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A0801-7)经典诵读第二次线下集中培训心得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秋日的风掠过窗棂,我们又一次齐聚湖南师大文学院,坐在“国培计划(2025)”张家界市农村骨干教师经典诵读能力提升培训的课堂里,开启了一场与经典诵读的邂逅,在两位专家的引领下,于文字的平仄、经典的智慧中,探寻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的新路径。</p> 夯实技能,让诵读教学有“法”可依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午2:30,丛杨博士带着他对经典诵读基本技能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讲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是理解文本、感悟情感的重要方式。但以往,我对诵读技能的指导多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层面,对于如何通过声调、节奏、重音等技巧来传递文本情感,缺乏系统的方法。丛杨博士从普通话语音规范入手,细致讲解了声调的抑扬、停连的处理、节奏的把控。他以小学语文经典篇目《狐假虎威》为例,现场示范不同诵读方式带来的情感差异。当他用舒缓的节奏、轻柔的语调诵读《秋天的怀念》时,那种浓浓的思念情瞬间弥漫在课堂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让我深刻意识到,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要自身掌握扎实的诵读基本技能,才能在课堂上有效指导学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如在教学古诗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平仄,通过声调的高低变化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在教学叙事性文本时,通过停连和重音的处理,帮助学生梳理故事脉络、把握情感重点。这些技能不是华而不实的装饰,而是打开文本情感大门的钥匙,能让学生在诵读中真正与文字对话。</p> 深掘智慧,让经典教学有“魂”可依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蒋志远教授为我们带来的讲座——《传统经典中的智慧与诵读》,将我们的思考引向了更深的层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统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小学语文教材中也选编了不少经典篇目,如《论语》选段、传统寓言等。但在以往教学中,我更多关注的是文本的表面意思,对其中蕴含的智慧挖掘不够。蒋教授从经典的文化内涵入手,结合诵读,带我们品味《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治学态度,赏析《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处世智慧。他强调,诵读经典不能只停留在“读熟”,更要在诵读中领悟其中的思想光辉,并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在教学经典文本时,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等方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经典智慧。比如教学《司马光》时,除了引导学生读好故事,更要挖掘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善于思考的品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这种智慧。当学生在诵读中不仅能感受到文字的美,更能汲取精神的养分时,经典教学才算真正有了“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短短一个下午的培训,我仿佛在经典的园林中漫步了一番,既习得诵读的“技法”,又领悟了经典的“心法”。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将把今日所学融入课堂,让经典诵读成为学生亲近语文、传承文化的桥梁,在平仄声中教出语文的韵味,在经典智慧里育出成长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的培训结束,我们和湖南师大文学院的学生一样在校园漫步,和孩子们共进晚餐。临近中秋,每人还送了一个月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伙食还可以吧?</p> <p class="ql-block">编辑:向玮敏</p><p class="ql-block">一审:向玮敏</p><p class="ql-block">一审:李慧</p><p class="ql-block">三审:田伟</p><p class="ql-block">终审:佘红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