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思逐光启新程,赋能帮扶绽芳华——G2001“一对一”精准帮扶县教师培训第四天

龙沼镇中心校徐晓伟

<p class="ql-block">  当晨露浸润乡土的教育梦想,当智慧碰撞点燃专业成长的火花,2025年9月27日,G2001“一对一”精准帮扶县教师培训步入第四天的精彩篇章。这一天,从“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论深耕,到《七律·长征》示范课的实践剖析,再到农村家校协作与融合教育的智慧分享,每一个环节都如同为参训教师打开一扇窗,让优质教育的光与热,照亮县域教学实践的新路径。</p> 一、专题讲座:深耕“教学评一致性”,锚定核心素养育人航向 <p class="ql-block">  上午,导师团队以语文课程为切入点,围绕“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评一致性”展开专题讲座,为参训教师搭建起“理论+实践”的专业成长支架。讲座直指新课程改革核心——如今基础教育已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核心素养,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指南针”。而“教学评一致性”,正是破解“目标模糊、活动低效、评价脱节”等课堂痛点,让素养目标真正落地的关键密钥。</p> <p class="ql-block"><b>理论内涵:织密“目标-教学-评价”协同网</b></p><p class="ql-block"> 导师团队清晰阐释,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评一致性”,绝非简单的“教学+评价”叠加,而是“目标统领、教学铺路、评价导航”的深度协同。目标是“灯塔”,需精准对接核心素养,摒弃模糊表述,转化为“可操作、可衡量”的具体要求;教学是“航道”,要以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教学为舟,创设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习得能力;评价是“罗盘”,需贯穿教学全程,及时捕捉学习证据,诊断问题、反馈调整,让教与学始终朝着素养目标前行。</p> <p class="ql-block"><b>实践路径:以《落花生》为例的“逆向设计”</b></p><p class="ql-block"> 为让理论不再“悬浮”,导师以小学语文《落花生》为例,拆解“教学评一致性”的落地步骤:</p><p class="ql-block">1. 课前:逆向设计,目标与评价先行。从核心素养四维度重构目标(如语言运用维度“解释‘体面’等关键词”),同步设计“小组讨论”“填写对比表”等匹配评价任务。</p><p class="ql-block">2. 课中:嵌入评价,推动深度学习。通过巡视讨论、点评作业、组织“星级朗读评议”收集证据,针对理解薄弱点(如“花生精神”)补充追问,以评价促教学深化。</p><p class="ql-block">3. 课后:延伸评价,完善链条。布置“写内在价值事物”小练笔,配套星级量表(内容、写法等维度),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实现课堂与课后评价衔接。</p> 二、示范课评析:《七律·长征》——让红色经典照亮素养培育之路 <p class="ql-block">  随后,导师团队以示范课《七律·长征》为样本,展开深度评析,让参训教师直观感受“教学评一致性”在红色经典教学中的运用,见证“文化自信”如何与“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协同生长。</p> <p class="ql-block"><b>  目标锚定精准,紧扣课标与文本特质:</b></p><p class="ql-block"> 示范课未停留在“背诵诗句、翻译诗意”的浅层目标,而是立足2022版语文课标,设定三大核心目标——文化自信维度“体悟红军不怕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语言运用维度“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读出‘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的气势差异”;思维能力维度“分析‘金沙水拍’‘大渡桥横’等意象,理解‘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让每一个目标都有“素养落脚点”。</p> <p class="ql-block">  <b>教学活动与目标“严丝合缝”:</b></p><p class="ql-block"> 为达成“体悟精神”目标,教师先播放长征纪录片片段、展示“五岭”“乌蒙”地形图,让抽象诗句有“历史与地理支撑”;再组织“小组认领诗句,解读‘暖’‘寒’的情感内涵”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触摸文字背后的故事。针对“理解写作手法”,设计“找出诗中‘面’(红军长征整体)与‘点’(具体战役)的词句,分析这样写的好处”任务,让思维训练有载体。</p> <p class="ql-block"><b>评价贯穿全程,看得见素养生长:</b></p><p class="ql-block"> 过程性评价无处不在——倾听学生解读“金沙水拍云崖暖”时,追问“‘暖’仅仅是天气吗?”,检验文化理解深度;点评朗读时,从“节奏快慢”“重音处理”“情感饱满度”三方面打分,落实语言运用目标。