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传统太极拳一一《沁 園 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太极拳好,武术明珠,中华瑰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道合天人地,开合虚实,輕靈松柔,坤陰乾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气斂神聚,处事中庸, 拳势无断似水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太极人,须循规蹈矩,拳理遨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岐黄之术万种,难消除痼疾病魔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与太极相恋,傾心追求;矢志不渝,更上一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補腦還精,斡旋天藏,戯看人间万户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笑开颜,喜江山多嬌,兒女風流。</span></p> 基地名牌 <p class="ql-block">姓名:易淑琼</p><p class="ql-block">性别:女</p><p class="ql-block">籍贯:四川郫都区。</p><p class="ql-block">师承:崔仲三。</p><p class="ql-block">传承:扬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p><p class="ql-block">传人:约0位直系传人。</p><p class="ql-block">简介:易淑琼女士,郫都区人。</p><p class="ql-block">祖籍:四川温江区。{1962生}。</p><p class="ql-block">大学学历(邛师师范大学体育系)。</p><p class="ql-block">中国武术六段,</p><p class="ql-block">国家级武术裁判员|</p><p class="ql-block">国家级段位评审员。</p><p class="ql-block">中华武术大讲堂,中华武术杂志社特聘助理讲师。</p><p class="ql-block">四川武术协会优秀教练员。</p><p class="ql-block">四川巴蜀国际武道联盟副秘书长。</p><p class="ql-block">杨式太极拳第六代正宗传人,</p><p class="ql-block">四川省武术协会内家拳联合会郫都区教学基地总教练。</p> <p class="ql-block"> 易淑琼女士数年来为传播推广太极拳辛勤耕耘并取得喜人成绩!,</p><p class="ql-block"> 学员们多次荣获省级集体太极拳大赛第一名大奖。获奖杯六座。学员荣获四川武术名人及武术推广奖称号。荣获世界级,国家级,省级武术比赛金牌,银牌、钢牌共80余枚的优异成绩。</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团队的胜利,是每一位参赛队员的荣耀</span></p> 成果 收获 丰收 辛勤地耕耘、汗水的结晶。 荣光 传承太极,超越自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学习传统太拳术的路上争做名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比翼双飞青云上,连理交枝碧落中]</span></p> 过往…… 率队参赛 裁判队伍 .参赛队员留念 过往…… 往昔…… 来自学员的鲜花 国队活动 团队活动 团队活动 习练基本功 <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p><p class="ql-block">习练武术不仅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心灵的修炼。</p><p class="ql-block">[不经一翻寒初骨,那得梅花扑鼻香][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易淑琼 笔</span></p> <p class="ql-block">《传统杨式太极拳习拳架者必读》</p><p class="ql-block"> (一) 恰到好處</p><p class="ql-block">傳統楊氏太极拳對于動作的規范要求是相當嚴格,不可有半點馬虎之意。每个動作是否到位,直接関系到整套傳統楊氏太极拳拳朮的質量。如果説“恰到”,是指動作外型而言的話,也就是每个動作要到位。動作位置的高低、上下、左右動作的對稱,身体重心平衡的掌握,肩肘的松沉,步幅的寬窄等等,這些可以直觀的動作外型,處處都体现出動作的尺度、分寸的合理体现和把握。而“好處”就是正确的動作外型,所帶來的身体內在的感觉,气血的通暢,腰髋的松沉。動作力度的把控,這就是傳統楊氏太极拳的動作規范和科学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留有余地》</p><p class="ql-block"> 許多人誤解為軟軟綿綿的動作外形,慢悠悠的速度就是太极拳。習練傳統楊氏太极拳的動作用力嗎?傳統楊氏太极拳能做到“恰到好處”的動作到位,“勁力”的表現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課題。的确,傳統楊氏太极拳的動作要求緩慢、圓活、連貫、柔中寓剛。動作外形的規範就已经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础。緩慢不是停頓,圓活就是沒有棱角,連貫就是動作之間的銜接,柔中寓剛就是力量的運用。