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不陪,爱从何说起

彭佩珍

<p class="ql-block">你坚持的东西,总有一天反过来拥抱你</p><p class="ql-block">——我与《奶蜜盐》的疗愈故事</p><p class="ql-block">分享/夏莹</p><p class="ql-block">亲爱的蜜友,晚上好。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本改变我生命状态的书——《奶蜜盐》,还有它陪我走过的那段难捱的日子。</p><p class="ql-block">今年上半年,我的左手遭遇粉碎性骨折,光是手术就做了八个多小时,二月到八月,前后住了四次院。那段时间,身体的疼、行动的不便,还有对未来的慌,现在想起来还会揪心。有人说,骨折的背后是抑郁,庆幸的是,我没有像旁人担心的那样憔悴,焦虑、抑郁,更没有一蹶不振。甚至,在很多人看来,仍然是风轻云淡。</p><p class="ql-block">有个小细节想和大家分享:每次住院办手续,医护人员看了我的身份证都会愣一下,问我“你真的有这个岁数?”前几天去做伤情鉴定,工作人员也对着身份证笑着说“这么年轻啊,一点不像”。其实我知道,这份“不像”,不是外表的年轻,是心里的劲儿没垮——而撑着这股劲儿的,就是《奶蜜盐》。</p><p class="ql-block">哪怕骨折当天疼到九级,手术不便连翻身都要别人帮忙,我也没断过这本书的共读。不是我多坚强,是我真的需要它:读着书里的文字,心里的慌会慢慢沉下来,身体的疼好像也能轻一点。就像有个温暖的朋友,一直陪着我,一直鼓励我,给予我生命的勇气。</p><p class="ql-block">2月底做完手术,我给自己贴了个新标签:“奶蜜盐疗愈师”。因为我发现,这本书不只是一本育儿之书、成长之书,它还能变成生活里的“蜜”和“盐”——去年5月,我和晓霞院长聊起这本书,突发奇想做了“奶蜜盐生活家”访谈。</p><p class="ql-block">到现在,我和很多蜜友早就不把它当“书”看了:做饭时会想起书里说的“奥斯陆早餐”,和朋友相处时会记得“好好说话”,连笑的时候,都觉得多了份书里教的从容。</p><p class="ql-block">但也常有人跟我说:“想读,可没时间、没精力把书读透。”其实我以前也有这困扰,直到后来才明白:想读懂《奶蜜盐》,得先给生活做“断舍离”。</p><p class="ql-block">少刷点没意义的视频,给读书留半小时——这是时间的断舍离;别贪多买一堆书,先把这一本读进心里——这是选书的断舍离(如果一辈子只读一本书,那一定是《奶蜜盐》);远离总消耗你的人,多和共读的蜜友聊聊天——这是社交的断舍离。慢慢你会发现,生活变清爽了,书里的道理也能住进心里了。</p><p class="ql-block">现在我又多了个身份:“奶蜜盐断舍离践行者”。每天试着把书里的道理放进生活,也想把这些小方法分享给更多人。就像今天在读书会265期,和大家聊这些,也是想告诉大家:那些你为读书、为变好付出的坚持,从来都不会白费。</p><p class="ql-block">就像我,曾经躺在病床上疼到掉眼泪,可因为有《奶蜜盐》,因为没放弃共读,现在才能笑着站在这里,还能收到大家的信任——主持两场读书会、一场公益分享、三个咨询邀约,这些都是生活给我的拥抱。</p><p class="ql-block">所以亲爱的朋友们,如果你也在找一本能暖到心里的书,如果你也想在难的时候多份底气,试试《奶蜜盐》吧。相信我,你今天为它花的时间、付出的坚持,总有一天,会反过来紧紧拥抱你。</p> <p class="ql-block">父母的陪伴,一生的依恋</p><p class="ql-block">分享/欧岳文</p><p class="ql-block">在孩子的生命旅程中,父母的陪伴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他们成长的道路,给予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然而,现实生活却常常给父母们出难题,让他们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无奈和遗憾。</p><p class="ql-block">记得女儿出生后不久,我和老公就陷入了生活的奔波旋涡。为了能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为了能让她在物质上不输于人,我们选择离开家乡,去大城市打拼。那年,女儿才满月不久,就留在了爷爷奶奶身边。此后,她的童年便大多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度过,而我和老公只能通过电话和偶尔的视频,感受她的成长。每次看到屏幕里她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模样,那种喜悦中夹杂着的酸涩,难以言表。