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社会化学习新方式 赋能数学课堂新生态——小学数学“社会化学习”主题教研活动

一叶子

<p class="ql-block">  当数学课堂从“教师主讲”转向“学生共学”,学习的生态正在发生怎样的改变?9月24日下午,小学数学教研组以“探索社会化学习新方式,赋能数学课堂新生态”为主题开展教研活动,教研组长高佩老师结合张齐华老师“社会化学习”理念,从学习环境、肢体语言、共学语言、实践感悟四个方面,分享了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实践智慧。</p> 一、规范学习环境:让秩序为共学护航 <p class="ql-block">  “环境是学习的隐性支架。”高佩老师提出,打造高效共学环境需做好三点:</p><p class="ql-block"> - 座位设计巧布局:打破传统排座,采用“小组聚拢式”布局,让学生自然形成学习共同体,为面对面交流创造条件。</p><p class="ql-block"> ​- 物品精简做减法:仅放置共学必备的学习单、笔,避免多余物品分散注意力,让学生专注于思维碰撞。</p><p class="ql-block"> ​- 资料摆放有章法:将小组学习单有序叠放,既方便取阅又培养整理习惯,让学习环境始终整洁有序。</p> 二、规范肢体语言:让互动有“形”更有“神” <p class="ql-block">  肢体语言是小组共学的“无声密码”。高佩老师结合课堂案例,提炼出四大肢体规范:</p><p class="ql-block"> - 坐姿聚拢聚心力:要求小组成员坐姿向中心靠拢,从空间上强化“我们一起学”的团队意识。</p><p class="ql-block">​ - 视线聚焦抓重点:引导学生倾听时目光专注,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有效性。</p><p class="ql-block">​ - 材料利他促互助:鼓励学生主动为同伴提供材料支持,在细节中培养合作品格。</p><p class="ql-block"> ​- 积极回应暖氛围:强调倾听不是“沉默接收”,而是通过点头、微笑等动作及时反馈,让交流充满温度与尊重。</p> 三、规范共学语言:让表达成为思维的“脚手架 <p class="ql-block">  “会表达才会思考,善交流才会成长。”高佩老师将共学语言系统分为五大类,为课堂对话赋能:</p><p class="ql-block"> - 启动任务类:以“谁来读题?”“谁分享一下解法?”等明确指令开启探究,激活全员参与热情。</p><p class="ql-block">​ - 阐述思考类:鼓励学生用“我的思路是……”“我认为可以这样算……”等表述,锻炼逻辑表达能力,厘清思维路径。</p><p class="ql-block"> - 引导互动类:通过“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你有什么补充?”等提问,推动对话走向深入,激发多元思考。</p><p class="ql-block">​ - 评价欣赏类:倡导用“你的方法很巧妙!”“这个思路我没想到!”等正向反馈,营造安全的表达氛围。</p><p class="ql-block">​ - 复盘总结类:借助“我们的收获是……”“需要改进的地方是……”等引导,回顾学习过程,提炼方法规律。</p> 四、实践感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推行社会化学习?”高佩老师分享说“因为我们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减负增质的需求”。而社会化学习具有以下优势:创造更有深度的学习体验;提供人人参与的公平机会;构建社会协作的学习生态;培育指向未来的社会素养。</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教不会’时,不妨放手让学生‘教’。在互教互学中,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思维会更活跃。”高老师这一理念直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本质,为老师们打开了课堂改革的新视角。</p><p class="ql-block"> 此次教研活动,高佩老师用可操作的策略、接地气的案例,为“社会化学习”在数学课堂的落地提供了清晰路径。高老师呼吁更多的老师一起探索这一教学模式,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合作探究、思维生长的舞台,以社会化学习的新方式,赋能数学课堂的新生态。</p> <p class="ql-block">编辑:马静云</p><p class="ql-block">审核:宋炳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