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潮州的土地上,卧石是一座镌刻着红色记忆的村落。这片看似平凡的乡土,因一段段热血沸腾的往事而熠熠生辉。1993年,该村被潮州市政府评为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1994年,又被评为革命老区。从抗战时期点燃的革命火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地下武装斗争;从抗美援朝的保家卫国,到和平年代的自力更生,卧石村的山水草木,都诉说着红色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义乐轩里的革命火种</b></p><p class="ql-block">中国抗日战争正处在最艰苦的相持阶段的1943年,邱河玉受党派遣,化名“阿客”,以挑盐工身份为掩护,悄然来到卧石开展地下工作。</p><p class="ql-block">“阿客”衣着朴素,言语温和,走巷串门,与村民拉家常、话农桑,起初并未引起过多的注意。但不久,村民们发现这位“阿客”总爱到村里一座普通小屋,那是平时村民们闲坐聊天、议事聚会的地方。而这里,便是卧石村的革命摇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受党派遣,邱河玉化名“阿客”到卧石村开展地下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在义乐轩里,邱河玉不只是拉家常,他用通俗的语言向进步村民讲述国家危亡、百姓苦难和抗日救亡道理;他带来书籍和传单,在昏暗的油灯下,一字一句念给大家听;组织村民讨论时局,宣传团结起来赶走侵略者,过上好日子的信念。</p><p class="ql-block">村民们对这些新鲜事既好奇又谨慎,邱河玉的真诚与坚定,逐渐打消大家的顾虑。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村民觉醒了,义乐轩也成了秘密传播革命思想、凝聚进步力量的地下据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邱河玉向卧石进步青年讲抗日救亡道理)</span></p> <p class="ql-block">卧石村地理位置特殊,是凤凰山根据地连接平原的跳板。山区的同志下平原、平原游击队上根据地,常常要渡过韩江,经过卧石。邱河玉在这里先后设立了义乐轩、象鼻、小阳楼三处联络点。接待来往同志,开展地下斗争和通讯联络工作。邱河玉的到来,在这块土地上点燃了革命火苗,让古老的乡村第一次与“革命”二字紧密相连,为后来卧石村成为游击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他在村里停留的时间不很长,但“阿客”的身影和信念,却永远留在卧石村人的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热血儿女的武装斗争</b></p><p class="ql-block">时间来到1948年冬,解放潮汕的号角即将吹响,党决定成立武工队和地下民兵武装,建立革命据点。卧石村群众基础深厚,是武工队重点发展的区域。秋东武工队派出陈枚(田心村人)和丁岗(卧石村人)来卧石、田心一带开展工作。他们沿着邱河玉当年的足迹,深入乡间地头,晚上聚集到义乐轩或村民家中,开展政治宣传,动员青壮年加入革命队伍。 早已被革命思想唤醒的卧石村民纷纷响应,丁耀、丁木钦、丁身庄、丁永来、丁汉平、丁岳钦、丁淡宜、陈碧辉、丁阿厚等人成为地下基干民兵队第一批成员,队长为丁耀。他们用锄头、扁担作“武器”;夜晚在村后山林里练习队列、模拟作战。民兵队成为武工队的基本力量,参加支援前方,杀敌助奸斗争,并先后输送一批青年上凤凰山加入闽粤赣边纵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9年卧石村民兵队员在训练中)</span></p> <p class="ql-block">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了配合凤凰山根据地的斗争,村里的许多民兵主动报名参军。丁有钦、丁度长、丁钦河、丁錦坤、丁成标、丁河贞、丁木治、丁永顺、丁有松、陈潮河、丁振春、丁振利等,告别家乡亲人,奔赴凤凰山,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村民丁有钦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担任了四支警卫连副连长。</p><p class="ql-block">1949年,陈枚、丁岗再次进驻卧石,与丁耀等民兵队员再次聚集义乐轩商议扩建工作,吸收了丁芝清、丁身明、丁瑞深、丁永煌、丁进才等新成员。队伍发展到四十多人,成为了秋东地区重要的地下武装力量,为配合主力部队解放潮安县城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卧石妇女也不甘落后,用自己的方式参加革命,许若珍便是其中的代表。1939年许若珍在家乡意溪橡埔村加入地下党,并担任小组长。出嫁到卧石村后,一度与组织失去联系。1949年,许若珍重新受党组织委派,走家串户,向村里的妇女们宣传革命道理,组织大家为武工队和民兵队缝补衣物、传递情报、照顾伤员,成为了革命队伍背后的“巾帼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保家卫国的英雄赞歌</b></p><p class="ql-block">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卧石村青年挺身而出,用生命和热血书写着对祖国的忠诚,纷纷报名参军,请缨赴朝作战。丁锦坤、丁加顺、丁振林三位村民,便是其中的代表。</p><p class="ql-block">他们跨过鸭绿江,与战友们并肩作战,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毫不畏惧,英勇顽强。战斗中,丁振林冲锋在前,壮烈牺牲,年轻的生命定格在异国他乡;丁锦坤在激战斗中身负重伤,荣残回国;丁加顺则坚守到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光荣返乡。三位英雄用鲜血和生命,为保家卫国的誓言写下了最郑重的注脚,也为卧石村的红色历史增添了悲壮而光荣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志愿军赴朝作战)</span></p> <p class="ql-block">村民丁锡铨1968年参军入伍,入党提干。1979年,丁锡栓主动请战,带领机枪排奔赴对越自卫还击战前线。他身先士卒,英勇作战。在激战中壮烈牺牲。被追记二等功,所在的连队也荣获“英雄连”称号。丁锡栓的英名镌刻在潮州市西湖公园的烈士纪念碑上,供后人瞻仰缅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战场上的丁锡铨)</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当代愚公的奋斗诗篇</b></p><p class="ql-block">卧石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连绵的笔架山如一道天然屏障,阻断了它与潮州城的联系。村里每年上缴三十多万斤农产品,全靠青壮年用肩膀挑着翻山越岭运送进城,村民出行、孩子求学也困难重重,笔架山路成了村发展的拦路虎。</p><p class="ql-block">为了改变这一困境,1967年,村党支部做出了极具魄力的决定:开挖笔架山隧道。当时卧石村经济极为落后,一切都靠人力和原始工具,外界都认为卧石人异想天开。而村党支部承载着全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团结一心开启艰苦卓绝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卧石洞东面洞口外貌)</span></p> <p class="ql-block">党员一马当先,全村青壮年湧跃报名,从中挑选出18名壮汉组成“打岭队”。1967年2月战斗打响,一年多的艰苦努力,隧道终于凿通。然而,由于笔架山土质疏松,凿通后空气对流造成土石剥离,出现多次塌方。村毅然决定完善隧道工程,扩大隧道口,改木材支撑结构为石拱结构。村里自筹资金购买水泥,又争取上级批准,到距离七里外的西湖山采运石料。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肩头挑、独轮车推,将海量石料从西湖山搬运到笔架岭下。以不屈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历经三年九个月,投入4万多元和48000多个劳动日,1970年国庆节,长173米、宽3米、全用花岗岩拱砌的隧道全面竣工通车,命名“卧石洞”。这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农产品运输和村民出行,更为卧石村的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打开了大门,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卧石人成了远近闻名的“当代愚公”,卧石洞也成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不朽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卧石村人勇往直前,创造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几十年来,村党组织多次被评为各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卧石村多次被授予各级文明乡村称号,拥有广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高标准文明村、民主法治村、乡村治理示范村,潮州市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等荣誉名片。卧石村的红颜色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发鲜艳亮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篇图片均为多次修改而成的AI素描画)</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