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大环线(8.30-9.6、第8天)

徐正炎

早餐后光线充足,酒店的中厅感觉可以拍拍滴……<div>拍摄时间 7:45</div> 拍摄时间 7:46 拍摄时间 7:47 查询酒店附近邮局都不近,放弃明信片邮寄行为…… <div>此次行程其实至昨天已基本结束,当天9月6日就是安排送机场,我们的航班信息:从兰州至上海的时间是15:00—18:00;所以只有上午有闲或决定前往甘肃博物馆参观比较合适,午餐后则前往机场候机。而博物馆开门时间是上午9:00,且酒店距那里还不近……</div><div>甘肃博物馆的人气或藏品比我想象中的要足或丰富的多得多……其《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甘肃彩陶展厅》较为著名,且有登上方寸邮票的文物……只因时间有限,藏品太过丰富,只能匆匆一扫而过,难以细品欣赏……</div>拍摄时间 9:09 蚕纹双联罐 齐家文化(约公元前2200—前1700年) 1963年甘肃省临洮县冯家坪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铜鼎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1972年甘肃省灵台县白草坡坪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div><br></div><div>自1971年起,此鼎作为甘肃省博物馆基本陈列"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厅的核心展品长期公开展出。2020年博物馆改造升级后,特别设置独立展柜配合三维全息投影技术,可多角度观察器物细节。2022年甘肃省博物馆公布的文物普查数据显示,此鼎保存状况评估为'优级',表面仅存在可控的自然铜锈<br></div> 西周兽面纹铜甗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1972年甘肃省灵台县白草坡坪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徙遽[jù]广僕[pú] 铜盉 西周(约公元前1046—前771年) 1967年甘肃省灵台县白草坡坪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蟠螭纹立耳三蹄足铜鼎 春秋(约公元前770—前476年) 1995年征集 甘肃省博物馆藏 团花纹铜敦 战国(约公元前475—前221年) 1974年甘肃省平凉市庙庄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div><i><b><font color="#ed2308">代表藏品:</font></b></i>前美篇已有详细介绍——2021年12月后,根据国家珍贵文物保护相关规定,铜奔马真品于每年5月1日至10月15日代替复制品,在甘肃省博物馆丝绸之路文明展厅展出,其余时间在库房维护保养——此为<font color="#ed2308"><i><b>真品也</b></i></font>!<br></div> <div>驿使图是嘉峪关魏晋墓群出土的魏晋(公元220—420年)时期彩绘砖画文物,绘制于公元3世纪前后,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该砖画长34厘米、宽17厘米,以米色为底,黑色轮廓线勾勒,画面描绘一名驿使乘红鬃马疾驰传递文书的场景<br></div><div>驿使头戴进贤冠,身着右襟宽袖衣,左手持棨传文书,面部五官缺失嘴巴,象征古代邮驿的保密性特征;1982年被选为《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纪念邮票图案……还多次登上邮资票品,1994年起应用于中国邮政储蓄绿卡卡面设计<div><br></div></div> 马是古代军事、交通、生产的重要工具。西域多产良马,为抵御匈奴骑兵进犯,汉武帝两次派军西征,引进大宛汗血宝马,使汉代养马业和骑兵得到长足发展。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及铜车马仪仗队,可谓这一历史发展之见证 铜连枝灯 东汉(公元25—220年)1969年甘肃省武威市雷台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i><b><font color="#ed2308">代表藏品:</font></b></i>绢底平绣人像 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1972年甘肃省武威市磨嘴子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绿釉陶楼院 东汉(公元25—220年)1969年甘肃省武威市雷台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墨绘木马 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1972年甘肃省武威市磨嘴子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铜骆驼 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2020年征集 甘肃省博物馆藏 千佛壁画残片 唐代(公元618—907年)1959年移交 甘肃省博物馆藏 千佛壁画残片 唐代(公元618—907年)1959年移交 甘肃省博物馆藏 天梯山石窟 始建于北凉(公元397年一-460年),在中国佛教石窟营造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的考古学家宿白先生称其为"凉州模式",意为开中原佛教石窟之先河。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后,迁大量凉州大族、工匠、僧侣到首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主持建造天梯山石窟的僧人昙曜以凉州工匠为主,开凿了云冈石窟(昙曜五窟)。后来,"凉州模式"进一步影响中原地区的佛教石窟开凿范式,天梯山石窟也被称为中国"石窟鼻祖"。 北凉壁画——中国现存最早的菩萨形象之一,面容具有浓郁的南亚人种风格,其绘画底稿可能来自域外,由中国工匠描摹上墙。