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专家江涵之讲座:《大学》的启示,循着千年智慧成为更好自己

江涵之北京工作室.

<p class="ql-block">在信息繁杂、价值多元的当下,人们常困惑于“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两千多年前的《大学》,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开篇,为现代人的修养提升提供了穿越时空的智慧指引。这部儒家经典并非晦涩的古董,而是一套可落地、可践行的修养体系,从路径、格局到心性,为当代人筑牢精神根基。</p><p class="ql-block">《大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为修养提供了“循序渐进的实践路径”,让抽象的“自我提升”变得具体可操作。它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绝非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一套环环相扣的“修养阶梯”。“格物致知”教我们放下主观臆断,从观察事物本质出发积累认知——面对工作中的难题,不急于下结论,而是拆解问题、分析因果;“诚意正心”则要求我们直面内心的“杂质”,摒弃自欺欺人,比如在与人产生矛盾时,先反思自身是否有偏见,在取得成绩时,不被虚荣遮蔽双眼。这套路径让修养脱离“空喊口号”的误区,成为融入日常言行的自觉实践。</p><p class="ql-block">更重要的是,《大学》重塑了修养的“价值格局”,让个人提升跳出“精致利己”的局限。它明确将“修身”作为连接“个人”与“世界”的桥梁,强调“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种视野让修养有了更宏大的底色:一个人克制脾气,不仅是为了避免家庭争吵,更是为了培养包容他人的胸怀;一个人坚守诚信,不仅是为了赢得他人信任,更是为了守护社会的道德底线;一个人保持谦逊,不仅是为了彰显个人风度,更是为了以平和心态融入集体。当修养的目标从“独善其身”转向“兼济天下”,我们便不会在功利化的浪潮中迷失,反而能在为他人、为社会付出的过程中,找到更持久的精神满足。</p><p class="ql-block">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大学》还为修养提供了“对抗浮躁的心性良方”。它强调“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精准击中了现代人“心浮气躁”的痛点。当我们被工作任务压得喘不过气,被社交软件的信息洪流裹挟时,“正心”的智慧能帮我们守住内心的秩序——睡前花十分钟复盘当日言行,反思是否因冲动说错话、是否因敷衍对待了重要的人;“止于至善”的追求,则让我们在追名逐利时保持清醒,明白“什么该争,什么该让”。这种向内的校准,让修养成为一种“心灵定力”,即便身处喧嚣,也能拥有一份“不乱于心,不困于情”的从容。</p><p class="ql-block">《大学》的智慧,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浸润在生活细节里的修养指南。它教会我们,修养不是刻意的“装腔作势”,而是在格物中学会理性,在诚意中坚守本心,在修身中拓展格局。当我们循着《大学》的指引,一步一个脚印地打磨自己,不仅能成为更值得信赖的人,更能在个人与世界的互动中,活出更有价值、更有温度的人生。这份跨越千年的智慧,至今仍在为我们的精神成长注入力量,指引我们在修养之路上行稳致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