学者们及《西游记》研究机构的丰硕成果,阐述了《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与连云港、名著《西游记》与连云港千丝万缕的关系。《西游记》中所描写的花果山原型一一被呈现在观众眼前,故事情节的验证,地点人物的吻合,严谨的学术论证……诸多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连云港是《西游记》成书的背景地,西游记文化源自连云港。最后陈列通过对大量西游记相关工艺品、艺术品、书籍、西游记文化产品等实物的展示,让观众进入了一个神奇浪漫、异彩纷呈的西游世界。</p> <p class="ql-block">汗青遗墨·东海尹湾汉墓简牍艺术陈列</p><p class="ql-block">《汗青遗墨——东海尹湾汉墓简牍艺术专题陈列》2015年2月正式展出。陈列以东海尹湾汉墓简牍的展示为中心,对尹湾汉墓简牍内容、研究成果、汉代书法艺术及简牍的制作过程等进行多方面展示。</p><p class="ql-block"> 一、陈列背景</p><p class="ql-block">1993年2月,连云港东海县尹湾村的农民在高岭上取土时发现土墩下有墓葬群,市博物馆和东海县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对其中六座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简牍就出土于6号墓中。</p><p class="ql-block">尹湾汉墓简牍是我国迄今为止时代最早、内容完整的西汉郡级文书档案,其中,《神乌傅》的草书艺术是中国汉代草书的最高境界和艺术成就。如果不是对尹湾汉墓的发掘,这批极其珍贵的世界人类共同拥有的记忆文化遗产,将不会重见于世。</p><p class="ql-block">尹湾汉墓简牍出土后,国内外各级新闻媒体给予了大量报道,并以各种形式进行了展出,其中1995赴上海举办专题展,引起轰动。随着博物馆功能的日益完善,各项陈列陆续建成并开放,实现了其宣传教育功能。根据目前博物馆现有陈列状况,经研究,现拟将《情系雷锋车》陈列展厅改建为《汗青遗墨——东海尹湾汉墓简牍艺术专题陈列》,对尹湾汉墓简牍进行全面展示。</p><p class="ql-block"> 二、陈列内容</p><p class="ql-block"> 名称:“汗青遗墨——东海尹湾汉墓简牍艺术专题陈列”</p><p class="ql-block"> “汗青遗墨——东海尹湾汉墓简牍艺术专题陈列”建于市博物馆二楼展厅,面积约3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陈列以东海尹湾汉墓简牍的展示为中心,对尹湾汉墓简牍内容、研究成果、汉代书法艺术及简牍的制作过程等进行多方面展示,充分展现尹湾汉墓简牍的精彩内容及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 三、陈列形式</p><p class="ql-block"> 陈列形式以文物展示为主,以复制展品、高清图片、文字介绍为辅,根据简牍相关内容穿插小场景制作、动漫制作,并利用灯光和色彩营造展示氛围。</p><p class="ql-block"> 展览力求做到展示内容通俗易懂、流畅自然,展览风格清新朴实,避免滥用一些华而不实的高科技手段,避免使用不符合本馆实际情况的一些互动手段。</p><p class="ql-block"> 四、陈列纲要</p><p class="ql-block"> 陈列内容分为三大部分:</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 竹木春秋</p><p class="ql-block"> (一)文书档案</p><p class="ql-block"> (二)术数历谱</p><p class="ql-block"> (三)私人文书</p><p class="ql-block"> (四)汉赋佚篇</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 文明起源</p><p class="ql-block"> (一)文字的载体</p><p class="ql-block"> (二)简牍的制作</p><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 墨香简牍</p><p class="ql-block"> (一)书法演变过程</p><p class="ql-block"> (二)秦汉书法欣赏</p><p class="ql-block"> (三)尹湾简牍书法</p><p class="ql-block"> (四)汉代碑刻拓片</p> <p class="ql-block">尹湾简牍</p><p class="ql-block">尹湾汉墓简牍是汉代时期竹简木牍文物,</p><p class="ql-block">出土:1993年江苏省连云港市尹湾汉墓发掘</p><p class="ql-block">文物等级: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文物尺寸:共23枚木牍和133枚竹简</p><p class="ql-block">尹湾汉墓简牍包含竹简有《神乌傅》、《元延二年日记》、《刑德行时》、《行道吉凶》</p><p class="ql-block">西汉永始四年武库兵车器集簿木牍等众多竹简,其中《神乌傅》草书艺术是中国汉代草书的最高境界和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尹湾汉墓简牍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西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多属首次发现。它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郡级行政文书档案。</p><p class="ql-block">尹湾墓汉简不仅是连云港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也是名副其实的江苏珍宝。它还入选了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彦涵美术作品陈列</p><p class="ql-block">彦涵是连云港籍当代著名版画艺术家,是中国当代在新兴木刻艺术方面有着“杰出贡献”的著名版画家之一。在半个多世纪的版画艺术生涯中,始终以战士与艺术家的双重身份,置身于风云变幻的时代潮头之上,创作出许多形象生动、豪情奔放、撼人心魄的作品。这些作品忠实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近半个世纪以来革命斗争的重要历程。彦涵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为家乡做贡献,先后捐赠我馆作品300余副,彦涵美术馆即为展出彦涵捐赠本馆的部分作品所建。</p><p class="ql-block">彦涵是一个有全面修养、多才多艺的画家。他的水墨画、书法、文学插图、速写以及他的美学理论,不仅有着高度的艺术成就,而且总是站在浪头险滩中成为保守势力的叛逆者,在花甲之年,呈现了个人艺术的复兴之势。写实的、抽象的、半抽象的彩墨画,引领我们进入他那极其自由奔放的绘画世界,具有极强的运动感、形式感与力的美感,显示了他对生活的现代审美意识和抽象的表现性。其作品在风格上有的含蓄深沉,有的优美恬静,有的豪放强烈,有的清新淡雅,有的夸张变形,有的抽象新奇;在刀法上,有的长于线刻,有的追求块面,有的富有金石韵味,有的则用平刀碎刻,既十分注重材质本体的特点,又强烈地提升了插图的艺术品位,使插图与文学作品融为一体,增强了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旅行时间:2025年9月18日</p><p class="ql-block">旅游地点:江苏连云港</p><p class="ql-block">摄影摄像:杨大明</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杨大明</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5年9月2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