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南山有枸 拐枣飘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文/杨孝琴</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拐枣,从《诗经》里走来,其身影早已摇曳于华夏文明的晨曦之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吉祥之树</b></p><p class="ql-block"> 朗朗上口的“南山有枸,北山有楰。乐只君子,遐不黄耇。乐只君子,保艾尔后。”就出自《诗经·小雅·南山有台》,这其中的枸就是拐枣的俗称,而拐枣的学名却叫枳椇、枳棋。</p><p class="ql-block"> 这首古诗的含义:“南山生长着拐枣,北山长满了鼠李。君子很快乐,那能不长寿。君子真快乐,子孙天保佑。”全诗由拐枣和鼠李起兴,意境辽阔,韵律和谐自然,充满欢愉,为周代贵族宴飨宾客,或聚会时颂德祝寿的通用乐歌。</p><p class="ql-block"> 那么,拐枣为何进入周代贵族宴饮的乐歌呢?一是拐枣甘甜如蜜,树形高大繁茂,象征吉祥,寓意长寿、健康和幸福。二是文王勤政爱民、重视农业,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国力强盛、诸侯归附,开疆拓土、迁都丰京,其仁政德治、丰功伟绩深得人心,宴饮时自然要唱拐枣来娱乐、祝愿、歌颂、庆贺。三是《辞源》有解释:“ 枸即枳椇,南山谓之秦岭。”证明拐枣最早生长在秦岭一带。秦岭位于西周发源地岐山县东南、西周都城之南,雄踞陕西南部,为关中大地的巍巍屏障,给予西周王朝君臣和黎民百姓以安稳踏实。因此,王公贵族引以为傲,一边宴享,一边咏唱“南山有枸......”歌颂文王为国立根基,祝愿宾客万寿无疆,子孙福泽延绵,其心欢喜,其情豪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历史悠久</b></p><p class="ql-block"> 从《诗经》中不难看出,拐枣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前苏联一位学者认为,拐枣在地球上已有500~1000万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拐枣,也是中国最古老而奇特的果树,在国内栽植利用历史久远,堪称果树中的“活化石”。三国《陆疏》中记载:“ 枸树山木,其状如栌,高大如白杨,枝柯不直,子着枝端,大如指,长数寸,啖之甘美如饴,八九月熟。今官园种之,谓之木蜜”。实证拐枣在三国时期已成为皇家果园种植的水果。</p><p class="ql-block"> 拐枣的名字形象贴切,果型曲曲弯弯,拐来拐去,熟透后又甜又脆,极像红枣。</p><p class="ql-block"> 又因其果柄弯曲的外形如“卍”,很像万字符,代表汉字的万字;加之经过寒霜后味甜,可生食,营养价值很高,内含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富含硒、铁、磷、钙、铜等微量元素和一些生物碱,有较好的食疗效果,长期食用可延年益寿,故而古人美其名曰万寿果。明代《陕西通志》记述:“ 华州(华县)有万寿果,叶如楸,实稍细于箸头,两头横拐,一名拐枣,紫红色,九月成熟,盖枳棋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用途探源</b></p><p class="ql-block"> 拐枣,也可酿酒。其酒极具药用价值,能够活血化瘀、驱寒除湿,关节疼痛、畏寒怕冷的患者饮用之后,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p><p class="ql-block"> “尤物移入付酒杯,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习部来。”据《史记》记载,公元前135年即西汉建元六年,汉朝使臣唐蒙出使南越(广州),在南越王的宴席上被一种来自“鳛”地(贵州仁怀古属鳛国)产的枸酱(又作蒟酱)制作的酒惊艳了味蕾。作为一名使臣,不仅自己喝得高兴,立即想到为吾皇也带一些回去。当他完成使命,返回京都长安时,特意绕道经过鳛地,购买了一批枸酱酒,千里迢迢献给汉武帝。汉武帝一喝,嘿,这味道真对口,于是大赞“甘美之”。</p><p class="ql-block"> 除了汉武帝的盛赞,先民土法酿制的拐枣酒最为醇厚绵香,贯串了人类每一个隆重的仪式、频繁的社交和冗长的日常。</p><p class="ql-block"> ——当拐枣酒注满那祭祀的器具,隆重、恭敬与虔诚不言而喻;当拐枣酒注满那一个个交错的斛筹,瞬间推高了欢乐喜庆的气氛;当拐枣酒注满那流转的罍觞,悉数成全了文人墨客诗酒唱酬之雅事;当拐枣酒注满那祭奠的杯盏,渲染烘托了悲伤与不舍;当拐枣酒斟满那异性兄弟结拜的大碗,义结金兰的誓词诠释着患难与共、相互扶持、永不放弃......拐枣酒调节了各种场合的氛围,记录了三千多年前先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传递了先民们乐悲嗔苦喜的感情世界,也圆满了历代君主祭天告地,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社稷永固的诉求和愿景。