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也说唐朝</p><p class="ql-block">: (五十)</p><p class="ql-block">:玄宗朝大臣的勾心斗角</p><p class="ql-block">: (之二)</p><p class="ql-block">: 武惠妃死后,李林甫揣摩玄宗心思,认为玄宗会立他喜欢的寿王李瑁为储君,因此奏请玄宗立寿王李瑁为太子。不想玄宗却说:“忠王仁孝,又居长,应立忠王为储君。”</p><p class="ql-block">: 李林甫自从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站错队后,心中十分害怕。他知道,玄宗年老,太子终有一天会登位。自己曾一度要立寿王李瑁为太子,现今的太子李亨即位后,能有自己的好果子吃?想到这儿,李林甫直冒冷汗。唯一的办法,只有把太子李亨从太子的位置上拉下来。于是,李林甫开始了他一系列针对太子李亨的行动。</p><p class="ql-block">: 太子李亨与李林甫为了发展自己的力量,都在拉拢边將。太子李亨与西北大将王忠嗣是一直要好的。王忠嗣是西北边陲名将王海滨的儿子,王忠嗣很小时,父亲王海滨便为国捐躯,因此玄宗一直看重和照顾王忠嗣。王忠嗣之所以能成名西北名将,和玄宗对他的关心和信任是分不开的。王忠嗣又是和太子李亨一起长大的好友,因此太子李亨与王忠嗣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王忠嗣继承了父亲的优良传统,英勇善战,因战功迁升为朔方、河东节度使。和太子有联系的还有另一位,就是太子原来忠王府中的属僚皇甫惟明。此人开始官阶并不高,只有从五品。后任边將,屡立战功,这样成了陇右、河西节度使。王忠嗣与皇甫惟明两人控制了西北四镇,拥有雄兵26万,可谓是实力雄厚。</p><p class="ql-block">: 太子在西北拥有雄厚的实力,这让李林甫大为恼火。要想把太子拉下马,军事实力很为重要。西北是无法插足了,李林甫把目光盯上了当时兼任平卢、范阳和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使安禄山成为自己的亲信。</p><p class="ql-block"> : 太子李亨的羽翼丰满,也引了玄宗的警惕。他虽不想把太子拉下马,但还是想要削弱太子的势力,以免造成对自己有威胁。</p><p class="ql-block">: 天宝五载(746年)八月十五日晚,返京的皇甫惟明,在“景龙观道士之室”中,会见了太子妃韦氏之兄韦坚,被李林甫派的秘探得知。李林甫大喜,马上入宫报告玄宗,说边帅与外戚韦坚勾构,“欲共立太子”。玄宗只想稍稍惩戒一下太子,韦坚被贬为缙云太守,皇甫惟明被贬为播川太守。</p><p class="ql-block">: 半年后,太子与韦氏家人为韦坚鸣冤,玄宗怒,再贬韦坚为江夏别驾,韦氏中的韦兰、韦芝流放岭南。太子李亨惧,上表请求与太子妃韦氏离婚,以求自保。李林甫又上表奏李适之与韦坚为朋党,李适之贬为宜春太守,韦坚远程流放至临封。太子党中,数十人或者被流放或者被贬谪。</p><p class="ql-block">: 李亨的良娣杜氏,其父杜有邻的女婿柳勣,因为和岳父反目,柳勣散布谣言,说岳父杜有邻“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李林甫命心腹审理此案,柳勣、杜有邻、王曾等人杖死在大理寺。太子为了自保,不得不再次违心,把良娣杜氏出为庶人。天宝六年(747年),又把和此案有关的北海太守李邕、淄川太守裴敬杖死在任所。李林甫通过玄宗,把贬在外地的太子党人全部赐死。皇甫惟明、韦坚兄弟等人全部被杀。李适之、王琚不愿受辱而自杀。此次由李林甫等人为搞垮太子李享,而制造的冤案,涉及面之广,被杀被牵连人数之多,是历代少见的,这是唐代一次特别大的冤案。李亨的太子党损失惨重,好在李亨还是维持住了他的太子地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