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我便沿着石阶走向那座藏在绿树深处的图书馆。灰石砌成的外墙透着岁月的沉静,红底金字的“重庆图书馆”牌匾在晨光中显得庄重而温暖。铁门紧闭,却挡不住书页间悄然溢出的气息。我站在阶前,仿佛听见了无数个年代的声音,在这古朴的门廊下低语。</p> <p class="ql-block">转过街角,大井巷的牌坊静静立在巷口,黑字“大井巷”写得方正有力,像是老城写给过客的一封信。两侧石柱撑起一段旧时光,绿墙上绘着稚气的卡通,与斑驳的居民楼遥相呼应。晾衣绳上飘动的衣物,电动车轻响的铃声,还有老人坐在门口喝茶的侧影,都让这条巷子活得踏实而温柔。</p> <p class="ql-block">在巷子深处,一块路牌挂在砖墙上,写着“大井北巷”,箭头指向“临江门”与“大井巷”。字迹清晰,蓝底白字,像城市悄悄递来的一张地图。下方“区卫生服务站”的标识让我想起小时候感冒,母亲牵着我走过这样的小巷去打针的日子。墙皮有些剥落,但生活从未因此停步。</p> <p class="ql-block">7655</p> <p class="ql-block">督邮街的历史,据说能追溯到春秋战国。我站在街口,看山水画般的背景映在介绍牌上,仿佛一条街背负着整座城的记忆。玻璃幕墙的现代商铺与老街名并置,像是过去与现在在低声对话。这里曾是巴渝的脉搏,如今依然跳动,只是节奏多了几分喧嚣。</p> <p class="ql-block">“全国唯一邮政文化街”——督邮街的拱形招牌高悬,中国邮政的标志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街道铺着灰砖,行人来来往往,有拍照的年轻人,也有慢悠悠逛店的老人。左侧红店亮着灯,右侧广告牌五光十色,可我总觉得,这条街的灵魂不在商铺,而在它名字里藏着的“邮”字,那一封封曾穿越山城的信笺。</p> <p class="ql-block">走进一处展览,砖柱上刻着“大清邮政”,金漆未褪。一只龙纹邮筒静立一旁,仿佛仍在等待某位差役投递八百里加急。壁画上古楼林立,人影穿梭,我仿佛看见驿马奔过江岸,信使在风雨中疾行。这不只是展览,更像是一段被封存的时光,在城市深处悄然苏醒。</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一座古意盎然的门楼映入眼帘,黑匾金书“解局郵放碑系”,字迹古奥难解,却自有威严。木柱雕花精美,台阶通向幽深门厅,绿植点缀其间。一只绿色邮筒立在右侧,上面“邮政储蓄银行”的字样已有些褪色。这里不像景点,倒像某个被遗忘的仪式仍在默默运行。</p> <p class="ql-block">街角立着一块黑石碑,刻着“1896督邮街”,上方写着“邮政使:雁雁”。名字如诗,人已无踪。石碑静立在现代商铺之间,像一位穿长衫的老者站在霓虹灯下。我伸手轻抚碑面,指尖传来凉意,仿佛触到了百年前某个雪夜,邮差呵着白气,将最后一封信投入铁筒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午后,我来到另一座重庆图书馆。玻璃幕墙映着流云与树影,现代得几乎透明。正门台阶前停着一辆公交车,乘客匆匆上下,而我却想多看一眼这建筑——它不像藏书之所,倒像一座通向未来的桥。可当“重庆图书馆”五个字映入眼帘,我知道,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这里始终是灵魂的栖所。</p> <p class="ql-block">馆内长廊幽深,书架如列阵般延展,灯光柔和地洒在瓷砖地面。我缓步前行,听见自己的脚步与远处翻书声交织。一位穿黑T恤的男子从走廊尽头走过,背影闲适,仿佛也在这书海中寻找某段失落的时光。我停下,抬头看蓝色标识牌:“文学”“历史”“地方志”——每一类都是一条小径,通向不同的山城往事。</p> <p class="ql-block">另一侧的书架标注着“通借通还图书”,书籍颜色斑斓,整齐排列。有人踮脚取书,有人低头记录,空气里弥漫着纸张与静谧的香气。我抽出一本,指尖划过书脊,像是在与某个未曾谋面的读者对话。这座城的故事,原来不仅写在街巷,也藏在这些沉默的书页之间。</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路过渝北图书馆,一块刻着馆名的粗石静卧草地,背后是现代建筑的倒影。树影婆娑,天空渐暗,我忽然觉得,重庆的“幽”,不在深山,而在这些被日常包裹的角落——一条老街、一块碑、一座图书馆。它们不喧哗,却始终在说:这座城市,记得你来时的路。</p> <p class="ql-block">(特注: 本文文字内容由AI创作。照片主要由作者本人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