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童心

<p class="ql-block">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位于南京市建邺区水西门大街418号,通称江东门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选址于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从葬地。</p><p class="ql-block">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也是国际公认的二战期间三大掺案纪念馆之一。</p> <p class="ql-block">  江东门纪念馆是为铭记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的暴行而筹建。</p><p class="ql-block"> 是中国人民承载全民族灾难的实证性、遗址型专史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也是中国唯一一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专史陈列馆及国家公祭日主办地。</p> <p class="ql-block">  该场馆1985年2月20日动工,8月15日即中国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纪念日当天建成开放。</p><p class="ql-block"> 目前纪念馆己记录至第10665个遇难者。</p> <p class="ql-block">  1985年2月3日,邓小平到南京视察,题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的到来极大地推动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建设,当年8月15日即中国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纪念日当天建成开放。</p> <p class="ql-block">  1995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始二期工程建设。</p><p class="ql-block">1997年12月12日,二期工程竣工。</p><p class="ql-block">2002年12月12日,“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建成开放。</p> <p class="ql-block"> 2002年10月,约翰.马吉的儿子大卫.马吉远渡重洋来到南京,将当年父亲拍摄的胶片和摄影机无偿捐赠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14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拿到完整版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1644部队留守名簿。</p> <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6日,“日本友人竹上胜利文物史料捐赠仪式”在南京举行,包括1644部队留守名簿、158兵站医院留守名簿、宫下利市兵籍薄,以及侵华日军行军影像集影印件等入藏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该区分为史料陈列厅和集会广场。</p><p class="ql-block"> 史料陈列陈列展示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p><p class="ql-block"> 集会广场上有主题雕塑一冤魂呐喊、标志碑、灾难之墙、和平大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每年的12月13日,人们都会在这里集会,公祭遇难同胞,撞响和平大钟,发表和平宣言。</p><p class="ql-block">牢记历史、不忘过去,</p><p class="ql-block">以史为鉴、开创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