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老两口于2025年8月29日下午自驾来到安阳曹操高陵。阴云低垂,天空仿佛也为这位乱世英雄默哀。入口处那尊“曹操骑马”的雕像昂然矗立,战马扬蹄,长矛指天,威风凛凛。我站在基座前仰头望着,仿佛看见千年前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身影,正策马穿行于烽火连天的中原大地。</p> <p class="ql-block">走进园区,一座黑红相间的中式建筑迎面而来,“曹营幕将”四个大字悬于正中,两侧“娥眉”“虎贲”分列,像是在无声点兵。这名字起得妙——不称“帝王陵寝”,却唤作“幕将”,反倒更贴近曹操一生征战、亲临前线的真实写照。导游说,这里东望邺城,十五里外便是他当年运筹帷幄的权力中心。陵墓坐西朝东,依山而建,形如“甲”字,砖券结构深埋地下,一如他生前深不可测的心机。</p> <p class="ql-block">步入遗址博物馆,脚下是复原的墓道,两侧石墙冷峻,头顶灯光幽幽,像是一步步走入历史的腹地。讲解牌上写着:墓中曾被盗掘多次,矿泉水瓶、烟盒散落其间,令人唏嘘。可即便如此,仍出土了九百多件文物,其中最震撼的,是一块刻着“魏武王常所用”的石牌——短短八字,如一道闪电,劈开了千年的迷雾,让所有质疑戛然而止。</p> <p class="ql-block">正是这些文物,织成了一条完整的证据链。考古队用科学手段层层推演,从墓葬规格到随葬品等级,无一不指向帝王身份。尤其是那“魏武王”的称号,与史书记载完全吻合。更不用说墓室规模远超诸侯,分明是帝王之制。走在这条通往主墓室的通道上,我忽然觉得,曹操虽提倡薄葬,可这地下世界的庄严布局,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声的宣告?</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央,一组阶梯状展台静静陈列着镇馆之宝。那方“慰项石”石枕,底部刻着“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据说是他用来热敷缓解头风病的。我忍不住想象:夜深人静时,这位叱咤风云的枭雄,是否也曾枕着这块石头,在疼痛中辗转反侧?还有那块写着“挌虎大刀”的石牌,光是名字就透出一股豪气,仿佛能听见金戈铁马的嘶鸣。</p> <p class="ql-block">展柜里,一件件文物沉默不语,却诉说着最真实的历史。煤精虎雕憨态中带着威猛,龙首铜带钩精致得让人舍不得移开眼,玛瑙饼温润如玉,金钮扣虽小却熠熠生辉。最打动我的是一枚玉觽,残缺不全,却能看出曾被长期使用。古人用它解结,也寓意排忧解难——或许,连曹操自己,也曾在某个深夜,握着它,试图解开心中的千千结吧。</p> <p class="ql-block">墙上挂着一幅墓室结构示意图,清晰展示着墓道、主室与侧室的布局。我盯着看了许久,忽然明白:这不仅是一座陵墓的设计图,更像是一幅权力地图。前室迎宾,后室安魂,四侧室各司其职,如同他生前的朝廷架构。哪怕死后,也要按秩序安放一切。</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一条幽深通道延伸向黑暗深处。黄色引导线在地面上蜿蜒,像一条通往过去的时光之路。两侧护栏上“小心台阶”的提示提醒着我们身处现实,可脚步却不由自主地放轻了。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脚步回响,看见影影绰绰的仪仗,正护送着那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走入永恒。</p> <p class="ql-block">地下通道的尽头,是一段复原的墓道实景。土黄色的夯土墙层层叠叠,像是岁月堆叠的年轮。灯光打在墙上,光影斑驳,恍若战鼓余音未绝。我扶着栏杆缓步而行,心里竟生出几分敬意——不是因为他曾位极人臣,而是因为他始终清醒地活着:知天命,顺时势,不虚饰,不妄求。</p> <p class="ql-block">一面黑色展板赫然写着“高陵重现”,金色字体在暗色背景中格外醒目。