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家乡的开渔节刚过,摄影爱好者拍摄了好多具有丰富内涵的记实摄影作品,但我却选择了一组手机创意摄影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当一根纤细的鱼刺与一块粗粝的礁石在取景框中重叠,两种看似无关的海洋符号,便成了我解读家乡海洋文化的视觉密码。这组为全国开渔节特意创作的手机摄影作品,没有聚焦千帆竞发的壮阔,也未定格渔获满舱的热闹,而是选择以“鱼刺”与“礁石”为核心,用重叠影像的艺术语言,诉说这片海与岸、索取与馈赠的深层联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鱼刺是海的“温柔回响”。它来自每一次渔网收起时的鲜活馈赠,是鱼虾游过海洋的最后印记,藏着渔民与大海千百年来的生存默契——我们从海中获取滋养,也以敬畏之心留存自然的痕迹。镜头下,我将鱼刺的肌理放大:细密的骨刺如珊瑚脉络,弯曲的弧度似海浪曲线,它不再是餐盘里的残余,而是海洋生命力的微观缩影,是开渔节“向海而生”的具象注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礁石是岸的“沉默守护”。它伫立在潮起潮落间,任浪花冲刷、海风侵蚀,却始终以坚硬的姿态为渔船指引归途,为海岸抵御风浪。家乡的礁石上,布满了岁月刻下的凹痕,那是潮汐的指纹,也是渔民停靠时缆绳勒出的印记。我选择将礁石作为画面的基底,因其厚重感恰能承载海洋文化的沉淀——它是祖辈出海时眺望的坐标,是开渔节里“平安归航”的无声祈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当鱼刺的轻盈与礁石的厚重在影像中重叠,两种符号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鱼刺的线条顺着礁石的纹路延伸,仿佛海洋的馈赠与海岸的守护从未分离;逆光下,鱼刺的阴影落在礁石凹陷处,像是大海将生命的印记刻进了岸的记忆。这重叠不是简单的视觉叠加,而是对家乡海洋文化的双重诠释——我们向海洋索取(鱼刺),也依赖海岸庇护(礁石);开渔节的热闹背后,是“取之有度、守之有方”的生存智慧,是海与岸、人与自然共生的永恒命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 每一张照片,都是一次对家乡海洋灵魂的叩问:鱼刺藏着海的慷慨,礁石载着岸的深情,而开渔节,正是这份深情与慷慨的年年回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鱼骨与岩礁叠加后的创意作品</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张海峰:象山人,擅长手机摄影,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企业家摄影协会会员 (深圳),手机摄影作品曾参加过北京国际摄影周、美国纽约华人摄影展、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浙江省 "诗画江南 活力浙江" 全省新风景影像艺术大展、宁波大学微信公众平台、今日头条风光摄影板块、全国手机摄影主题比赛、中国手机摄影协会、国际著名摄影网站 "中国50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制作的手机摄影培训课程,进入宁波大学师训平台,宁波市老年大学,鄞州区老年大学,象山老年大学。曾受邀进行手机摄影讲座,在象山塔山讲堂,宁海正学讲堂,宁波晚报数宇学院,宁波摄影俱乐部,政府部门,学校,公司等单位做了100余场手机摄影专题讲座。著有《手机摄影精品课程50讲》 一书。并在宁波晚报甬上红人堂专栏设立张海峰手机摄影图文专题栏目。</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2019年被中国《数码世界》、《新时代摄影》杂志评为首届中国著名手机摄影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