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02年的五一,同事夫妇约我去蛇蟠岛玩,同行的还有另一位女同事,我后来的妻子。名义上这是一场海岛之行,实则是为我和妻子牵线搭桥。</p> <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乘车到达上敖后,步行20来分钟就到了码头。那时的码头仅用零星的条石砌就,脏、乱、差,到处是淤泥,一不小心还容易滑倒。恰逢退潮,大轮渡搁浅,我们只能乘坐小轮渡到对面的蛇蟠码头。小船在海中颠簸起伏,时而被高高抛起,时而又陷入低谷,这让从没坐过船的几个人张惶不已,没几个回合,已是脸色刷白。反观船上的几个老农民,则气定神闲地站在船侧,悠闲地吐着烟圈。想必这样的风浪对他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不足为惧了。好在航程不长,没多久船就靠了岸,我们迫不及待的下了船,可脚下的淤泥又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差点儿摔个狗啃泥,那副狼狈的模样,至今仍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野人洞”,名副其实的“狂野”与“原始”。一个个石仓窟,要么堆满了老旧物件,杂乱无章;要么关着牛羊,嘈杂喧闹。空中时不时飘来一股令人作呕的屎尿味和羊膻味,让人片刻都不愿多待。我们强忍着不适,逛了没多久,就仓皇逃离,原本满心的期待,瞬间化为泡影,可谓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p> <p class="ql-block"> 后来,老婆的黄岩、椒江同学来三门玩,点名要去蛇蟠岛。说实话,回想起当年的糟糕经历,我打心底里不太赞成去蛇蟠岛。但那时的蛇蟠岛刚刚开发,名声大噪,朋友慕名而来,我也不好泼冷水,只好勉强答应。好在朋友自己开车,我们也就跟着沾了光。车子一路疾驰,顺利抵达码头。巧的是,时值涨潮,海面一望无际,宽阔的大轮渡稳稳地停靠在岸边,车子直接开上了船。海面上风平浪静,波光粼粼,没有了上次的惊险颠簸,反而让人生出几分“潮平两岸阔”的惬意之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改后的“野人洞”,虽仍是一股石板仓的乡野味,但至少没有了羊膻味,洞中也整洁了许多。行走于洞中,阴凉舒适,时不时还能听到水滴落下的清脆声响,倒是“别有洞天”。中午,我们在蛇蟠码头的一间小饭店用餐。饭店的屋舍虽然简陋,但胜在食材新鲜,蛏子肉质肥美,蛤蜊鲜嫩多汁,海蛳嚼劲十足,每一口都透着大海的鲜美。还有那望潮和跳跳鱼,独特的口感和鲜美的滋味,让人回味无穷,吃后唇齿留香。没想到,若干年后,三门的这些小海鲜因为一期“舌尖上的三门”而声名远扬,从此有了“鲜甜三门”的美誉。为了一睹千洞之岛的风采,品尝三门海鲜的美味,无数游客不远千里,纷至沓来。</p> <p class="ql-block"> 记得蒋捷在《一剪梅·舟过吴江》中写道:“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当年的蛇蟠渡,破败萧条又风雨飘摇,蛇蟠岛的老百姓出行艰难,遇到台风天,轮渡停运,岛上人出不去,外面的人也进不来,蛇蟠岛成了座孤岛。如今,蛇蟠人再也不用担心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无路可走、无渡可乘了。眼前的蛇蟠渡,早已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登上绿草如茵的狮峰岭,从山顶俯瞰,三门湾跨海大桥宛如一条巨龙横跨海面。恰逢开渔时节,海面上帆影点点,一艘艘渔船往来穿梭,呈现出一片繁忙热闹的景象。黄泥洞前,粉黛乱子花排列得整整齐齐,虽然还未到花期,但那浓郁的绿意,让人信感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方方正正的养殖塘,像极了一个个田字格,孕育着蛇蟠人的希望……当年破败萧条的蛇蟠码头也已实现华丽蜕变,以大海蓝为底色的浪形门框上,镶嵌着“蛇蟠渡”三个鲜红的大色,一到晚上,霓虹闪烁,把昔日的码头装扮的如梦似幻。码头两边,各色大大小小的饭店酒馆,有如雨后春笋林立。人们来此度假,消暑,吃海鲜,看灯光闪烁的三门湾大桥,这儿俨然成了一个网红打卡点。现在,人们出行再也不用依赖渡船了。