我知道,再多的电话和视频,都替代不了父母亲身的陪伴,那些本该由我们见证的点滴,成了我们心底的遗憾。</p><p class="ql-block">张文质老师在《奶蜜盐 2》中提到,孩子出生后,需要长时间的陪伴,需要有人给予感情、提供帮助,而核心人物是母亲,其次父亲的陪伴也极为重要。若这些陪伴出现缺失,孩子可能会留下精神上的巨大缺憾,影响其一生。回顾女儿小时候,因为缺少父母的贴身陪伴,她虽然在爷爷奶奶那里获得了足够的关爱,但偶尔还是会流露出对父母的渴望。有次视频通话,看到她在镜头前强忍眼泪,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回家时,我的心如刀割。我深知,再多的物质回报,都换不回她童年对父母陪伴的需求。</p><p class="ql-block">但生活从不给人回头的机会,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女儿成长的后半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弥补。女儿高中后,学业压力大,情绪起伏也大。每到周末,只要她回家,我就会早早起床,准备一顿她爱吃的饭菜。厨房里忙活的时候,心里满是对她的思念和关切。当她推开门,看到满桌子的美味时,脸上露出的笑容,让我觉得所有的忙碌都值得。我们围坐在餐桌边,听着她讲学校里的趣事,分享她遇到的难题。那些时刻,我仿佛能弥补以前的遗憾,重新连接起我们的情感纽带。</p><p class="ql-block">进入大学后,女儿有了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她开始尝试各种新鲜事物。我要做的,就是支持她,陪伴她。有一次,她跟我说想去看五月天的演唱会。我深知这不是单纯的娱乐,那是她对青春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我突然想起,以前小时候她也跟我提过类似的愿望,可那时我总以工作忙为由推迟了。这次,我不能再错过。当时正好保安公司招人去贺龙体育馆做临保工作,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还帮女儿也报了名。我们骑着小电驴去场馆的路上,微风拂面,女儿在我的旁边兴奋地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我听着她的声音,心里满是感动。这场演唱会,不仅满足了她的心愿,也让我有了和她一起经历青春的方式。</p><p class="ql-block">还有一次,我们周末一起参加普通话证书考试。备考的日子里,我们一起复习,互相鼓励。考试前,她紧张得手心冒汗,我在一旁给她打气,就像小时候她参加幼儿园表演前我安慰她一样。那一刻,我突然发现,无论女儿多大,在我眼里她始终是需要我陪伴的孩子。这种陪伴,不是物质的给予,而是情感的交流,是在她需要的时候站在她身边,和她一起面对生活的挑战。</p><p class="ql-block">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时刻。一起做家务,一起做饭,一起逛街,一起看电影。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却成了我们母女之间最珍贵的情感纽带。女儿变得越来越开朗,遇到事情总是乐观积极。她常常跟我说,有我这样的妈妈,她觉得好幸福。我听着这话,心中也满是欣慰。我知道,这些年来我对她的陪伴和努力,正在一点点开花结果。</p><p class="ql-block">父母的陪伴,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让孩子在成长中感受到爱,学会去爱别人。无论孩子多大,都需要父母的陪伴。这种陪伴不是简单的相守,而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理解。作为父母,我们也许不能做到完美,但只要尽力去陪伴,去关心,去爱,就能成为孩子心中最温暖的存在。</p><p class="ql-block">如今,看着女儿快乐成长,我越发明白,陪伴真的是一种双向的给予。它让我更了解女儿,也让女儿感受到家的温暖。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用陪伴书写我们母女之间更美好的故事。因为,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陪伴,是一生的依恋。</p> <p class="ql-block">要孩子听父母的话,真的是为孩子好吗?</p><p class="ql-block">分享/林宥希</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嘉宾,优秀的主持人王萍萍老师,亲爱的各位蜜友们,大家晚上好!我叫林宥希,非常开心今晚又和大家线上见面了。