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东北游】之十五:黑河瑷珲知青博物馆纪行

草原骏驹

<h1>文、图/草原骏驹</h1><h1>美篇号/886427</h1> <h1>&nbsp; &nbsp; &nbsp; 2025年8月22日清晨七时,晨雾尚未散尽,由三十八人组成的赴东北旅行团已自呼玛县整装启程。车窗外,成片的白桦林飞速掠过,似在低声诉说这片黑土地的过往。历经四小时车程,十一时许,我们终抵黑河瑷珲镇的知青博物馆。朱红色的主展览大楼巍峨矗立,楼前绘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字样的中国知青博物馆墙绘图标,色彩明艳夺目;著名书画家周京生题写的“知青博物馆”五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向来访者颔首,邀我们踏入那段特殊的历史岁月。<br></h1> <h1>&nbsp; &nbsp; &nbsp; 迈入馆内,一股厚重的历史意蕴扑面而来。以无数知青照片组合而成的展板为底,“中国知青:与共和国同命运”主题展的红色大字高悬于眼前,笔力遒劲,瞬间将我们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馆内灯光柔和,恰似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拂去岁月的尘埃,为我们铺展那段尘封的过往。</h1> <h1>&nbsp; &nbsp; &nbsp; 基本陈列馆序厅中,一条巨型时间轴如历史长河般铺展,自1955年志愿者垦荒队的启航缓缓延伸。那是理想与热血交织的开端——一群群青年怀揣建设祖国的赤诚,踏上这片广袤黑土。时间轴继续延展,途经1962年国家有组织、有计划推进的“四个面向”,直至1968年举国上下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二十余载光阴里,1770余万知青响应国家号召,挥别故土,奔赴祖国各地。3.3万件馆藏文物如散落星辰,在眼前铺展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岁月长卷:大型雕塑群像栩栩如生,似能听见知青们的笑语与呐喊;实物展览中的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独属于那个时代的记忆;场景复原则将历史真实复刻,诉说着一个个鲜为人知却动人心弦的故事。</h1> <h1>&nbsp; &nbsp; &nbsp; “谱写闪光青春”展区的场景复原,恰似一把时空之钥,开启了通往往昔的大门,令人心头一震。北大荒茅草屋模型内,土炕之上铺着补丁摞补丁的被褥,细密的针脚间,似在诉说知青们生活的艰辛;墙上悬挂的棉大衣,边缘处仍留存着风雪磨砺的毛边,无声映照曾历经的凛冽风霜。展区中最动人的,是一组承载着奉献与牺牲的实物:杭州知青孙文珍的接生包静静陈列于展台,镊子上的光泽早已褪去,锈迹斑斑间,却镌刻着她在边疆的奉献岁月。场景复原也详细记录着她的传奇——在这片土地上,她亲手接生了上千名婴儿,将青春与热血尽数奉献于此,直至生命终了,骨灰亦撒入黑土,与这片土地永远相融。不远处的展柜里,金训华的搪瓷缸磕痕累累,每一道痕迹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过往。这位为抢救物资献身洪水中的青年,生命永远定格在十九岁,他的英勇事迹,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h1> <h1>&nbsp; &nbsp; &nbsp; “情债”场景前围聚着众多参观者,皆为眼前的景象所触动。老连长家的土灶台模型旁,仿真饺子氤氲着“热气”,似能嗅到那熟悉的家常香气。然而,旁侧的场景却记录着一段令人心酸的往事:当年知青于屋内食用饺子,连长的孩子却在灶旁啃食窝头。这鲜明的对比,不仅映照出那个特殊时期物资的匮乏,更彰显出老乡们的无私与淳朴——他们宁可自身受苦,也要让远离家乡的知青感受到家的温暖。</h1> <h1>&nbsp; &nbsp; &nbsp; 展区内发现了催人动容泛黄了的日记本,“今日学会扶犁,手上磨出三枚水泡”“老乡所赠腌菜甚下饭”——稚嫩字迹间,藏着不屈的坚韧,每一个字都饱含着知青们的汗水与泪水。其中一本上海知青的日记,最后一页写道:“离开瑷珲三十载,梦里仍是老杨树的影踪”,旁侧配着他重返故地的照片:两鬓斑白的老人正轻抚当年亲手栽种的树木,眼眸中满是眷恋与慨叹。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唯有那份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从未改变。</h1> <h1>&nbsp; &nbsp; &nbsp; 返城后的知青,多承受着待业、无房、婚恋、生育、赡养双亲等多重压力。生活的重担虽压肩,他们却未向困境低头——凭借在广阔天地间磨砺出的自强不息、奋勇拼搏之精神,知青们开启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其中不乏杰出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天津知青赵玉娟,以勤劳之手与坚韧之志,在四平包子铺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全国劳动模范、山东济南修脚工饶曼妮,则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尽显知青风采。</h1> <h1>&nbsp; &nbsp; &nbsp; 在“反哺第二故乡”展区,我们看到返城后的知青们,始终深深眷恋着曾生活与奋斗过的第二故乡,怀念着如父母兄妹般的亲人,牵挂着同甘共苦的父老乡亲。他们恰似离家的游子,日夜惦念远方亲人,时刻念及反哺故土:哈尔滨知青任树宝,多年来始终关注第二故乡的发展,为当地建设倾尽全力;重庆知青莫开文,积极为第二故乡的教育事业奔走呼吁;上海知青张大东,利用自身资源为故土引进项目,助力发展;北京知青濮存昕、程炜等,则以各自的方式,持续传递着对第二故乡的深情。</h1> <h1>&nbsp; &nbsp; &nbsp; “改革开放的中坚”展区,展示了从知青群体中成长起来的经济战线、科技教育等各领域精英,以及人民艺术家、作家、人民公仆、外交家乃至国家领导人。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国家的发展与建设奉献力量。展区结束语写道:“半个世纪已逝,中国知青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广大知青成为改革开放的中坚力量,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栋梁之材。知青一代所创造的伟大业绩,将永载史册。”这段话,既是对知青群体的高度赞誉,亦是对那段历史的深刻铭记。</h1> <h1>&nbsp; &nbsp; &nbsp; 参观落幕时,正午的阳光斜斜穿透大巴车窗,在座椅上投下斑驳光影。我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白桦林,知青博物馆展厅内泛黄的日记本、磨破的劳动手套、知青烈士遗留的黄色军大衣、帆布提包、煤油炉,以及褪色的奖状与集体照,此刻仍在脑海中不断浮现——这座博物馆中最珍贵的藏品,从来不是陈列于玻璃展柜内的文物,而是那群十七八岁的少年:他们以带血的茧子在冻土上开垦希望,将滚烫的誓言刻入黑土地的年轮。他们的青春早已化作北大荒的麦浪,在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永远镌刻于这片黑土地,亦留存于人们的记忆深处。(2025年9月25日于成都)</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