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您若愿意加入《蔡宝瑶格律诗讲课群》学习写诗,请您先加蔡宝瑶的个人微信:15272494694,然后我再来接您进群学习。一个月讲十节课(当前讲课的时间定于晚上七点半钟开始),其它的时间指导大家写诗,并在讲课群里公开点评和修改群员的诗。因我生了大病,需要钱治疗,为了自救,所以带病讲课,收取每个人每月的学习费十元至三十元(根据您的家庭条件随便交费),再无其它的收费。耐心辅导,包教包会。(非诚勿扰)</b></p> <p class="ql-block"> 八病之说,是针对齐粱体的五言诗中要避免的声律缺陷而言的。 </p><p class="ql-block"> 四声八病,是齐粱时期沈约、谢朓等提出的。四声,指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八病,是指诗歌创作中声韵搭配不当带来的八种弊病。</p><p class="ql-block"> 八病之说,本着“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原则,是针对齐粱体的五言诗中要避免的声律缺陷而言的。唐代近体诗是在齐粱体诗歌的基础上产生的,探讨八病与唐代近体诗的关系,对于诗律理论来说,很有必要。特别是在唐代格律诗成熟之后,再看齐粱时代的八病说,对它就会有一个更全面深刻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八病包括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说法。八病之说,始见于唐.李延寿《南史.陆厥传》、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等书。但对八病作具体解说的,还是日本和尚空海的《文镜秘府论》。据此书解释,八病中的前四病涉及四声,后四病与韵母和声母密切相关。下面分别讲解。</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一、平头</b></p><p class="ql-block"><b> 《文境秘府论》说:“平头诗者,五言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b></p><p class="ql-block"> 平头诗句如:“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芳时”与“提壶”相对,同用平声,故为病句。</p><p class="ql-block"> 在近体诗中,若五言诗句一联之内的第二字与第七字同一声调,就违背了平仄对立的原则,同样是诗病。现代人严格按照格式写格律诗,没有违背的例子。现把正格的例句举例如下:1、“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2、“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现代人写五言格律诗不存在一联之内第二字与第七字同一声调的了。</p><p class="ql-block"> 但第一字与第六字都是可平可仄之处,此二字同声,却是律句允许的,不算作诗病。</p><p class="ql-block"> 如:“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这一句可以写成“平平仄仄平,中仄仄平平”。这样第一字与第六字的声调可能一样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二、上尾</b></p><p class="ql-block"><b> 《文境秘府论》说:“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b></p><p class="ql-block"> 上尾诗句如乐府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草”、“柳”都是上声,犯了上尾的毛病。</p><p class="ql-block"> 又如:“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楼”与“齐”相对,同用平声,故为病句。</p><p class="ql-block"> 近体诗中,除首句入韵句式外,其余各联,奇数句的句脚均为仄声,偶句的句脚均为平声,根本没有同声的可能性。但在首句入韵式的首联中,出句必须与对句的尾字同声。这后一种情况《文境秘府论》也不认为是病,所谓“唯连韵者,非病也”。可见,在非押韵的诗句中,近体诗也是讲上尾的。格律诗的一二句举例如下:“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可见,这在格律诗的首句押韵中是允许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三、蜂腰</b></p><p class="ql-block"><b> 《文境秘府论》说:“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b></p><p class="ql-block"> 蜂腰诗句如:“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君”与“甘”同声,“独”与“饰”同声,故为病句。近体诗中,此种诗病,不会出现在五言的「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句式中,却在「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句式中出现,这都是两种常见的平仄句型。可见蜂腰之说,并没有被唐代格律诗所接受。</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一条说法不一,另一种说法比较深奥,摘要如下:“指五言诗一句内第二字与第四字的声调不能相同;或第二字与第五字不能同是浊音声母而第三字是清音声母,不然就犯了蜂腰的毛病。如饮马长城窟:“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从”、“方”都是平声字,“我”、“鲤”又都是浊音字,中间的“双”字则是清音,读起来两头重,中间轻,这就是犯了蜂腰的毛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四、鹤膝</b></p><p class="ql-block"><b> 《文境秘府论》说:“鹤膝诗者,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间粗,似鹤膝也。”</b></p><p class="ql-block"> 鹤膝诗句如:“拨棹金陵渚,遵流背城阙。浪蹙飞船影,山挂垂轮月”。“渚”与“影”同声,故为病句。</p><p class="ql-block"> 近体诗奇句句尾,只要求用仄声字,没有上去入的区分,并不认为鹤膝是一种病。