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自由行,游遍各个景点。

陇南人余松敏

<p class="ql-block">内蒙古的地域太宽广了,曾经去过承德以北的内蒙古坝上草原,去过内蒙古东部的阿尔山,满洲里,呼伦贝尔草原等地。早在2021年,就计划去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然而由于新冠病毒的疫情,打电话给呼和浩特疾控中心,说是必须要打疫苗,否则不能住宿,不能乘坐公共交通。因此而推迟了我们的旅程。2025年8月下旬,终于抵达呼和浩特,将主要景点基本游览参观一遍。</p> 1、金刚座舍利宝塔 金刚座舍利宝塔,俗称五塔寺。到达呼和浩特的当天下午,我们就来到了位于老城的五塔寺。 五塔寺,原名慈灯寺,后寺庙塌毁,仅存五塔,原名金刚座舍利宝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得名五塔,原属慈灯寺建筑,始建于清代。 五塔为砖石结构,平面呈凸字形,由塔基、金刚宝座和五座小塔组成。塔身以琉璃砖砌成,下层刻有蒙、藏、梵三种文字的金刚经经文。上层饰有1660余尊鎏金浮雕佛像,故又称千佛塔。 金刚宝座上的五座小塔,塔身上有精美雕塑佛像,寄托着信众对宗教的虔诚信念。 <p class="ql-block">五塔寺中最有价值的当属金刚座舍利宝塔紧靠院墙的蒙文天文图石刻,因文物保护的缘故,已不对外开放。如今在塔院内有复制品,可以随意观赏。石刻图的天球圆面以北天极为圆心,画出二十八宿赤经位置的经线,还有五个同心圆,由里向外为天北极圈、夏至圈、天赤道圈、冬至圈、天南极圈。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用蒙古文标注的一幅天文图,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p> 金刚座舍利宝塔是呼和浩特的标志性古建筑,是到呼和浩特的必游景点。“我在五塔寺等你,你会来吗?” 2、大昭寺 大昭寺,是呼和浩特的一座大藏传佛教寺院,召为藏语寺庙之意。 大昭寺始建于明代,大部分建筑依照传统中式庙宇的式样而建,因清代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曾到过大昭寺,后大昭寺按照皇家庙宇扩建装修。 大昭寺的大殿,内有银佛像,壁画和龙柱,但禁止拍摄。大昭寺除中路部分建筑是原有的明清建筑外,其余均为新扩建的。 当夕阳西落,屋檐瓦当与脊兽斑驳的投影映照在红色的院墙上,意趣盎然。 3、席力图召 席力图召与大昭寺一路之隔,是呼和浩特现存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融合了蒙、藏、汉三种建筑风格,但名气远逊于大昭寺。席力图,是蒙语,意为“法座”,历史上,席力图召曾是达赖三世和达赖四世的“法座”之地。。 清代康熙皇帝曾亲临席力图召,赐名“延寿寺”,并御赐经典、念珠等物。两通御制“康熙纪功碑”,至今在碑亭内保存完好。 大经堂是席力图召最精美的殿堂,建筑风格为藏汉合壁式。经堂表面绚丽夺目。精美的彩绘图案、艳丽的琉璃砖瓦,加上殿顶的鎏金饰件,使整个经堂显得富丽堂皇、瑰丽无比,但经堂内不允许拍摄。 塔院内耸立的汉白玉佛塔,造型优美,典雅庄重,集秀丽,雄浑于一体,是内蒙古地区现存最精美的一座清代覆钵式佛塔。 4、喇嘛洞召 喇嘛洞召,又名广化寺。始建于明代的广化寺,原有古建筑均已毁坏,留存遗迹主要是山峰中的银洞和两侧崖壁上的摩崖石刻佛教造像。图中左右侧岩壁上部,有浮雕佛像。 喇嘛洞召,一座建造于大青山中的寺庙,如同世外桃源,环境幽静,远离尘嚣,山峦起伏,泉水流淌。 到达喇嘛洞,必须攀爬陡峭高耸的124级石梯,一些游客望而却步,无法观赏到更好的风景。 在喇嘛洞附近,据说共发现藏传佛教造像三十多尊,还有用蒙、藏、梵等文字刻写的佛经、咒语和藏式佛塔等等,画面多达100余幅。岩刻表面残留一些蓝色、黄色等,表明在石刻初成时佛像上涂有颜色。岩刻雕像都属于浅浮雕,文字均属阳刻,错落分散于石壁上。造像丰富多姿,不同于中原地区和西藏地区,别具内蒙古地方特色,对研究内蒙古地区明清时代藏传佛教艺术和满、蒙、藏、汉等民族的交流是重要的物证。 5、乌苏图召 乌素图召是一组寺庙群,主要由庆缘寺、长寿寺、法禧寺、罗汉寺、广寿寺、茶坊庙、药王庙七个寺院组成,乌素图召是其总名称。七座寺院都相距不远,毗邻相连,建筑宏伟。<div>如今对外开放的是庆缘寺和长寿寺,图为庆缘寺大门。</div> 庆缘寺,位居乌素图召中心,为主寺,始建于明代,清代扩建,现存山门、大殿、配殿等建筑。 庆缘寺的侧面是长寿寺,红色院墙相隔。一座又一座的寺庙相连,如同迷宫。 长寿寺有多道院门,这是侧院门,方便进入其他寺院。 乌素图召后面的山上,就是战国时期赵国长城遗址,一座残存的土堆,是赵国长城的烽火台遗迹。 6、盛乐博物馆(和林格尔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盛乐博物馆位于蒙牛和林基地附近,又称盛乐古城遗址,是内蒙古地区出土文物较为丰富、延用历史时间最长的古代城址。官方名称为和林格尔土城子遗址,始建于汉代,元代后废弃。 我们到达时,看到通知,因预报有暴雨,景区临时关闭。找到服务人员,解释说,景区地势低洼,易进水,接上级通知,提前关闭景区。 7、王昭君墓 <p class="ql-block">离开盛乐博物馆,随即去了王昭君墓。