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钟鼓楼(二)钟停余韵换新声

小城之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鼓楼和钟楼之间有一个文化广场,这里是周边老年人的娱乐活动场所,不少老大妈们聚集在此耍龙绸舞,彩色绸缎在老大妈们手中上下起舞,灵动翻飞,场面热闹好看,还有一些中年人在这里围圈踢毽子,各色毽子在人群中飞跃传递,尽显休闲自在。有的老人携着小马扎静静地坐在树荫下,眼神凝望着钟楼和鼓楼,似乎在追忆旧时里的街巷往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钟楼坐北朝南,全部建筑为砖石结构。钟楼以前和鼓楼一样也是木质结构,由于经常发生火灾,到了乾隆年间才改成砖石结构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老而庄严的钟楼,青砖黛瓦之间浸着数百年的风雨,而那厚重的墙体不仅承载着北京的历史文化记忆,也成为了人们心中那份对时间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登钟楼的楼梯和鼓楼一样非常的艰难,很难想象当年的工匠们是怎么把那座大钟搬运上去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钟楼二楼悬挂的铜钟,是我国现存最重的古钟,铸造于明永乐年间。钟声通过建筑结构产生的共鸣,浑厚绵长,能传至京城内外十余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说这口大钟是一个有灵魂的钟,而且还是一个女子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传天子命工匠铸钟,屡铸不成,逾期当斩。领头匠人之女,见父焦思如焚,于最后一次熔铜时,纵身跃入烈焰熔炉。其父急追,唯攥得女儿一只绣花鞋,炉中铜水旋即沸腾凝结,一口洪钟终得铸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此后百年,钟楼钟声清越,尾音总带一丝绵长呜咽,宛若少女寻鞋轻唤。世人感念其烈,尊为“铸钟娘娘”,那缕藏于钟鼎的魂魄,便随晨钟暮鼓,在京城的烟火气里代代流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这曾为“时光坐标”的钟楼上,忽然懂了什么是“一眼千年”。过去它是报时的信标,用钟声丈量日夜流转;如今它是时光的看台,让每个登楼人得以回望千年。景山依旧,胡同未改,只是当年听钟报时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这钟楼静静矗立,把“晨钟暮鼓”的旧时光,与“烟火人间”的新日子,轻轻揉在了一起。风又起,仿佛听见遥远的钟声在耳畔回响,那不是穿越千年的余音,而是时光流转里,老北京从未变过的生活节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钟楼和鼓楼从来都不是冰冷的古迹,它们曾是京城的“计时器”,看惯了明清的车马粼粼,听遍了民国的市井吆喝;如今成了时光的“容器”,装着老北京的胡同记忆,也盛着新世代的烟火气。赵雷的歌声里,鼓楼是年轻人的精神坐标;刘心武的小说里,钟鼓楼是百姓生活的底色;而在我的眼里,它是跨越半生的顿悟——年轻时读不懂的书名,终于在踏上这片土地时,被风里的槐花香、耳边的笑语声,悄悄解开了谜底。原来所有关于时光的故事,都藏在这钟鼓未绝的回响里,等着每个路过的人,去读懂属于自己的那一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