尽管如此,不少诗人还是在每首诗的奇句句尾上采取四声递用,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唐人对齐粱诗律鹤膝病的尊重和沿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五、大韵</b></p><p class="ql-block"><b> 《文境秘府论》说:“大韵诗者,五言诗若以‘新’为韵,上九字中,更不得安‘人’、‘律’、‘邻’、‘身’、‘陈’等字。既同其类,名犯大韵。”“除非故作叠韵,此即不论。”这是说一联十个字中,除了叠韵字外,都不能用与句尾韵字相同韵部的字。</b></p><p class="ql-block"> 大韵诗句如汉乐府:“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lú”。“胡”与“垆”同韵部,则是犯了大韵的毛病。</p><p class="ql-block"> 又如:“紫翮拂花树,黄鹂闲绿枝”。“鹂”与“枝”同为支韵,故犯病。</p><p class="ql-block"> 这条规则的设立,是为了突出句尾韵字的音响效果。从声韵变化的角度上看,用意是好的,但如果每一首诗都要这样做,就未免太束缚思想了,所以不为唐代诗律取用。不过,唐代诗人还是在诗句中尽力避免或少犯大韵病,以求诗句音响的和谐动听。</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六、小韵</b></p><p class="ql-block"><b> 《文境秘府论》说:“小韵诗者,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名为犯小韵病也。”</b></p><p class="ql-block"> 小韵诗句如:“搴qiān帘出户望,霜花朝漾日”“望”与“漾”同为漾韵,故犯小韵病。</p><p class="ql-block"> 又如:“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树”与“露”,“连”与“泉”同韵部,则是犯了小韵的毛病。</p><p class="ql-block"> 这条诗病与大韵近同,不过要求更为严格,要在一联之中做到每个字都不同韵。这对于作诗来说,同样难以做到,因而不为近体诗取用。</p><p class="ql-block"> 很多时候两字不同韵部,只同韵母也拗口。如我写的咏竹诗:“为筇qióng何惧崎岖路,做笠敢当风雨天”。“惧”jù,“岖”qū,两字同韵母造成拗口,修改一下:“为筇不怕崎岖路,做笠敢当风雨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七、旁纽</b></p><p class="ql-block"><b> 《文境秘府论》写作傍纽,说:“傍纽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有‘月’字,更不得安‘鱼’、‘元’、‘阮’‘愿’等字。此即双声,双声即犯傍纽。”</b></p><p class="ql-block"> 病句如:“鱼游见风月,兽走畏伤蹄”。“鱼”与“月”同为双声字,故犯旁纽病。(另外“兽”“走”同韵,犯小韵)。</p><p class="ql-block"> 旁纽病,是在一联或一句之中不得用同韵母字的要求之外,进一步提出的一句之中不能用同声母字的规定。既发音部位相同的声纽,如非、敷、奉等。在诗作实践中,这一条同样也难以做到,故为近体诗律所不取。</p><p class="ql-block"> 我在网上摘来两句网友的七律诗句:“老人精神传千古,追思如潮映银辉”。“映”yìng,“银”yín,两字同声母,有拗口感,此种情况需要修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八、正纽</b></p><p class="ql-block"><b> 《文境秘府论》说:“正纽诗者,五言诗‘壬’、‘衽’、‘任’、‘人’四字为一纽。一句之中,如已有‘壬’字,更不得安‘衽’、‘任’、‘人’等字。如此之类,名为犯正纽之病也。”“除非故作双声,下句复双声对,方得免正纽之病也。”正纽之病,是说一联十字之中,用了声调不同而声母和韵母相同的字。</b></p><p class="ql-block"> 五言诗两句内不能杂用声母、韵母相同的四声各字。如梁简文帝诗:“轻霞落暮锦,流火散秋金”。“锦”jǐn与“金”jīn声母韵母相同,只是声调不同,这就是正纽的毛病。(流与秋小韵)。</p><p class="ql-block"> 再如:“我本汉家子,来嫁单于庭。“家”jiā与“嫁”jià声韵全同,尽管它们有平声与去声的不同,还是犯了正纽病。正纽的规则,可以视作对旁纽的补充,即使两字声调上有差异,也不能弥补它们所犯的双声病。这同样也不近情理,故为近体诗格律所不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小结:</b></p><p class="ql-block"> 1、前面四条指的平仄声调,现代人写格律诗基本上是按照格式写的,所以四声之病无需重视。</p><p class="ql-block"> 2、后面的四条讲的声韵问题,无论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犯了后四条,如果出现拗口或压抑等情况,就要修改,以求诗句的顺畅。如果不出现拗口或压抑等不良现象,可以不修改。</p><p class="ql-block"> 3、“大韵”与我们平时讲的挤韵意思相近。谓诗一联中用了与韵脚同韵的字。如诗句以“声”、“鸣”为韵,上九字便不能用“惊”、“倾”、“平”、“荣”等字,否则就犯了大韵。</p><p class="ql-block"> 4、“小韵”比“大韵”更严格,就是要在一联之中做到每个字都不同韵。如果出现拗口或压抑等情况,就要修改。如果不出现拗口或压抑等不良现象,可以不修改。</p><p class="ql-block"> 5、“旁纽”是指在一联或一句之中不得用同韵母字的要求之外,进一步提出的一句之中不能用同声母字的规定。如果出现拗口或压抑等情况,就要修改。如果不出现拗口或压抑等不良现象,可以不修改。</p><p class="ql-block"> 6、“正纽”是说一联之中,用了声调不同而声母和韵母相同的字。如果出现拗口或压抑等情况,就要修改。如果不出现拗口或压抑等不良现象,可以不修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您若愿意加入《蔡宝瑶格律诗讲课群》学习写诗,请您先加蔡宝瑶的个人微信:15272494694,然后我再来接您进群学习。一个月讲十节课(当前讲课的时间定于晚上七点半钟开始),其它的时间指导大家写诗,并在讲课群里公开点评和修改群员的诗。因我生了大病,需要钱治疗,为了自救,所以带病讲课,收取每个人每月的学习费十元至三十元(根据您的家庭条件随便交费),再无其它的收费。耐心辅导,包教包会。(非诚勿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