</p><p class="ql-block">王昭君墓,又称“青冢”,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由人工积土夯筑而成。现代加建了王昭君雕像和墓道,扩建为旅游景区。</p> 墓道两侧的石兽,形象抽象,含义深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瑞兽。 景区的昭君出塞和亲青铜雕像,再现汉蒙两族人民的和睦亲情,王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以一己之力为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和平相处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流传数千年的佳话,青铜雕像形象演绎了当年王昭君出塞和亲的壮举。 <p class="ql-block">王昭君墓是原有的,以前只是孤零零的土堆,据说全国有十一处自称是昭君墓的墓地,真假难辨。如今官方认可此地为昭君墓,并建起了昭君博物院。王昭君墓又名青冢,唐代诗人杜甫曾有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如茵,故名青冢。</p> 8、公主府 呼和浩特的公主府,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公主府建筑。当年康熙皇帝六女儿和硕恪靖公主,下嫁漠北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部扎萨克多罗郡王敦多布多尔济,所建亲王级别府邸。 从民国时期的1922年,到解放后的1989年,公主府一直作为地方的师范学校教学用房。 现在展厅里面所展之物,基本上都不是公主府原有的物品,只是尽量重现当年的场景而已。 9、天主教堂 呼和浩特天主教堂,始建于民国(1922年),又名耶稣圣心堂,100多年前的建筑,典型的欧式建筑风格,与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庙宇、寺院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共同构成了呼和浩特宗教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堂里面原有宗教物品和装饰,在十年动乱中基本全毁,后恢复了宗教活动。我们获准在教堂内参观,但禁止拍摄照片。 10、呼和浩特清真大寺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始建于清代,是呼和浩特市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清真寺。礼拜大殿是清真大寺的主要建筑,既有中式庙宇建筑风格,又有西洋建筑元素,中西合璧,风格独特。 礼拜大殿的背面是实心墙体,构作成照壁形式,上书“明心”“正心诚意修身”“见性”十个大字。 清真大寺标志性建筑宣礼塔,名为望月楼,建于民国(1939年),总高约36米,平面六角形,成六棱体塔楼。塔楼共分五层,下四层用砖砌,顶层木构亭式顶。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现保存部分阿文经书(约三十余册)及历年所立记载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大事纪的石碑七通,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11、宽巷子 宽巷子,位于清真大寺附近,是回民区的百年美食街区,起源于清代。白天的宽巷子是个宁静的世界,游客不多。 据说,夜晚才是宽巷子的美食世界,热闹非凡。而夜晚正是我们的休息时间,所以无缘体验宽巷子的夜市烟火气了。 12、塞上老街(绥远古城) 塞上老街,位于大召历史文化旅游区内,始建于明代,经过修旧如旧的传统风貌保护,已成为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文旅地标,是外地游客的主要打卡地。 塞上老街,历史上曾为明清时期塞外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如今依然保持活力,吸引着外来游客。 老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大部分都是游客,热闹如同农村集市。 塞上老街的另一端尽头是老街西门,青城钟鼓楼,新建的仿古建筑。 13、绥远古城墙 绥远古城墙,清代始建,当年为巩固西北边防的军事驻防城而建。现存城墙残长671米,高度6.4米,保留有清代城墙特有的防御构造体系。 城墙基座采用大型条石砌筑,外侧包青砖,内层为三合土板筑结构,中间填充逐层夯实的黄土,现存墙体底部宽11米,顶部宽8.3米,整体坡度比例符合清代军事城墙营造规制。 绥远古城墙外原是护城河,如今残存的古城墙外是东护城河北街,一条文艺风范味十足的网红街。 在这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拍照的景点,就看自己是否喜欢了。 14、万部华严经塔 万部华严经塔,俗称“白塔”,始建于辽代,附近的呼和浩特机场也随之称为白塔机场。 万部华严经塔为楼阁式八面七级砖木结构塔,高55.6米。塔的第一层南面有塔门,塔门的门楣上有篆书石刻“万部华严经塔”匾额。 