从蛇蟠出发,只需20来分钟,就能通过旗门港大桥抵达县城;也可选择走三门湾跨海大桥,高速公路贯通甬台温。蛇蟠渡曾经重要的“渡人”功用,反而渐渐淡化了。</p> <p class="ql-block"> 在蛇蟠渡码头的右侧,一组当年蛇蟠人民围海垦荒的雕像格外引人注目。雕像中的人物动作各异,有的弓着背,有的搭着肩,有的挑着担,有的拿着铲……生动地展现了当年围海垦荒的艰辛场景。于是,我想起了三门博物馆里“一条扁担两头弯,簸箕挑出个金银滩”的说法;想起了二十世纪70年代初,亭旁老区人民为了拓展生存空间,与蛇蟠人携手向沧海要桑田的“跨海登岛”行动;想起了老一辈人穿草鞋,挑干粮,背被褥,披荊斩棘也要走出大山走向海洋的硬气和勇气……他们所吃的苦,到今天都化作了蛇蟠人幸福生活的源泉,他们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蛇蟠人奋勇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码头左侧,塑有一只硕大的锯齿形大青蟹,青背白肚,两只大钳竖起,俨然一威武霸气的将军,形象地诠释了“三门青蟹,横行世界”的要义。蛇蟠人以养殖青蟹为主业,凭借着高品质的三门青蟹,成功进军全国市场,树立起了“三门青蟹”这张耀眼的金名片。如今,三门青蟹不仅是蛇蟠人的骄傲,更是成为了三门的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吸引着无数食客前来品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抚今追昔,如果说蛇蟠渡的过去是一部艰难的生活史,那么蛇蟠渡的现在却是一路生花的奋斗史。曾经,蛇蟠人饱受出行不便、生活艰难之苦;如今,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凭借着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美好的新生活。蛇蟠人正以满腔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大步迈向属于他们的新时代,相信蛇蟠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璀璨。</p> <p class="ql-block">蛇蟠渡</p><p class="ql-block"> 2002年的五一,同事夫妇约我去蛇蟠岛玩,同行的还有另一位女同事,我后来的妻子。名义上这是一场海岛之行,实则是为我和妻子牵线搭桥。</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乘车到达上敖后,步行20来分钟就到了码头。那时的码头仅用零星的条石砌就,脏、乱、差,到处是淤泥,一不小心还容易滑倒。恰逢退潮,大轮渡搁浅,我们只能乘坐小轮渡到对面的蛇蟠码头。小船在海中颠簸起伏,时而被高高抛起,时而又陷入低谷,这让从没坐过船的几个人张惶不已,没几个回合,已是脸色刷白。反观船上的几个老农民,则气定神闲地站在船侧,悠闲地吐着烟圈。想必这样的风浪对他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不足为惧了。好在航程不长,没多久船就靠了岸,我们迫不及待的下了船,可脚下的淤泥又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差点儿摔个狗啃泥,那副狼狈的模样,至今仍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野人洞”,名副其实的“狂野”与“原始”。一个个石仓窟,要么堆满了老旧物件,杂乱无章;要么关着牛羊,嘈杂喧闹。空中时不时飘来一股令人作呕的屎尿味和羊膻味,让人片刻都不愿多待。我们强忍着不适,逛了没多久,就仓皇逃离,原本满心的期待,瞬间化为泡影,可谓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p><p class="ql-block"> 后来,老婆的黄岩、椒江同学来三门玩,点名要去蛇蟠岛。说实话,回想起当年的糟糕经历,我打心底里不太赞成去蛇蟠岛。但那时的蛇蟠岛刚刚开发,名声大噪,朋友慕名而来,我也不好泼冷水,只好勉强答应。好在朋友自己开车,我们也就跟着沾了光。车子一路疾驰,顺利抵达码头。巧的是,时值涨潮,海面一望无际,宽阔的大轮渡稳稳地停靠在岸边,车子直接开上了船。海面上风平浪静,波光粼粼,没有了上次的惊险颠簸,反而让人生出几分“潮平两岸阔”的惬意之感。