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十六日游之十三《山西晋祠博物院》

红山老付

<p class="ql-block">山西晋祠博物院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晋祠是祭祀西周唐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创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p><p class="ql-block">走进晋祠的大门,虽未真正推开那扇紧闭的红门,心却早已被它无声地牵引。门楣上“晋祠”二字在蓝底金漆的映衬下,沉稳而庄重,仿佛一声低语,从千年前传来。</p> <p class="ql-block">一座石桥横跨清流,桥栏上的雕花已有些许风霜痕迹,却不减其雅致。脚下是潺潺流水,眼前是飞檐翘角的殿阁倒映水中,随波轻晃。</p> <p class="ql-block">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p> <p class="ql-block">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p> <p class="ql-block">献殿位于对越坊之西,是给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1955年,依原样翻修,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傅山纪念馆位于晋祠博物馆内胜瀛楼的西南侧,是坐南向北的一座清代建筑的四合院,馆内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构形与装饰,馆内四周连通,布展灵活方便,为回廊式的展厅。其前门出廊,雕刻精致,油饰彩绘,雅致怡人。傅山纪念馆已是永久性陈列展览与收藏博山书面精品、文献资料及对外文化交流、举行各种活动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古树并立,树皮皲裂如史书页,纹理里刻着风雨年轮。树比建筑更懂沉默的讲述——它们活着,便是历史本身。</p> <p class="ql-block">透过一道圆形石窗,长廊延伸向庭院深处。阳光穿过树叶,在石板上洒下斑驳光影,像碎金跳跃。游人缓步走过,身影在窗框中一闪而过,宛如走马灯里的剪影。</p> <p class="ql-block">步入供奉佛像的殿内,三尊彩塑端坐龛中,神态安详,护法神侍立两旁。红栏围护,石地清凉,壁画隐约可见昔日繁华。香火未燃,却仍有肃穆之气弥漫。</p> <p class="ql-block">一座古亭静静伫立,石基雕花精美,亭下青铜雕像威武肃立,似在守望千年香火。</p> <p class="ql-block">小河清澈,两岸垂柳依依,远处殿宇倒映水中,随波轻颤。晋祠不是被供奉在玻璃柜里的文物,而是活着的园林,容得下脚步,也容得下笑声。</p> <p class="ql-block">一尊石雕武士立于红栏之内,手持长矛,铠甲鲜明,目光如炬。他身后是古老的木构建筑,柱梁粗壮,岁月沉淀其中。</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是晋祠建筑群的主体,是奉祀唐叔虞的母亲邑姜的殿堂,也是祠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它位于祠内中轴线西端,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飞梁”桥,南北两侧“难老”“善利”二泉呼应,坐西朝东,冠于全祠。圣母殿在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中价值最高,其价值主要体现于大殿的建筑形制、规格和构造方法,堪称北宋建筑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檐廊柱上饰有八条蜿蜒欲动的木雕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其中,六条雕龙制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两条为宋崇宁元年(1102年)增加,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栩栩如生。圣母殿正面台基两侧还有两条无角的石雕螭首。</p> <p class="ql-block">晋祠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保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塑像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和服饰艺术的资料。1</p> <p class="ql-block">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 1979年全面整修。1990 年,山西晋祠古迹保养所更名晋祠博物馆。有宋、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100余座,宋元以来雕塑100余尊,铸造艺术品30余尊,历代碑刻400余通,诗文匾联200余幅,古树名木96株,其中,上千年古树30株。</p> <p class="ql-block">作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防科工委神剑艺术协会会员,旅游爱好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