塔身外壁上嵌有大型砖雕佛像与菩萨、天王、力士像等,角柱上盘绕双龙。据说塔内第一层回廊两侧嵌有金代石碑6件,各层还存有大量历代游人题记,包括汉文、契丹文、女真文、八思巴文、蒙文、藏文等,但如今不能入内参观。 15、白塔车站 白塔车站,因附近的白塔得名,始建于1921年5月,随平绥铁路(从北平到绥远)通车启用,现此铁路线称为京包铁路。平绥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由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 1937年日军占领期间,对白塔车站实施局部改造,增建了碉堡等设施。1977年因线路改线,白塔车站停止运营,旧址改建,同期在西南侧重建了新的白塔车站,老白塔车站改建成为对外开放的景区。 白塔车站,现在是漫长的老平绥铁路线上唯一保存完好的火车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将军署衙博物院 将军署衙博物院,为清代官衙建筑,民国初期改为将军府,后为绥远省政府办公地。日军占领期间,为伪政府办公地。1949年后为人民政府办公场所。1992年,成立将军衙署博物院,2003年正式对外开放。 将军署衙博物院内的傅作义办公室旧址,是傅作义主政绥远时期新建的办公楼,后董其武将军主政时使用,现设绥远和平解放纪念展,收藏有董其武将军“九一九”绥远和平起义通告和签名书。1949年9月19日,以董其武将军为首的绥远军政干部和地方各族各界代表39人联名通电,率部6万余人举行起义,绥远和平解放。 将军衙署以清代建筑风格为主要基调,主体建筑位于南北中轴线上,依次为照壁、府门、仪门、大堂、二堂、三堂以及厢房和耳房,左右对称有东西跨院,共六进院,132间房屋,各级衙署199所,兵房12000间。大堂、二堂及门院,为驻节将军公务办公之所,三堂、两院则为将军眷属内宅,是中国传统的“前朝后寝”礼制建筑文化的典型。 将军衙署是一所典型的清代武官衙署的建筑,是严格按照《大清会典》一品封疆大吏府衙的规制建成,完整地保留了清代官衙的建筑特征。只是室内展品,都是后来复制摆放的,不必过多计较。 17、长城文化博物馆 呼和浩特长城文化博物馆,位于呼和浩特市的北边新城区,国家北方足球训练基地附近,是个小众博物馆。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长城文化遗产,有战国时期的赵长城、燕长城、秦长城,秦始皇长城,汉武帝长城,以及辽代、金代、明代多个历史时期的长城,约占全国长城总长度的1/3,是中国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祖国北疆稳定、各民族交融起到了积极作用。 18、大窑遗址公园 大窑遗址公园,位于大窑村,保存有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及新石器时代早期、晚期文化遗存,为中国北方及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石器制造场遗址,古人类曾在此进行石料采集、石片打制及石器加工活动。 遗址公园通过石器展览与考古研学活动,构建公众与史前文明的对话平台。 19、敕勒川国家草原自然公园 敕勒川草原,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部的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麓,是距离市区最近的自然生态草原旅游景区。 景区内的蒙古包形大型建筑,是敕勒川草原千人会议中心,号称亚洲第一大钢架构蒙古包。2015年的首届中蒙博览会,在此盛大开幕,并确定为中蒙博览会永久性会址。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首千年流传的《敕勒歌》,让我们充满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向往。 敕勒川草原公园,集草原保护、草原修复、草原文化于一体,成为呼和浩特知名的旅游景区。远处的阴山余脉大青山,见证了敕勒川草原的再次兴旺。 20、内蒙古博物院(新馆) 内蒙古博物馆始建于1957年,2007年改称内蒙古博物院。新建的内蒙古博物院,艳丽的红色装饰构件恰似演奏马头琴时跳出的欢乐音符,跌宕起伏,富有韵律。 展厅中的镇馆之宝,鄂尔多斯出土的“匈奴王金冠”,战国时期文物,是国内发现唯一的匈奴贵族金冠饰。展翅的雄鹰为绿松石鹰头,站立在一个狼羊咬斗纹的半球状体上,俯瞰着大地。 元代钧窑烧制的香炉瓷器,“小宋日遗”香炉,是迄今发现元代钧窑中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器物。 <p class="ql-block">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前室复原场景,该墓结构包墓道、墓门、前室、中室、后室及三个耳室。墓内画计有五十余组,榜题二百五十余条,题材广泛,容丰富生动,绘画技术娴熟高超,展现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与地理风貌。</p> 结束了呼和浩特的游览行程,下一站,包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