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六秩忆:半生奋斗为家计,温厚真心暖亲人

木子

<p class="ql-block">“少辞楚地赴湖湘,半世躬耕为家忙,巧手能干千般业,温怀更暖满庭芳。”赠卫兵</p><p class="ql-block"> 秋风送上爽,丹桂飘香,今年的八月迎来了我大妹夫_卫兵的60大寿,这是人生中格外珍贵的里程碑时刻。六十岁如深秋画卷,满载着岁月的沉淀和智慧,每一道皱纹都是时光的题跋。这些年,我看着他为家庭的付出,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打心底里为他高兴。在此,衷心祝他“生日快乐,福寿绵长!”</p> <p class="ql-block">在时间的长河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行者,承载着各自的故事与记忆,尽管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充满了生活的挣扎,坚守和责任担当,都值得被记录。我就用文字把卫兵的人生故事记录下来,既是对他的生命旅程一次温柔的回顾,也是传承给后代的一个精神“基因”,成为连接家族记忆的重要纽带。 根据下面他本人对前半生的回顾,分明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挣扎”和“奋进”谱写的生活答卷。</p> <p class="ql-block">“ 记忆里,小时候,我家里也种过水稻,那会儿还是集体生产的年代,工分折算下来,一天工资也就一角来钱。父亲没种多久田,便接了队里的活,负责照看几百只鸭子,每天赶着鸭群四处觅食。后来,因为队里的包产款没能交清,1976年,我刚满十岁,全家搬到了公社开办的渔场。渔场旁既有长江,也有支流,我们一家人就住在支流上的木船里,靠一张渔网捕鱼为生。1982年,我们又去山区承包了水库养鱼,可忙活了两年,不仅没赚到钱,最后还以失败收场。”</p> <p class="ql-block">“日子总得往前过。1984年,远在湖南益阳茂林的表叔来湖北喝喜酒,席间总说湖南的光景比湖北好。酒席散后,我没多带东西,就揣着几件换洗衣物,跟着表叔坐客车到了益阳,投奔我的哆妈。从那天起,我离开了家乡,在陌生的土地上,开始了全新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我来到益阳,起初借住在七里桥的老表家,也正是在这里,我跟着老表学起了泥工,算是正式踏入了这一行。最早的工地在板鸭厂,那时候我刚学艺,每天工资只有1.5元,即便是技术成熟的大工,日薪也才3.6元,日子虽清苦,却也让我扎扎实实练出了基本功。到了1986年,我辗转到了民政局的工地,除了继续做泥工砌墙外,也开始接触并主攻钢筋绑扎,手艺慢慢多了一项傍身。之后,我又去了缝纫机厂,参与家属楼的建设。</p> <p class="ql-block">“ 在缝纫机厂干活的这一年,缘分悄然降临。岳母娘有个同学住在毛家塘,恰巧就挨着我哆妈家屋后,经由这位长辈牵线介绍,我认识了李立辉,人生也从此多了份重要的牵挂。”</p> <p class="ql-block">“后来的几年里,我一直跟着表哥在工地上干活,日子过得踏实而有规律。1989年,我和立辉成了家,1991年,一对双胞胎儿女降临,给全家添了不少的热闹和喜悦,更觉得生活有了奔头。”</p> <p class="ql-block">1991年下半年又出现了一个转折点,那年,湖北老家老表的儿子来益阳我家做客,他家本是做豆腐的营生,见我们离三里桥不远,便提议:“我教你做豆腐卖,总比在工地上风吹日晒强。”听了这话,我动了心,便跟着学起了做豆腐。 之后的三年,我一头扎进了豆腐生意里。平时主要靠爰军在三里桥帮忙售卖,我也会抽空去乡下跑一跑,多销一些。那会儿,岳老子在益华公司上班,立辉在农机研究所工作,岳母则帮着家里带孩子,一家人齐心协力帮我撑着这份营生。只是做豆腐实在辛苦,起早贪黑不说,收入也只是刚好够维持家用,没什么结余。三年后,我便停下了这门生意,重新盘算往后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于是,我还是回到了建筑行业,干起了老本行。凭着在工地上实打实的辛苦,到1996年时总算攒下了一点积蓄。 这时岳母提议,不如把家里的老房子拆了重建,让日子过得更敞亮些。可真要动工才发现,手里的钱还是不够。记得当时多亏了岳母开口向大姐求助,想着能借点钱周转。那时候姐的工资也不高,却还是格外尽心,每次发了工资就尽量挤出一些帮我们。 就这样,靠着一家人的凑劲和帮衬,房子的事慢慢推进。到了1996年下半年,新屋顺利建成,让全家人欢喜不已。”</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不再只做技术工,开始试着当小包工头,专门承包工地上的钢筋活。一开始还算顺利,手里慢慢有了些余钱。2007年,老表搞开发,我和棉表哥一起,以包工包料的方式承包了皮蛋厂的一栋楼。工程顺利完工后,我们每人分了十几万,这在当时算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可没想到,第二年去株洲铁路医院接的活,却没那么如意——那次是承包手术室的加层项目,不仅工期赶得紧,我们对当地的材料价格、人工行情也不熟悉,材料贵、工资高,忙活了一整年,最后基本没赚到钱,只好撤了回来。”</p> <p class="ql-block">2012年,卫兵去长沙做施工,一干就是3年;2015年他回益阳把房子翻新了,之后转做监理,在长沙和益阳干了7年;2022年起,就在家附近的门窗厂找了份活,安稳干到现在。这一路职业上的调整,说到底都是想着让家里日子更稳当,能多担点责任,虽说在不同行当里转,但心里揣着的‘把生活过扎实’的念头从没变过。</p> <p class="ql-block">纵观卫兵的人生路线图 ,从湖北石首的渔船上,到益阳如今的家,从18岁跟着亲人来闯荡,到如今两鬓染了霜,已走过半生。到了花甲之年,他不免回首往事,那些吃过的苦,暖过的人,撑起的家,都成了温馨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从卫兵来到益阳,来到我们家,他为了生活,不断转场,跨越了不同的行当,凭着“不捉条鱼就要去抓只虾”的韧劲,不断地寻找活路子,但他一直能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学一行,做好一行”的踏实让他赢得了众人良好的口碑,并活成了家人眼中可靠的支柱,温暖的依靠。</p> <p class="ql-block">更难得的是他把“情”字放在心上,对岳父母孝敬贴心,说话透着和气,处事通情达理,深得我父母的喜爱,妈妈在世时,逢人便夸卫兵好。” 卫兵对姐妹们照顾有加,我先生在部队时,我有困难,他总是有求必应,我在15中,13中的新房装修都是由他负责完成的。妹妹们有什么需要,他总是伸出援助之手。我们整个大家庭逢年过节一起其乐融融,尽管妈妈过世得早,我们回娘家还能感受到极大的温暖,这与卫兵两口子的热情好客分不开的。</p> <p class="ql-block">回望他的大半辈子,我送他八个字,他是“为家奋斗”,“待人真诚",凭这两点,他赢得了亲人朋友,邻里乡亲的尊重和信任。现在,卫兵的家庭伟业已完成:龙和凤已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家庭美满,是该享享清福的时候了。六十花甲,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愿卫兵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仍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放慢脚步,用一颗淡然的心,拥抱每一个当下的温暖,让生命的余晖依旧灿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