今晚我分享的主题是:要孩子听父母的话,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p><p class="ql-block">听话,是爱的标准答案吗?“你要听我的话,我都是为你好。”这句在家庭中高频出现过吧,看似关爱,实则藏着家庭教育中常见的认知偏差,将“听话”等同于“为孩子好”,本质上是用成人的经验替代孩子的成长,用权威的压制弱化孩子的自主。</p><p class="ql-block">“为孩子好”的核心,从来不是替孩子做选择,而是帮孩子建立选择的能力。父母可以分享经验,但不应强迫接受;可以提出建议,但要尊重孩子的决定。孩子面对挫折时,比起“早听我的就不会这样”,不如说“我们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这种平等的沟通,既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与主动性,也能让父母的关爱真正成为孩子的支撑,而非束缚。</p><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许多父母将“听话”当作衡量孩子懂事的标准,却忽略了“不听话”背后的成长信号。孩子对父母安排的反驳,可能是独立思考的萌芽;若一味顺从父母的话,孩子或许会变得“乖巧”,却也可能逐渐失去自我,他们会害怕犯错,不敢表达真实想法,最终活成父母期待的样子,而非自己想要的样子。</p><p class="ql-block">我孩子的爸每次看到孩子在房间玩游戏的时,总是要求他做这个或者做那个,意思就是不想他玩那么久游戏。可孩子没有马上听顺行动,而是说:“好,我知道了,等一下。”这时候他爸爸看到他没有行动,就会和我说:“你去说说你儿子,我说他都不听。”我回应:“你急啥?他说等下就等下,又不是什么急事,告知他就可以了,他觉得重要就做,不要让他觉父母在家里就是啰嗦,不然他情愿出去玩,也不愿意呆在家里,到时你又到后悔了 。” </p><p class="ql-block">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旅程。真的“为孩子好”,不是要求孩子复制自己的人生,而是帮助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放下“听话即好”的执念,用尊重替代控制,用引导替代命令,才能让孩子在爱与自由中,成为既懂规则、又有主见的独立个体,这才是对孩子未来最长久的负责。所以,听话不是爱的标准答案哦!</p> <p class="ql-block">以生命为基,守护孩子成长的无限可能</p><p class="ql-block">分享/张若英</p><p class="ql-block">大家好!今天想和大家分享共读《父母的关键认知》第一章第四节“生命第一”立场的一些感悟。在育儿路上,我们常常纠结于孩子的成绩、技能,却容易忽略最核心的根本——孩子本身的生命与成长。</p><p class="ql-block">父母给予孩子的“一次性礼物”,构成了孩子成长的起点。出生年代、国家、家庭,这些无法选择的客观环境;与生俱来的智力、健康、相貌,这些先天条件,都可能在孩子生命中掀起波澜。但这并非成长的全部,父母的重要职责,就是在理解和接纳这些既定事实的基础上,给孩子做好示范。让孩子看到父母怎么样用勤劳和智慧去创造生活,怎么样以平和稳定的心态生活,帮助孩子挣脱被动接受的束缚,唤醒内在的主动性。</p><p class="ql-block">如何唤醒孩子的主动性?答案藏在“爱与鼓励”里。孩子如同破土而出的幼苗,充分的呵护是他们扎根的土壤,真诚的鼓励是滋养他们向上的阳光。当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才会有勇气去探索世界,去尝试未知。这种情感上的充盈,能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不退缩,在遭遇挫折时不气馁,逐渐建立起掌控自己人生的信心。</p><p class="ql-block">在推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生命第一”的立场是不可动摇的底线。我们常说要让孩子多经历、多折腾,去积累人生经验,但这绝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自信心和优势领域为代价。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全面发展”,强迫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却忽视了孩子早已疲惫不堪的身体;有的家长一味追求成绩,批评孩子的每一次失误,让孩子的自信心逐渐崩塌。这些做法,都背离了“生命第一”的初衷。