绘画技法上,融合了西域"凹凸春染法"和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结合同柜稍晚的北魏时期菩萨像,完整地揭示了甘肃作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咽喉要地,在佛教"中国化""本土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简言之,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菩萨面容越来越像中国人,佛衣也越来越具有中国特色 彩绘供养菩萨壁画 北凉(公元397—460年)1959年移交 甘肃省博物馆藏 彩绘影塑供养菩萨像 北魏(公元386—534年)1973年移交 甘肃省博物馆藏 楷书《贤愚经卷之二》 随代(公元581—618年)1966年征集 甘肃省博物馆藏 楷书《大般涅般经卷第十八》 随代(公元581—618年) 木屋 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73年甘肃省漳县徐家坪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今年的8月9日下午,我前往在上海市杨浦区长阳创谷敦煌当代美术馆,其内正好有此“大云寺五重舍利石函”复制品,还花了优惠后的39元门票……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大云寺五重舍利石函 唐代延载元年(公元694年) 1964年甘肃省泾县大云寺遗址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大云寺五重舍利银椁 唐代延载元年(公元694年) 1964年甘肃省泾县大云寺遗址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大云寺五重舍利金棺 唐代延载元年(公元694年) 1964年甘肃省泾县大云寺遗址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大云寺五重舍利玻璃舍利瓶 唐代延载元年(公元694年) 1964年甘肃省泾县大云寺遗址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b><i><font color="#ed2308">代表藏品:</font></i></b>玻璃莲花托盏:4300年前,玻璃器产生于两河流域北部,中国的玻璃器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工艺较原始粗糙。汉代开始进口西方玻璃器皿,由于对玻璃器的工艺一直没有完全掌握,所以直到清代,玻璃器都属于"奢侈品"。玻璃莲花托盏采用了"盏"+"托"的中国传统茶具形制,但是玻璃工艺高超,呈现润泽的蓝色,应该是汪世显家族在西方某国定制的器皿,是中西文化合璧的产物。<div><br></div> 铜牦牛 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原件式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博物馆 <i><b><font color="#ed2308">代表藏品:</font></b></i>人头形器口彩陶器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3000年) 1978年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涡纹彩陶瓮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约公元前2300—前2000年) 1974年甘肃省永登县蒋家坪出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大约在一万多年前,人类发明了陶器。随着制陶工艺的日趋成熟,距今八千年前后,我国渭河流域的先民成功地生产了第一批彩陶。优美的造型、缤纷的色彩、绚丽的图案融汇一体,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又体现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和追求。<div><br></div><div>甘肃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奔腾不息的黄河、雄浑肥沃的黄土高原、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孕育了丰富发达的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文化。这些文化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它们大多含有多彩多姿的彩陶,这是数千年来甘肃绵延不绝的独特文化传统。<br><br></div><div>甘肃彩陶历经五千多年漫长的发展岁月,其数量与种类、制作水平与艺术成就,都是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甘肃彩陶谱写了精彩华美的篇章。<br><br></div><div>让我们一起步入神奇的彩陶世界,拂去历史的尘埃,欣赏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领略古老的陶魂彩韵。</div> 到达兰州机场进入候机楼眼前一亮,兰州中川国际机场T3航站楼于2025年3月20日才投入运营。 拍摄时间 13:00 拍摄时间 13:13—13:41 拍摄时间 16:38—16:47 拍摄时间 16:53 拍摄时间 16:56—17:04 正常航行不久航班通知可提前20分钟抵达上海。可临近上海地区附近高空云层突变,至机场附近后飞机不断慢行盘旋<div>拍摄时间 17:08<div><br></div></div> 拍摄时间 17:39 拍摄时间 18:09 拍摄时间 18:09 拍摄时间 18:10 拍摄时间 18:11 拍摄时间 18:15 18: 15降落,忽遭遇强对流气流,舜间降落(成府冲)在颤抖中猛然间机头拉起,进入高空正常后通知飞机备降宁波栎社机场<div>拍摄时间 18:15—18:16</div> 拍摄时间 18:16—18:17 拍摄时间 18:33 拍摄时间 18:36—18:54 有近20位乘客终止航班(估计目的地就是宁波),飞机加油等后20:40起飞、21:20左右上海浦东机场落地<div>拍摄时间 19:27</div> 拍摄时间 21:02 拍摄时间 21:03 本航班全程近7小时,2次飞临上海滴水湖上空 <div>拍摄时间 21:03</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