</p><p class="ql-block"> 整改后的“野人洞”,虽仍是一股石板仓的乡野味,但至少没有了羊膻味,洞中也整洁了许多。行走于洞中,阴凉舒适,时不时还能听到水滴落下的清脆声响,倒是“别有洞天”。中午,我们在蛇蟠码头的一间小饭店用餐。饭店的屋舍虽然简陋,但胜在食材新鲜,蛏子肉质肥美,蛤蜊鲜嫩多汁,海蛳嚼劲十足,每一口都透着大海的鲜美。还有那望潮和跳跳鱼,独特的口感和鲜美的滋味,让人回味无穷,吃后唇齿留香。没想到,若干年后,三门的这些小海鲜因为一期“舌尖上的三门”而声名远扬,从此有了“鲜甜三门”的美誉。为了一睹千洞之岛的风采,品尝三门海鲜的美味,无数游客不远千里,纷至沓来。</p><p class="ql-block"> 记得蒋捷在《一剪梅·舟过吴江》中写道:“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当年的蛇蟠渡,破败萧条又风雨飘摇,蛇蟠岛的老百姓出行艰难,遇到台风天,轮渡停运,岛上人出不去,外面的人也进不来,蛇蟠岛成了座孤岛。如今,蛇蟠人再也不用担心在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无路可走、无渡可乘了。眼前的蛇蟠渡,早已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 登上绿草如茵的狮峰岭,从山顶俯瞰,三门湾跨海大桥宛如一条巨龙横跨海面。恰逢开渔时节,海面上帆影点点,一艘艘渔船往来穿梭,呈现出一片繁忙热闹的景象。黄泥洞前,粉黛乱子花排列得整整齐齐,虽然还未到花期,但那浓郁的绿意,让人信感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方方正正的养殖塘,像极了一个个田字格,孕育着蛇蟠人的希望……当年破败萧条的蛇蟠码头也已实现华丽蜕变,以大海蓝为底色的浪形门框上,镶嵌着“蛇蟠渡”三个鲜红的大色,一到晚上,霓虹闪烁,把昔日的码头装扮的如梦似幻。码头两边,各色大大小小的饭店酒馆,有如雨后春笋林立。人们来此度假,消暑,吃海鲜,看灯光闪烁的三门湾大桥,这儿俨然成了一个网红打卡点。现在,人们出行再也不用依赖渡船了。从蛇蟠出发,只需20来分钟,就能通过旗门港大桥抵达县城;也可选择走三门湾跨海大桥,高速公路贯通甬台温。蛇蟠渡曾经重要的“渡人”功用,反而渐渐淡化了。</p><p class="ql-block"> 在蛇蟠渡码头的右侧,一组当年蛇蟠人民围海垦荒的雕像格外引人注目。雕像中的人物动作各异,有的弓着背,有的搭着肩,有的挑着担,有的拿着铲……生动地展现了当年围海垦荒的艰辛场景。于是,我想起了三门博物馆里“一条扁担两头弯,簸箕挑出个金银滩”的说法;想起了二十世纪70年代初,亭旁老区人民为了拓展生存空间,与蛇蟠人携手向沧海要桑田的“跨海登岛”行动;想起了老一辈人穿草鞋,挑干粮,背被褥,披荊斩棘也要走出大山走向海洋的硬气和勇气……他们所吃的苦,到今天都化作了蛇蟠人幸福生活的源泉,他们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蛇蟠人奋勇前行。</p><p class="ql-block"> 码头左侧,塑有一只硕大的锯齿形大青蟹,青背白肚,两只大钳竖起,俨然一威武霸气的将军,形象地诠释了“三门青蟹,横行世界”的要义。蛇蟠人以养殖青蟹为主业,凭借着高品质的三门青蟹,成功进军全国市场,树立起了“三门青蟹”这张耀眼的金名片。如今,三门青蟹不仅是蛇蟠人的骄傲,更是成为了三门的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吸引着无数食客前来品尝。</p><p class="ql-block"> 抚今追昔,如果说蛇蟠渡的过去是一部艰难的生活史,那么蛇蟠渡的现在却是一路生花的奋斗史。曾经,蛇蟠人饱受出行不便、生活艰难之苦;如今,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凭借着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美好的新生活。蛇蟠人正以满腔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大步迈向属于他们的新时代,相信蛇蟠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璀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