</p><p class="ql-block">每个家庭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也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我们不必盲目照搬他人的育儿模式,而应根据家庭实际情况,为孩子选择合适的成长道路。更重要的是,要以开阔的眼光发现孩子的优势。或许孩子成绩不是顶尖,但动手能力超强;或许孩子不善言辞,但绘画天赋出众。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优势,很可能就是孩子未来幸福的关键所在。尊重孩子的优势,就是尊重孩子生命成长的独特性,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才能收获真正的成就感与幸福感。</p><p class="ql-block">“生命第一”,不仅是一种育儿理念,更是一种对孩子生命的敬畏。它提醒我们,育儿的最终目标不是培养出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而是让孩子成为健康、快乐、有价值感的自己。当我们坚守这一立场,用爱呵护生命,用鼓励激发潜能,用包容接纳差异,孩子终将在成长的道路上,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p><p class="ql-block">希望我们都能将“生命第一”的认知深植心中,用智慧与耐心陪伴孩子,守护他们成长的每一个瞬间,让他们带着勇气与力量,去拥抱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p> <p class="ql-block">从《奶蜜盐》增强生命活力认知</p><p class="ql-block">分享/彭澎</p><p class="ql-block">“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秋分一过,天地便悄悄换了节奏,光明与幽暗共享等长;断崖式降温让长沙酷热完全退场,严寒尚未抵达,天气温和宜人,正是一年中最惬意的时光。我们在这秋夜独有的清朗与安谧里,伴着沉淀皎洁的月光读书,屏幕那边的您可以准俻好鲜花掌声欢迎声了吗?</p><p class="ql-block">本期共读分享话题是围绕《父母的关键认知》第1章:生命的勇气:第四节 《 “生命第一”的立场》来展开。邀约文案里摘录的二段话,与我灵感又得不同,一是:“父母教育学中,父母一次性给你的东西,往往会对人产生重要的影响。父母一次性给了你什么呢?你出生在什么年代、什么国家、什么家庭,这些都是父母一次性给的,你不能选择只能被动接受。另外与生俱来的智力、健康和相貌等可能也是父母给的,这些有时候可能会在我们生命里造成波动,作为父母帮助孩子获得主动性。在理解和接纳基础上,父母要让孩子得到充分的爱、呵护与鼓励,以此来促进孩子的主动性。”此话再次研读警醒梦想,父母一次性给的,你只能被动接受被动接纳,这是命,你不能不服。</p><p class="ql-block">二是:“父母要用热情鼓舞的方式推动孩子,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有价值感。不同家庭培养不同孩子,根据家庭的各种不同情况,可以选择不一样的路。从父母的角度来说,让孩子去经历、去折腾,并不是以牺牲她的健康、自信心和优势领域为代价,而是需要父母更开阔地去看待孩子有什么优势。有时候他的优势就是他未来最大的幸福可能性”。这里</p><p class="ql-block">重点传递两个核心:一要珍视孩子生命本身的价值,二父母的勇气是要如何赋予孩子以及自己生命蓬勃力量。</p><p class="ql-block">在家庭教育中,“生命第一”的原则和培养“生命的勇气”是塑造孩子健全人格与生存能力的核心要素。张文质老师的奶蜜盐家庭生命化教育所有的权威资料与实践案例,无不都从多个维度,用非常便于理解记忆兼具无障碍阅读的文字,解析了其内涵与实施路径。无任是《奶蜜盐》系列,还是《父母的关键认知》,张文质老师明确传递出家庭教育里“生命权高于一切”的理念。金句“好孩子就是:皮肤黝黑,牙齿洁白,眼睛明亮,浑身有劲”;“奶蜜盐父母成长浓缩精华12计”,实用价值构建重建要旨一目了然以“生命优先”为基石。</p><p class="ql-block">其实,孩子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度认知,父母是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成长规律,赋予生命教育侧重点不同来进行:</p><p class="ql-block">比如,婴幼儿阶段:三岁前以安全第一教育为核心,让孩子识别危险并学会自我保护;六岁前以教导孩子“生命无价,财产可补偿”,在威胁面前优先保护自身安全,避免因担心财物损失而冒险;十岁前鼓励孩子在身体或精神受侵害时坚定的血性反抗。