成果性评价则通过查看学生“意象分析表”、倾听手法表述,判断思维能力目标的达成度,让“素养是否生长”可感可测。</p> 可优化方向:让细节更贴近“儿童认知 <p class="ql-block"><b>评析环节中,导师也提出“进阶建议”:</b></p><p class="ql-block"> 精神体悟可更“具象”:增设“联系现实”环节,如“如今的‘长征路’是什么?我们如何学习红军精神?”,让红色精神从历史走向学生生活;</p><p class="ql-block"> 手法运用可增“实践”:在分析“点面结合”后,设计“用一两句话写‘班级运动会’,尝试用‘点面结合’手法”的微练笔,让知识及时转化为能力;</p><p class="ql-block"> 朗读指导可更“聚焦”:针对“更喜岷山千里雪”,可引导学生对比“‘喜’与前面‘不怕’‘只等闲’的情感差异”,让朗读情感更贴合诗句内涵。</p> 三、专家讲座:农村教育的“双向奔赴”——家校协作与融合教育的智慧 <p class="ql-block">  午后时分,两场聚焦农村教育痛点的专家讲座,为参训教师带来“及时雨”般的指导,解答了“如何联动家庭”“如何教好特殊儿童”的困惑。</p> <p class="ql-block"><b>李卓育教授:农村家校协作的“破局之道”</b></p><p class="ql-block">李卓育教授直指农村家校协作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多、祖辈监护多、家长教育认知薄弱,提出“以教师为主导,用‘接地气’策略破局”:</p> <p class="ql-block"><b>明价值:解决三大“温差”:</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 针对“教育认知差”(祖辈认为“读书无用”),教师要挖掘孩子闪光点(如作文、绘画作品),用“孩子有天赋,读书能让天赋发光”说服家长;针对“实际困难差”(祖辈无法辅导作业),用“语音指导作业”“课余单独答疑”填补空白;针对“成长心理差”(留守儿童缺陪伴),帮孩子与父母建立“睡前聊天”习惯,用教师的陪伴给予心理温暖。</p> <p class="ql-block">​<b>直面困境:破解五大“拦路虎”:</b></p><p class="ql-block">不回避“地广人稀家访难”“祖辈不会用智能设备”“家长把教育推给学校”“政策资源不知用”“政策理解有偏差”等问题,给出具体对策——线上建“务工家长群”每日分享孩子进步,线下家访选在田间、村口小卖部等“偶遇场景”,用“种庄稼要因材施教”类比“分层教学”,让沟通不再“鸡同鸭讲”。</p> <p class="ql-block"><b>落地策略:用“实在”换“信任”:</b></p><p class="ql-block">说服有辍学想法的家长,不空谈“读书重要”,而是算“职业学校电工、焊工专业毕业后的收入账”;构建信任,不喊口号,而是定期反馈孩子“成绩进步5分”“课堂主动发言3次”等具体成果;针对特殊家庭,为隔辈监护设计“语音留作业+打勾/叉反馈”,为留守儿童链接“爱心图书包”“心理辅导站”,让家校协作有温度、有实效。</p> <p class="ql-block"><b>融合教育——让特殊儿童不“掉队”</b></p><p class="ql-block"> 王艳梅教授以“农村融合教育现状”为切入点,用数据揭示痛点:60%的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孤独症、听力障碍儿童比例上升,但农村教师普遍缺乏应对经验。她给出“实操性极强”的建议:</p> <p class="ql-block"><b>识别与理解:</b></p><p class="ql-block"><b> </b>不贴标签,看“行为”:教教师通过“社交障碍(活在自己世界)、语言重复(无意义自言自语)、刻板行为(转红领巾、敲桌子)”识别孤独症儿童,强调“不轻易下诊断,而是观察行为背后的需求”——孩子哭闹可能是“程序被打破”(如没穿到想穿的衣服),离座可能是“需要释放精力”。</p> <p class="ql-block"><b>课堂应对:用“结构化”降焦虑:</b></p><p class="ql-block">为特殊儿童设计“图文流程图”(8点到校、8:30早读、12点午餐……),用图片代替文字,帮他们建立秩序感;设立“冷静角”,放上孩子喜欢的绘本、毛绒玩具,情绪失控时让其短暂平复,避免影响课堂;对听力障碍儿童,讲课尽量站在2米内,减少“小蜜蜂”噪音干扰,允许其看口型辅助理解。</p> <p class="ql-block"><b>认知纠偏:</b></p><p class="ql-block"><b> </b>随班就读是“权利”不是“负担”:王教授强调,法律规定特殊儿童有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权利,教师要从“抱怨麻烦”转为“寻找方法”——联合返乡大学生、退休教师设立“临时辅导点”,给离异家庭家长分配“每月2次电话”“每月2次见面”的简单任务,让每个特殊儿童都能在包容中成长。</p> 以今日之思,赴明日之教 <p class="ql-block">  培训第四天的尾声,参训教师的笔记本上写满了理论要点与实践方案,眼神中满是收获的坚定。从“教学评一致性”的理论建构,到《七律·长征》的实践示范,再到农村家校协作与融合教育的痛点破解,每一场分享都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p> <p class="ql-block">  未来,这些扎根县域的教师们,将带着今日的所学所思,把“核心素养”融入每一堂课,把“家校协作”做进每一个家庭,把“融合包容”装进每一个课堂,让优质教育的种子在乡土大地生根发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