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秋意渐浓,学意正浓。9月22日至26日,我有幸参加了在赣州市举办的全省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指导培训班。此次培训,如一场及时雨,为我们这些在“教联体”建设道路上探索的前行者注入了清泉、指明了方向。几天来,通过聆听了7场省内外专家的高水平报告、现场观摩了4所学校和1个社区,并与同仁们的2次深入探讨交流,我深受启发,感触良多,对区域“教联体”建设的意义、路径与未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一、 高屋建瓴,拓宽“教联体”建设的格局视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本次培训的课程设置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天津市思政教育中心主任李勇所作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政策理解与天津实践》主题报告,不仅让我对协同育人机制的顶层设计以及区域“教联体”建设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还有他带来的“天津经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成熟、系统的区域实践样板。天津模式的核心启示在于,“教联体”并非学校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以制度创新为保障、以资源共享为纽带、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的“教育命运共同体”。李主任介绍的建立区域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心、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校级家庭教育工作站等具体举措,让我深刻认识到,推动“教联体”从“物理结合”走向“化学融合”,必须要有敢于打破校际壁垒的勇气和精细化的顶层设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江西省教育评估监测研究院王梅雾博士《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品牌建设》的讲座,则让我们将目光收回脚下,思考如何打造具有江西辨识度的“教联体”品牌。王博士强调,中小学要从10个纬度去建设即:<b>思政育人、医教互促、体教互融、科教互联、校企融合、文教互通、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馆校协同</b>。这促使我反思,广信区的“教联体”,其独特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是依托红色文化的思政育人品牌,还是基于乡土资源的文教互通品牌?或是基于学生安全网格化的社教同频、警校同步品牌?王博士的讲解让我明白,品牌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深化内涵、突出特色、提升口碑的过程,需要我们摒弃“千体一面”的思维,在协同育人模式上做出自己的探索和亮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二、 追本溯源,夯实“教联体”建设的育人根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如果说前两位专家的报告侧重于宏观架构与品牌塑造,那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海珠二小集团校长刘良华《家庭教育与家校合作》的专题报告,则直指“教联体”建设的核心与难点——如何真正实现有效协同。刘校长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一线实践案例,深刻阐述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和家校合作的科学规律。他指出,良好的家校合作不是学校对家庭的“单方面指导”,而是基于平等、尊重、共商的“双向奔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这让我意识到,“教联体”建设若要行稳致远,必须将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构建和谐家校关系作为基础工程来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组织几次家长会、开办几场讲座,而是要通过“教联体”这个平台,系统性地为家长提供支持,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提升家庭教育素养,从而形成“学校用心、家庭上心、社会关心”的强大育人合力。刘教授的讲座,为我们如何“协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极具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三、 学思践悟,明晰未来工作的方向路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次培训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思想的碰撞和行动的动员。结合几位专家的观点,我对未来的工作有了更清晰的思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b>1.在“融”字上下功夫,推动深度融合。</b> 借鉴天津经验,我们应着力推动教联体内学校管理、教研、课程、评价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在教师柔性流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等方面大胆突破,让资源真正流动起来,效益充分发挥出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b>2.在“特”字上做文章,培育特色品牌。</b> 立足本地本校实际,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如红色、古色、绿色资源),将“广信元素”有机融入协同育人实践,打造“一教联体一特色”的育人品牌,避免同质化建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b>3.在“实”字上求成效,强化警校社联动。</b>结合广信区实际,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人民警察、学校教师、社区干部的网格化协同,构建起常态化、制度化、网格化的警校社沟通协作机制,切实提升协同育人的实效性和家长的满意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总而言之,这次培训是一次宝贵的“充电”之旅。它让我更加坚定了推进“教联体”建设的信心和决心。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将把此次学习的成果带回工作岗位,与同事们分享交流,将新理念、新方法转化为推动我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的具体行动,为书写广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联体”篇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