</p><p class="ql-block">小学阶段:通过关爱自然,感受生活乐趣,建立孩子对生命的感性认知,感受生命的意义;到了初高中阶段:重点是引导其探索生命奥秘与世界的关联,发展生命成长理性思考能力;大学阶段:回归生命本体,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形成完整生命观。</p><p class="ql-block">可以说,在整个生命勇气的培养路径上,父母家长的榜样力量,就是孩子家庭环境的正向引导——父母通过智慧与行动示范生命的坚韧性、责任的传承性和对规则的尊重性,让孩子的优势成为他未来最大的幸福可能性:</p><p class="ql-block">首先是父母通过共时共享美的营造,让家庭成员共处时应保持积极状态,形成支持孩子生命成长的“能量场”;</p><p class="ql-block">其次父母允许孩子适度经历失败的“盐”的苦涩教育、挫折教育与韧性抗压能力培养。父母永远站在孩子身后,支持他、理解他、包容他、接纳他;</p><p class="ql-block">第三父母通过适度放手,根据年龄赋予孩子责任,比如3岁整理玩具、12岁规划零花钱,以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第四父母通过家庭会议等形式尊重选择权,让孩子参与决策,增强主人翁意识,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生命勇气的元素培养。</p><p class="ql-block">每个生命就像一枚破土而出的种子,在黑暗中摸索,靠着一腔孤勇撑开裂隙去拥抱阳光。这份勇气不是无惧死亡,而是在每一次风雪侵袭、每一次跌倒匍匐时,仍愿意向光生长。</p> <p class="ql-block">孩子都不陪,爱从何说起</p><p class="ql-block">分享/周赛军</p><p class="ql-block">尊敬的主持人王萍萍老师,亲爱的蜜友们,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走进奶蜜盐读书会第265期线上分享会,我是分享者赛军。今天是我第151次参与读书会的分享,分享的话题是孩子都不陪,爱从何说起。</p><p class="ql-block">初次翻开张文质老师的《奶蜜盐》,书中 “孩子都不陪,爱从何说起”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我心上。彼时,大宝已读幼儿园大班了,而我才惊觉,在他最需要陪伴的 0-3 岁,我竟缺席了太多。如今重读这一节,过往的遗憾与当下的觉醒交织,更让我对即将到来的二宝,充满了用陪伴弥补遗憾的决心。</p><p class="ql-block">回想大宝出生后的那三年,我总以 “工作忙”“要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 为借口,将陪伴的责任推给孩子奶奶。那时的我,和《奶蜜盐》里说的 “错把工作当付出” 的父母一样,以为银行卡上攀升的数字就是爱孩子的证明,却不知孩子心里早已记下了无数个等待与失落的瞬间。直到偶然读到《奶蜜盐》,书中那句 “0-3 岁孩子需要父母时时陪伴,这关乎他们一生的安全感与幸福感”,才让我猛然醒悟 —— 我以为的 “为孩子好”,其实是用物质填补了陪伴的空白,却忽略了孩子最渴望的,不过是父母的一份专注与守护。</p><p class="ql-block">觉醒之后,我开始重新调整生活的重心。我拿出更多时间陪孩子玩玩具、读绘本,周末带他去公园玩沙、爬山。看着他眼里闪烁的光芒,我才真正明白《奶蜜盐》中 “高质量陪伴” 的意义 —— 不是心不在焉地守在孩子身边,而是放下手机、抛开杂念,用全身心的投入,回应孩子每一个小小的期待。慢慢地,大宝变得更开朗、更自信,睡前也会主动和我分享幼儿园的趣事,这份亲子间的亲密,是之前多少物质都换不来的。</p><p class="ql-block">如今,二宝已在我腹中 8 个月,每当感受到他轻轻的胎动,我都会想起《奶蜜盐》中的叮嘱,也更加坚定了要做好陪伴的决心。我不想缺席他成长的每一个重要瞬间 —— 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学爬、第一次叫 “爸爸妈妈”。我知道,0-3 岁的陪伴无法重来,大宝幼年的遗憾虽已无法完全弥补,但我可以带着这份觉醒,给二宝一份完整的、充满爱的陪伴,让他在 “奶蜜盐” 般的呵护中,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与幸福感。</p><p class="ql-block">《奶蜜盐》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本育儿书,更是一面照见自我的镜子。它让我明白,生育孩子从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开启一段需要用陪伴浇灌的责任之旅。