“留有余地”就是在動作過程中內在力量体现分寸的把握。就是自控能力的提高。動作到位,內在力量的支撐也要審勢适度,力量太過,則顯得動作僵硬、笨拙。力量更不可不及,動作就顯得軟塌无力,沒有生气。所以力量不是完全的釋放,更不可無謂的收斂,”要留有余地,這就是度的掌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隨屈就伸》</p><p class="ql-block"> 隨屈就伸,是傳統楊氏太极拳理論中的一个經典。通俗地講,就是在能夠理解和做到自然放松的基础上,具有“恰到好處”的動作外形,“留有余地”的勁力把握,才能逐漸體會“隨屈就伸”的境界。屈、伸是傳統楊氏太极拳動作套路中的肢体變化,但是要做利”屈中有伸,伸中含屈”,并非一日之功。首先要解决松的問題。松不等于懈,不是軟塌無力,松是在自然挺拔的狀態下,使得肢体関節的和順,有自然支撐的体會和感觉。所以傳統楊氏太极拳的動作緩慢、圓活、連貫、是在感觉中去體會,去品味每一个動作的含義,體會每一个細節的變化。只有在這种狀態下才可以體會到舒展之中孕育緊湊,緊湊之中蘊含舒展,屈伸自如,達到“隨曲就仲”的境界。</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富有彈性》</p><p class="ql-block"> 傳統楊氏太极拳的習練不僅僅要做到肢体動作的協調,動作的屈伸轉換,更要注重于動作勁力的變化。練習傳統楊氏太极拳必须經過長時間熟練套路、品味動作,力求正确的表现動作,這實際上就是去僵求柔的過程。只有在這个階段才能体會到“彈性”的出現。四肢和軀干之間存在一种自然的、協調的屈伸。隨著動作的變化,在不經意當中,上肢在不斷地進行著屈伸調整,由于動作勁力的變化,掌指也在微微的進行屈張。隨著腿部力量的增強,雙腿的膝関節都保持在合理的、自然的彎曲狀態,踝關節的放松,髖關節的松沉,四肢与軀体之間不是僵硬的、呆板的,互不相容的,而是周身相隨,內外相合,四肢与軀体之間的屈伸,軀体与地面之間都是富有彈性,是一种彈簧伸縮之間的感觉,傳統楊氏太极拳的練習主要是培养自身整体性和內在感觉。</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三圆一正》</p><p class="ql-block"> 傳統楊氏太极拳的動作要体现虎口圓、掌心圓、襠圓的三圓動作特點。傳統楊氏太极拳對其掌型的要求是极其嚴格的,掌型的要求是:五指自然分開,掌指的第一指関節在同一平面,掌心內含,虎口自然撐圓,是傳統楊氏太极拳最大特點。也就是講,虎口的圓形,有利于內在勁力”的体現和運用,有利于勁力的蓄和發,更有利于實際的運用。掌心圓,更能体現出傳統楊氏太极拳的虛實變化。掌指的屈伸,孕育著勁力的變化,也是內力的体现。襠圓,更是傳統楊氏太极拳腰髖松沉的体现。松腰髖,才能達到襠圓的動作要領,身體的重心才能沉穩。一正,也就是立身中正。身法中正,是傳統楊氏太极拳的根本。只有中正的身形,才能体现出以腰為主宰的理。</p>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曲綫与圓》</p><p class="ql-block"> 傳統楊氏太极拳的套路結构是以圓和曲綫的運動軌跡為主。在練習過程中始终要處處体现和貫穿整体。雙臂要呈自然弧形,似直非直,似屈非屈,達到曲中求直的動作要求。做弓步動作時,前腿膝關節垂面不可超過腳尖,以避免膝関節損傷,后支撐腿的膝関節都要保持在自然彎曲的狀態,膝關節与后腳尖的方向都要保持在45度角的同一平面,膝關節不是挺直用力,但也不可過于彎曲,要自然适度。細細体會出“曲中求直”的內在感觉。尤其是虛步動作,支撐腿的膝關節必须保持与腳尖的45度角方向,不僅有利于支撐腿肌群的鍛煉,更有利于体現出開襠圓胯動作理念。在傳統楊氏太极拳雙手的動作軌跡,處處呈现出圓的概念,不僅是動作的形態美,更是有利于內力的積蓄与變化。</p> <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 《勁与勁儿的不同》</p><p class="ql-block"> 傳統楊氏太极拳講究勁力。但是“勁”与“勁儿”是截然不同的体現。在字典中對于勁的解釋為“力量的体現”。但是勁加上儿音,就變化了,就成為了“勁儿”,是富有變化的,帶有彈性的,輕靈的。从字面上給人的感覺就輕松了許多,絲毫沒有造作,笨拙之感。确也如此,開始学練傳統楊氏太极拳,總是松不下來,自我較勁,身体有説不出的別扭感覺。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細心中体會、揣摩、感悟,動作自然了,呼吸平穩了,感觉舒服了。在練習過程中能够有分寸的把握力量的合理運用,每个動作之間力點的變化,都是在圓活、連貫的意识下巧妙地接合起來,這就是平常所講的除僵力、練巧勁,体騐出勁与勁儿的真正區別。</p> <p class="ql-block"> (八)</p><p class="ql-block"> 《正常掌握套路方向》</p><p class="ql-block"> 傳統楊氏太极拳,太极劍、太极刀套路的動作方向均是以演練者身体站立《胸向》方位假设为(南方);</p><p class="ql-block"> 胸为前(南)、背为后(北)身体左(東)身体右(西)此为四正方位。</p><p class="ql-block">(東南)(東北)(西南)(兩北)为四隅方位,共设為八个方位。也可描述為前、后、左、右、左側前、左側后、右側前、右側后8个方位。在練習時動作方位时能否正确掌握,直接影響到套路演练過程中手、眼、身、身、法、步、以及勁力、劍法、劍力的合理運用。在演练過程中動作方向的不准确也將影響到動作之间的銜接,造成動作之间的不和順和勁力的不順達。因此,對易老师在該篇中所描述動作方向的理解与否、是正确掌握拳朮,劍朮、刀术套路的基础。在動作分解過程中要注意落腳的方向,只有注意到落腳點,才能在轉体的過程中保持身体的平穩、動作銜接才能連貫自如,動作上的相隨,動作方向的准确,轉体角度的合理,是完成套路的根本。上述之淺識,請自哂之!</p><p class="ql-block"> 易淑琼 笔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