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分这一天,与同学夫妇的约定,成了一场贯穿晨昏的影像诗篇。我们从城市“盒子”里走出,意图用镜头捕捉这个平衡之日里,成都两种截然不同的呼吸。</p><p class="ql-block"> 清晨的玉石湿地公园,是城市卸下喧嚣后露出的生态绿肺。空气清冽,带着草木与泥土的湿润。我们的相机,如同探访秘境的眼睛,开始记录绿意未褪、黄色初起的静谧。</p><p class="ql-block"> 水边的荷叶看着挺有意思。镜头拉近,左边那片绿黄相间的荷叶,就像侍女手里的彩扇,露珠跟银珠子似的闪;右边那枯荷叶,纹路糙糙的,跟旧布上磨出来的印子似的。这俩凑一块儿,特像“侍女拿扇”的样子,我们蹲下来找角度,赶紧把这画面拍下来。每次按快门,就像是跟自然摆了一下龙门阵似的。</p> <p class="ql-block"> 草地间的红花、摇曳的草穗、枝头青翠与枯黄共存的树叶,都成了我们镜头下的主角。</p> <p class="ql-block"> 绿草像一座座立交桥、跨线桥,水珠则像是行驶在路上的一辆辆奔驰的车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风过处,草穗轻摇,淡黄与绿渐变的穗状花序在光下柔软如絮,背景树影婆娑,光影斑驳,恍若低语着季节的私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枝头果实青翠圆润,叶片鲜亮,另一些树枝上,绿叶与枯黄共存,秋意悄然爬上枝梢。</span></p> <p class="ql-block"> 在一片粉绒绒的草海里,一小家伙戴着大草帽,穿着白背心、棕裤子,蹲在草从里低头盯着手机。四周粉黛乱子草随风轻轻晃,他倒像把自己安在这秋草与屏幕的缝隙间,满是孩子气的专注,把草地里的这片刻,过得又鲜活又别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最令人心动的,是那片高粱田。红橙穗浪在风中翻涌,远处,象征未来的468塔楼静静伫立。我们像发现宝藏的孩子,兴奋地穿梭田间,用长焦收纳天地壮阔,用特写捕捉穗粒的细节。“这个角度好!”我们互相呼唤,分享着取景的喜悦,拍摄的乐趣让秋凉也变得温暖。当相机储存卡渐满,心也被自然的静美填满。</p> <p class="ql-block"> 时至中午,我们来到大面半边鱼餐馆。一顿热辣鲜香的特色午餐,不仅是味蕾的盛宴,更像一道巧妙的桥梁。食物的温暖驱散了秋日的微寒,也让我们的心情从上午的沉静舒缓,逐渐过渡到对下午市井热闹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午后,我们循着导航拐进菱窠西路,李劼人故居的灰砖墙已在秋阳中静静守候。跨入故居的木门,仿佛推开了时光的闸门。小院里,木桌上摆着老式钢笔与泛黄的稿纸,窗外的桂花树正开着细碎的花,风过时,几片花瓣落在砚台上,像给文字添了枚金色的书签。展柜里,《死水微澜》的手稿墨迹洇染,百年前的市井烟火跃然纸上。我们轻声念着石碑上刻着的书中描写,指尖抚过冰凉的碑文,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茶碗盖轻磕的脆响——原来故居与市井,只隔了一堵灰砖墙。</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故居出来,却被旁边一小巧玲珑的公园所吸引。一座木凉亭掩映在绿树丛中,秋日的光影在木栏上轻轻晃动。几位老人聚在亭里,有的拉着二胡,有的吹电吹管,有的对着《相逢是首歌》的乐谱轻声哼唱,悠扬的旋律在午后静静流淌。</p><p class="ql-block"> 一个穿黄衣的小孩骑着红色小车,歪着脑袋出神地望向乐谱,仿佛在寻找音符跃出的轨迹。这一刻,优美的乐曲与鲜活的童真相映成趣,将小小的公园点缀得温暖而生动。我们静静驻足,不忍打扰这美好的画面,只悄悄按下快门,将这份不期而遇的宁静珍藏心底。</p> <p class="ql-block"> 走出公园,走进东门市井,一个剃头铺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一把有些年岁的木椅,上面斑驳的漆痕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剃头匠身着洗得有些发白的灰色对襟子衣服,正专注地为一位客人理发。他的双手如灵动的蝴蝶,剪刀在发丝间穿梭,发出“沙沙”的轻响。我们按下快门,将这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定格,它如同东门市井这幅大画卷中的一抹细腻笔触。</p> <p class="ql-block"> 随后来到东门市井的茶馆与我们俩的夫人汇合。竹椅整齐排列成阵,盖碗茶在八仙桌上氤氲着热气。身着蓝布衫的茶师傅手提长嘴铜壶穿梭其间,水流划出一道优雅的弧线,精准落入茶碗,溅起细密的水花与茶香。</p> <p class="ql-block"> 我们落座后,正兴致勃勃地翻看相机里的照片,分享着拍摄的愉悦。谈笑间,目光不经意掠过邻桌,一位衣着时尚、气质儒雅的先生正专注地执笔作画,笔下勾勒的正是这茶馆风情。待他稍作停笔,我们忍不住上前欣赏,很自然地与他聊了起来。这一聊才得知,眼前这位正是知名画家陈荣先生。他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身兼成都市文联副主席、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等多职,更是业内敬重的“三国画家”。他正带着夫人和几位学生来此写生采风。</p><p class="ql-block"> 得知他的身份后,我们再看他笔下的线条与色彩,更觉不凡。画纸上,老茶馆的烟火气、茶客的悠闲态、茶博士的忙碌劲儿,无不生动传神。我们一见如故,从市井生活聊到艺术创作,从茶馆文化聊到成都底蕴。陈荣老师言语间满是对这座城市深沉的观察与热爱。我不禁心生感慨:所谓“慢生活”,或许正是如此——将时间浸泡在一碗茶里,任由它慢慢舒展,如一片温柔的云,轻盈地飘在日常之上;而能将这份寻常烟火淬炼成艺术的,正是陈荣老师这样心怀热忱的观察者。</p> <p class="ql-block"> 日头西斜,空气里开始浮动辣椒与花椒交织的香气。我们本想在东门市井寻一家中餐店,将这份秋日的暖意延续下去,尤其是那家名为“火是真的火”的云南特色菜馆和广东顺德干蒸排骨店,门口已排起数十人的长队,人声鼎沸,空气中也仿佛跃动着期待的节奏。见等待无期,我们便决定转战不远处的ICD购物中心。</p> <p class="ql-block"> 步入商场,环境顿时从市井的喧闹转为现代的明亮。我们选了一家可观城市夜景的餐厅落座。一边享用着美食,一边回味这一日的行程:从湿地清晨的露珠到李劼人故居的墨香,从茶馆的闲适到此刻城市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 秋分之日,昼夜均分;而我们这一天的旅程,也恰好在自然与都市、静谧与热闹之间,找到了一种圆满的平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二零二五年九月二十五日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