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西九江是具有2200多年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江西北大门”,其行政区的变迁是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个生动缩影。下面以时间为轴,以朝代更迭为脉络,重点梳理九江城区(即其核心行政建置)的名称与区划变革,进行简要探究。</p> <p class="ql-block">一、秦汉时期:始立郡县,得名“柴桑”</p> <p class="ql-block">1、 秦(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九江地区大部分属九江郡(郡治不在今九江,而在安徽寿春),境内设有柴桑县。这是九江城区有确切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县级建置,柴桑也成为九江城第一个正式名称。</p><p class="ql-block">2、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西汉初年,设豫章郡(郡治在今南昌),下辖18县,其中就包括柴桑县。此时,柴桑县是豫章郡的西北门户,地位日渐重要。</p><p class="ql-block">3、关键点: 秦汉时期奠定了九江作为县级行政中心的基础,其核心名称是 “柴桑”。</p> <p class="ql-block">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略要冲,区划细分</p> <p class="ql-block">1、三国·吴(公元220年-280年): 孙权割据江东,柴桑因其地处吴国前沿,毗邻荆州,成为重要的军事重镇。赤壁之战前,诸葛亮曾在此与孙权会谈。吴国在此设柴桑郡,郡治仍在柴桑县。这是九江城区成为郡级治所的开始。</p><p class="ql-block">2、晋朝(公元266年-420年): 西晋沿袭吴制,仍为柴桑县,属武昌郡。东晋时,政局动荡,南方州郡数量剧增,区划变化频繁。</p><p class="ql-block">3、南朝(公元420年-589年): 先后属宋、齐、梁、陈。梁朝时,曾改名为汝南县,但时间和范围都较短。</p><p class="ql-block">4、关键点: 此时期九江的军事战略地位凸显,首次成为郡级治所(柴桑郡),但名称仍以 “柴桑” 为主。</p> <p class="ql-block">三、隋唐时期:州制确立,“江州”与“浔阳”之名鼎盛</p> <p class="ql-block">1、隋朝(公元581年-618年): 隋文帝废郡行州,平陈后,改柴桑郡为江州。隋炀帝又改州为郡,复称九江郡,郡治设于湓城县(由柴桑县改称而来)。这是“九江”一词首次直接成为该地区的郡级名称。</p><p class="ql-block">2、唐朝(公元618年-907年): 唐初复改郡为州,确立江州的建制。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分湓城县置浔阳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曾一度改江州为浔阳郡,但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回江州。州/郡治所均在浔阳县。</p><p class="ql-block">3、关键点: 这是九江历史上两个最具文化影响力的名称——“江州” 和 “浔阳” 的定型期。</p><p class="ql-block">4、 江州: 作为州级建制名,存在数百年,白居易名篇《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使其名扬千古。</p><p class="ql-block">5、浔阳: 作为县级建制名,是九江城区的核心古称,浔阳楼即得名于此。</p> <p class="ql-block">四、宋元时期:延续与升级</p> <p class="ql-block">1、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 仍置江州,属江南西路。州治仍为浔阳县。南宋时,因江州是长江防线重镇,地位重要。</p><p class="ql-block">2、元朝(1271年-1368年): 元朝设立行省制。江州先后改为江州路和九江路,属江西行省。“九江”之名再次成为高级行政区划名称。</p><p class="ql-block">3、关键点: 宋代基本延续唐制。元代则从“州”升级为“路”,并稳定了 “九江” 作为高级区划的名称。</p> <p class="ql-block">五、明清时期:“九江府”的稳定时代</p> <p class="ql-block">1、明朝(1368年-1644年): 明太祖改路为府,设立九江府,隶属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府治设在德化县(明代改浔阳县为德化县)。九江府下辖德化、德安、瑞昌、湖口、彭泽五县。此格局稳定了五百余年。</p><p class="ql-block">2、清朝(1644年-1912年): 沿袭明制,仍为九江府,属江西省。府治仍为德化县。1858年,《天津条约》将九江辟为通商口岸,其近代化进程开启。</p><p class="ql-block">3、关键点: “九江府” 是明清两代长达五百多年的稳定建制,奠定了现代九江地区的基本版图。城区名称此时为 “德化县”。</p> <p class="ql-block">六、民国至今:废府存县、设市与当代格局</p> <p class="ql-block">1、民国(1912年-1949年): 1912年废除府制,存德化县。但因与福建德化县重名,1914年改回古称九江县。此后先后属江西省豫章道、直隶于省。1927年,设立九江市,此为九江建市之始。此后市、县建制时分时合。</p> <p class="ql-block">2、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p><p class="ql-block"> (1)1949年解放后,设立九江专区,后改地区,专员公署驻九江市。</p><p class="ql-block"> (2)1980年,九江市升为省辖市。</p><p class="ql-block"> (3)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撤销九江地区,所属各县划归九江市管辖,形成今日的区划格局。</p><p class="ql-block"> (4)目前,九江市下辖浔阳区、濂溪区、柴桑区三个市辖区,这三个区的名称恰好浓缩了九江两千多年的历史:浔阳(唐)、濂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号)、柴桑(汉)。</p> <p class="ql-block">【总结脉络】</p><p class="ql-block">九江城区的沿革主线可以简化为:</p><p class="ql-block">1、柴桑县(秦汉三国) → 江州/浔阳郡(隋唐) → 江州/九江路(宋元) → 九江府/德化县(明清) → 九江市/县(民国) → 九江市(现代)</p><p class="ql-block">2、其名称演变的核心轨迹是:</p><p class="ql-block">县级名:柴桑 → 浔阳 → 德化 → 九江 → (分设为浔阳、濂溪、柴桑三区)</p><p class="ql-block">高层政区名:九江郡/江州 → 九江路 → 九江府 → 九江市</p><p class="ql-block">这一变迁过程,清晰地反映了从军事边镇到州郡治所,再到府城、现代城市的演进,是江西乃至中国历史地理发展的一个典型范例。</p> <p class="ql-block">注:部分文字与图片源于网络公众平台,得到人工智能Al助手的支持与帮助,谨向原创作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