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期,秦惠文王更元九年(东周慎靓(jìng)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在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东周赧(nǎn)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置‘巴郡’,‘朐忍县’是其所辖十一县之一,为“云阳”建县之始,不过那时的地域,还涵盖现今的“垫江、万州、开州、梁平”及湖北省的“恩施(市)、利川”等。<br> 以后除了名称和隶属变化,地域分分合合,机构等级也有升降。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改置‘云阳州’,“云阳”之名第一次出现。明洪武六年(1373年)降级,最终定名‘云阳县’,沿用至今。<br> ‘杜甫’曾写道:“收帆下急水,卷幔逐回滩。江市戎戎暗,山云淰淰寒。村荒无径入,独鸟怪人看。已泊城楼底,何曾夜色阑。”因“三峡”工程,五峰山下的老县城(今云阳镇)于1992年溯江而上32公里搬迁至‘双江镇’(今双江街道)。有趣的是,北周(南北朝)天和三年(568年),治所正是从这里的“旧县坪(万户驿)”(今青龙街道)迁至“汤口”(今云阳镇)的,冥冥中的千年轮回。 新县城依旧在北岸,背靠“磐石城”,其“东川之保障也”! “张桓侯庙(张飞庙)” 原在老县城隔江相望的飞凤山麓,2003年以“搬旧如旧”的方式,迁至新县城的对岸(今盘龙街道)。 它始建于“蜀汉”末年,北宋宣和年间(1179-1125年)进行了大规模扩建,清同治九年(1870年)毁于水患,后陆续重修。 庙门并不开在正前方,面北朝南,而是开在侧面墙上,并且是斜向西南的,有人形容是“歪门邪道”,传闻忠心耿耿望“蜀汉”。 正殿是虔诚祭拜的地方,“力扶汉鼎”就是其最好的评价。 ‘彭聚星’(清代学部主事、云阳人)在这的上联里写道:“卅星风,舟船助顺,直与造化争权,况淑气东来,定能焕刁斗文章,落花随水留樯燕;”下联:“万人敌,召虎侔踪,自是忠忱扶汉,从惠陵西眺,得无念故宫千季,望帝有心托杜鹃。”横批:“山水有灵”。 这里还是“文藻胜地”,珍藏‘黄庭坚’等人的字画木刻。 “文章绝世、书法绝世、雕刻绝世”的是《前、后出师表》(岳飞草书)大字长卷石刻,由当时名手‘张仲雅’勾勒上石,著名雕刻师‘何今雨’用时500多日精镌细刻而成,后人称之“三绝”。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张飞’被害,享年55岁。‘陈文烛’(明)写道:“云安县有桓侯庙,古木悬崖共暮烟。传说头颅曾此葬,可知肝胆更谁怜。河山割据非当日,风雨萧疏似汉年。若问吴宫非魏寝,那能永奠大江边。”“身埋阆中,头葬云阳”只是传说。<br> 唐永泰元年(765年),晚年的‘杜甫’举家客居(卧病)该庙近一年,先后创作了许多诗歌,《子规》中写道:“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面对民生疾苦与时局动荡,沉郁的他在《又雪》中这样曰:“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微微向日薄,脉脉去人遥。冬热鸳鸯病,峡深豺虎骄。愁边有江水,焉得北之朝。”“义气千秋”只是人们心中的美好,何时“江上风清”呢?<br><br><br> 2025年8月11日 星期一 1点31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