未来,我会带着书中的智慧,以更坚定的姿态守护两个孩子的成长,因为我始终记得:真正的爱,从不是嘴上的承诺,而是日复一日、用心陪伴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慢慢的快</p><p class="ql-block">分享/王贞融</p><p class="ql-block">“慢慢的快”这句话我们蜜友一点都不陌生吧,这就是张文质老师经常告诉我们的育儿常识:教育是慢的艺术,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想大问题作小事情,父母改变,孩子改变,陪伴孩子成长需慢慢的快。</p><p class="ql-block">张文质老师在一期文质说中谈论“孩子情况越复杂,父母教育能力的提升越重要。”中也说到了这个既简单又明晰的道理。张老师说:孩子学业的能力,他的成长都是循序渐进的,学业能力是逐步发展的。</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点更重要,孩子要行得正,才能走得远。也就是说一开始孩子就走在正确的一条路上,他才能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向前。就像我们经常提到的要“慢慢的快”,但是“慢慢的快”前提是父母种下的种子没问题,配育的土壤没有问题(家庭教育氛围)。但是如果父母培育土壤有问题,培养的方式有问题,也就不见得能够实现“慢慢的快”呀。这让我也明白了,作为父母教育孩子首先得尊重孩子生命成长的规律,得弄清楚爱的本质是什么?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p><p class="ql-block">所以张文质老师又一直强调还原,还原就要还原到人性的各方面的真实的状况,能够还原到他的生命里面的最重要的这个特质;还有回溯,就要回溯他成长的轨迹有没有出现差错。如果这些东西都出了差错,你后面慢慢的快啊,慢是很慢,但是快,快不起来。或者慢是很慢的,但是快它是某一些病态的这种某些快了。</p><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谈教育,说到这里的时候,那就需要有一种警觉,教育有时候可能是很容易的,在很容易的方面呢,就表现为你一开始做对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起点,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做错了,并不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在孩子心幼儿早期没有母亲的抱持,没有温暖的鼓励,没有有效的陪伴,陪伴的不断升阶,那要想改变孩子能慢慢的快,对于孩子的生命成长来说那可能就会只剩下慢了,会很慢的,会很艰难的成长的,会比我们想象的更慢,而且会有不断的各种反复不断的折腾的,你的耐心,你的理解力,你具体的方法就变得更加无论为了。</p><p class="ql-block">教育的根本在于立人,在于培养正常的人,如果就此这个初心不变,我们真正不断修正自己,不断陪伴孩子时自我成长,作为父母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能追根溯源到问题的起始处,那“慢慢的快”就即将发生。</p> <p class="ql-block">不限制孩子的成长空间</p><p class="ql-block">分享/孙美霞</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孩子的成长空间。新学期快1个月了,孩子们在新学校环境都是适应了。我来说说我侄女的身上的案例。没有上高中之前,我总觉得他自己不会安排自己的生活,有些东西也不会收拾和整理,总是七说八说,甚至还因为这样的事情在假期上还跟他大闹了一场。我会安排自己的时间,不会整理自己的物品,有序放置。</p><p class="ql-block">当时就是担心她适应不了高中住宿生活。也是焦虑导致的。为此还说了好多否定她的话。</p><p class="ql-block">其实孩子远比我们想的要好的多。去学校甩开父母的手杖,能力就自然长出来了。</p><p class="ql-block">比如在军训时候孩子们的坚持,勇敢,和相互协作都值得我们佩服,有时候他们做到的,甚至我们父母都做不到</p><p class="ql-block">还有在进行啊,班级打比武的时候,每个孩子都为自己的班级荣誉而战,所以他们表现出来的团结协作,那种精气神自然就出来了</p><p class="ql-block">所以在自然的环境当中,在必要的成长要求下,孩子们的能力就会越来越有潜能,所以我特别的不希望我们的父母太过于限制孩子们的成长空间,因为我们给不了他们更大的世界,反而会限制他们的成长。</p><p class="ql-block">最后经过一个月的训练,好多孩子都拿到了自己应有的成绩,而且我们要点赞他们,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