</p><p class="ql-block"> 我家老房后面曾生长几株大拐枣树,初夏花开满树,白而带绿,蜜蜂穿梭期间,热闹非凡。到了秋冬季,果实成熟,拿竹竿打下来,石碾碾碎,装进木筲,放入自制的土麯,再烧几大锅酒角子,倒入搅匀,让其自然发酵。等到酒味浓烈时,拌上小麦糠壳,上酒甑,柴火蒸馏出酒。烧酒的时间大致在冬月或腊月,蒸锅的白烟袅袅,流出的拐枣酒香气四溢,从我家院坝边路过的行人,都会来品砸一杯热腾腾的拐枣酒,谝谝村里各家各户拐枣酒的味道。逢年过节,平常家里来客,都少不了一顿土菜配搭拐枣酒的宴席。有多少陌生人因互敬拐枣酒变成朋友,有多少亲戚因了这拐枣酒亲情愈加热络,有多少邻里矛盾因了这拐枣酒尽释前嫌、握手言欢,还有多少工作因了这拐枣酒达成共识、齐心协力、成果丰硕......拐枣酒成了人际关系的润滑剂,亲情、友情的催化剂,工作落实的大引擎,为平凡的日子撒下了一把把幸福的调料,一年365天便可咂摸出好滋味、好兴致、好气象。</p><p class="ql-block"> 拐枣的解酒也有渊源。唐代《食疗本草》中记载:有一个人用拐枣的木头修屋子,一个木块掉进酒坛子里,顿时里面的酒就没有了酒味,喝起来像水一样。“拐枣能解酒”,他恍然大悟。传统中药里的枳椇子(拐枣)就有解酒毒、清胸膈之热而止渴除烦的作用。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详述其“止渴除烦,去膈上热,润五脏,利大小便”之功,并特别记载其解酒毒之奇效,云“其枝、叶入酒,酒化为水”,堪称古代天然的“解酒灵丹”。</p><p class="ql-block"> 古人所识拐枣功效,历经千年实践检验,与现代科学解析不谋而合,熠熠生辉。其“解酒护肝”功能,源于其富含的葡萄糖、有机酸及二氢杨梅素等活性物质,能加速酒精分解代谢,缓解头痛、恶心等症状,有效减轻肝脏负担。其“清热除烦、润燥止渴”之性,在于其丰富的果糖、维生素与微量元素,能迅速补充体能、生津润肺,尤适于燥热时节或体虚烦渴者。其所载“利大小便”之功,亦得益于其高纤维与特定有机物,能促进肠道蠕动。现代研究还发现其抗氧化、增强免疫等潜能。</p><p class="ql-block"> 此外,拐枣树势优美,枝繁叶茂,果梗虬曲,状甚奇特,可用作园林树种。也是很好的用材木,材质硬度适中,纹理美观易加工,刨面光滑,油漆性能佳,可做乐器、精致的工艺品、家具及建筑装饰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做强产业</b></p><p class="ql-block"> 许是王室贵族乐歌的影响,许是朝廷的推广,许是拐枣自身的多用价值受青睐,它逐渐扩种到陕西的周边,在甘肃、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都能找到它的踪迹。甚至传播到国外,像印度、尼泊尔、不丹和缅甸北部也有。</p><p class="ql-block"> 但是,无论它走多远,特别重视,并作为新型农业主导产业精心培育的首推旬阳,全市现有拐枣面积40万亩,年产鲜果超12万吨,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综合产值达3.5亿元,带动8.5万户农户端稳“生态饭碗”,获得“中国拐枣之乡”及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未来冲刺百亿集群。</p><p class="ql-block"> 紧盯拐枣树皮、种子、果实可入药,肉质果梗因富含保肝护肝等功能的黄酮、生物酶、多糖等,是生产拐枣酒、醋、饮料等功能食品、饮品、药品、化妆品的优质原料特性,注册成立10余家拐枣产品深加工企业,综合利用,开发出拐枣果汁、果酒、白酒、醋、富硒枳椇子代用茶、护肝胶囊等20余种产品,销往海内外的仍是旬阳。特别是天正酿造有限公司的拐枣醋远销韩国,年产值破亿;旬阳市金茂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拐枣王”原浆酒土法酿酒工艺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一份由时光淬炼、古今印证的功效谱系,赋予旬阳拐枣产业区别于普通水果、立足大健康赛道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开发的科学依据与品牌叙事的独特源泉,旬阳拐枣正从山野珍果蜕变为全球健康品牌。</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旬阳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大智慧大眼光!——挖掘拐枣于中华文明长河中的独特印记,政策引领,创新驱动,让旬阳拐枣闪耀世界舞台!</p> <p class="ql-block"> 杨孝琴,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旬阳市第一届政协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员。编纂、出版《旬阳人物(传)》1—7卷,散文集2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大荔小民文化工作室”出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