它讲述了这座陵墓如何从荒野土冢,一步步被考古之光照亮的过程。从1998年第一块墓志出土,到2008年正式发掘,再到2009年确认身份,整整十一年,像一场漫长的考古长跑。而我们今天能站在这里,全因那些默默耕耘的学者们,用耐心与智慧,把破碎的历史拼成了完整的真相。</p> <p class="ql-block">另一块红底金文的展板讲述“发掘起源”:1998年村民发现墓志,文物部门迅速介入,征集到“魏武王陵”等关键物证。那一刻起,尘封的谜题便已悄然松动。我不禁感慨:历史从不会真正消失,它只是暂时沉睡,等待一双愿意倾听的眼睛。</p> <p class="ql-block">2008年12月12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开启抢救性发掘。一年多后,墓葬全貌显现,文物陆续出土,曹操的身份终于水落石出。展板上的文字简洁有力,却让我心头一热——这不只是学术胜利,更是对一位复杂历史人物的重新认识。</p> <p class="ql-block">展柜中,一块刻字石牌静静躺着,旁边是一只深褐色的圆形石枕。它们没有金银璀璨,却比任何珍宝都更有分量。因为上面刻着的,是属于曹操的名字与日常。那一刻我忽然觉得,他不再是课本里的符号,而是一个真实活过、痛过、奋斗过的人。</p> <p class="ql-block">《往事越千年》:通过考古发掘成果和文物展示,还原曹操生平事迹,包括政治、军事贡献及文学影响。展出文物包括“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等500余件套文物,涵盖汉魏时期历史背景。 </p><p class="ql-block">多媒体场景:通过沉浸式展示还原官渡之战、邺城营建等历史事件。 可近距离参观墓本体、神道、围壕等遗址,通过栈道近距离观察考古发掘现场。 </p> <p class="ql-block">几件黑陶器静静陈列。镂空花纹精巧细致,展台前的说明牌写着“陶熏炉。”。它们或许曾盛过酒,或许曾用于祭祀,如今虽无言,却依然散发着东汉的气息。我蹲下身细看,仿佛看见工匠在灯下雕刻,也看见宴席上觥筹交错。</p> <p class="ql-block">一排陶俑整齐立于展柜中,有站有跪,衣饰各异,神情生动。他们曾是曹操陵前的仪卫,千年之后,依旧忠诚守候。最动人的是那尊跪坐陶俑,脸上彩绘虽已斑驳,可那份平静却穿越时空,直抵人心。</p> <p class="ql-block">一件陶制多子槅静静陈列,上下分层,格子分明,像是古人生活的缩影。它不华丽,却实用;不出众,却贴心。就像曹操本人,不重虚礼,只求实效。</p> <p class="ql-block">十二个陶碗并列展出,象征“天子礼制”。它们形态各异,却都出自同一片窑火。我数了一遍又一遍,仿佛在数着他一生的功过是非——毁誉参半,却无人能否认其伟大。</p> <p class="ql-block">那枚玉觽就放在红绒布上,淡黄温润,弯曲如月。说明牌写着:东汉,高陵出土。我凝视良久,忽然觉得,这小小玉器,竟像是他一生的隐喻:柔韧而不折,隐忍而有光。</p> <p class="ql-block">墙上文字讲述曹操的军事生涯,从兖州起兵到官渡之战,从赤壁败退到屯田安民。他不是完人,却是那个时代最清醒的人。他知道乱世需要铁腕,也知道民心才是根本。</p> <p class="ql-block">一件宋金元时期的建窑瓷盏静静陈列,黑釉如夜,金斑似星。它并非曹操之物,却是后人祭拜时留下的痕迹。原来,连千年后的人们,也愿以一杯清茶,致敬这位不朽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高陵园虽毁于唐初,但遗址中仍发现大量建筑遗存与生活器具。那些灶址、水井、灰坑,证明这里曾香火不断,记忆从未断绝。原来,真正的陵墓不在地下,而在人心之中。</p> <p class="ql-block">一套古代盔甲与兵器陈列在展厅尽头,红蓝相间,威风凛凛。我站在它面前,仿佛听见战马嘶鸣,看见旌旗猎猎。那个“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终究没有走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