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英雄・光影铭记》

红太阳霍铁昌

<p class="ql-block">2025年,是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也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两个数字,不只是日历上的标记,是无数人用青春和热血刻进民族记忆的年轮。为了不让时光冲淡这些面孔,陕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摄影家协会联手启动了这场特别的影像留存计划——《崤函英雄·光影铭记》。我们不是在拍照片,是在打捞沉在时间河底的星光。</p> <p class="ql-block">那天我们早早到了那栋灰砖老楼前,阳光刚爬上台阶,灌木投下斑驳的影子。老张调整着相机,白帽子压得低低的,笑说:“今天得把每个眼神都留住。”我站在他旁边,手里攥着相机,心里却像揣了块石头——这些故事,若不被看见,就真的会随风散了。</p> <p class="ql-block">屋里的老人坐在沙发上,胸前的红绶带像一团不灭的火。墙上挂着“致敬英雄”的海报,风扇轻轻转着,吹动桌角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我们轻声交谈,他讲起年轻时翻山越岭的行军路,声音不大,却像锤子敲在心上。我举起相机,没急着拍,而是先点头,先微笑,先让他知道:我们在听。</p> <p class="ql-block">他穿着黑色长衫,双手安静地搁在膝上,抗美援朝的绶带在胸前格外醒目。那一刻,他不再是某个村庄里默默无闻的老人,而是从硝烟中走来的见证者。我没拍他的皱纹,也没刻意摆布姿势,只等他抬头望向窗外的那瞬——阳光落在他眼里,像藏着半世纪前的雪光。</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阳光正好,轮椅上的老人穿着红衣,笑得像个孩子。摄影师们围着他,蹲着、站着、侧身取景,谁也不说话,却都屏住了呼吸。拐杖靠在轮椅边,像一件退役的武器。有人轻声说:“您当年,也是这么笑着跨过鸭绿江的吧?”老人点点头,没多言,但那笑容里,有我们读不完的山河。</p> <p class="ql-block">“崤函英雄·光影铭记”的横幅在风里轻轻晃,老人们坐在前排,像接受一场迟到的检阅。我按下快门时,听见身后一个年轻人小声问:“他们真的打过仗?”我回头看了他一眼,没说话,只是把刚拍下的照片递过去——那位戴绶带的老人正挺直脊背,目光笔直地望向镜头,仿佛仍在站岗。</p> <p class="ql-block">他坐在椅子上,手里的蓝皮本子像是某种信物,横幅写着“雄·光荣铭记”,字迹有些歪斜,却格外有力。他不说话,也不动,就像一座被岁月打磨过的碑。我蹲下身,从低处拍他,让天空做背景,让光从他头顶洒下。那一刻,我不是在记录一个人,是在凝视一段活着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横幅再次出现,这次背景是绿树和老楼。老人们坐着,我们站着,快门声此起彼伏。有人拍完一张就赶紧给老人看,老人眯着眼笑:“哎哟,我有这么精神?”我们都笑了。可我知道,这笑声背后,是他们用一生换来的平静日子。</p> <p class="ql-block">庭院里,摄影师蹲在老人面前,阳光穿过树叶,在他红马甲上跳动。老人笑得合不拢嘴,像是被一群孩子簇拥着的爷爷。我站在一旁,看着取景器里的画面——没有战火,没有硝烟,只有温暖的光和一张被岁月雕刻却依然明亮的脸。这才是我们想留下的:不是悲壮,而是尊严。</p> <p class="ql-block">老屋斑驳的墙前,格子衬衫的老人握着奖牌,目光坚定。摄影师专注地拍,身后站着另一位男子,双手叉腰,像在守护什么。我没有打扰,只是悄悄绕到侧面,拍下了他们三人的剪影:一个曾奔赴战场,两个正为记忆奔走。时代变了,但某种东西,始终没断。</p> <p class="ql-block">戴宽边帽的工作人员给两位老人拍照,一个穿红马甲,一个戴红绶带,两人笑得像老友重逢。背景的白房子、蓝门帘、绿树,都显得那么寻常,却又那么珍贵。这些画面不会登上头条,但它们真实地存在着——在某个小城的庭院里,在一群不愿遗忘的人心中。</p> <p class="ql-block">白发老人拿着手机,认真拍着前方的同伴。他身边的人在调试设备,有人递水,有人低声商量。阳光洒在石砖地上,像铺了一层金粉。我忽然觉得,我们不只是在为英雄留影,也在重新学会——如何尊重一段沉默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两位老人并肩坐着,一个穿格子衫,一个戴绶带,墙是仿砖纹的,但他们脸上的沟壑,是真的。他们聊着什么,时不时笑出声。我没听清内容,但那笑声让我想起小时候听爷爷讲的故事——那些我以为早已远去的岁月,其实一直活在某些人的呼吸里。</p> <p class="ql-block">绿椅子上的老人低头看着手里的纸,眼镜滑到鼻尖,手表在阳光下一闪。他没在看镜头,而是在读一封信,或是一页回忆。相机静静放在身边,像一位老友。我站在几步外,没打扰。有些时刻,不该被打扰,就像有些记忆,不该被遗忘。</p> <p class="ql-block">这趟光影之旅,我们走得很慢。因为走得快了,就会错过那些细微的颤抖、沉默的停顿、眼里的光。我们拍下的不只是面孔,是民族记忆的年轮,是一代人用生命刻下的回音。75年,80年,数字会变,但只要还有人愿意蹲下身,对一位老人说“您讲,我们听着”,那束光,就不会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