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洒在雷音寺的门楣上,“雷音寺”三个大字在匾额上泛着金光。我站在门前,望着那红漆木门与雕梁画栋,仿佛听见了千年前的梵音低诵。风从门缝间穿过,带着沙洲特有的干燥气息,却也夹杂着一丝香火的余温。我轻轻跨过门槛,走入这条通往深处的通道,两旁的红色告示牌在风中微微颤动,像是在提醒来者:此处非寻常之地,而是心之所归。</p> <p class="ql-block">敦煌雷音寺,初建于西晋,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1986年敦煌佛教界依仅有的一点遗迹复建古雷音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雄伟古朴。2007年本寺僧众按照莫高窟172窟西方极乐世界壁画,开始对雷音寺进行扩建,寺院占地200亩,分为朝拜区、修行区等区域,大光明殿、钟鼓楼、接引长廊、南北配殿等主要殿堂均为唐式古建,具有质朴大气、雄浑豪健的建筑风格。本寺是一个集信仰、弘法、修行、教育、佛教交流为一体的多功能佛教文化场所。</p> <p class="ql-block">导览图立在入口不远处,古朴的木框衬着细致的墨线,勾勒出整座寺庙的脉络。我驻足细看,指尖顺着图上的路径滑过,仿佛已走过每一重殿宇、每一道回廊。敦煌的寺院不同于别处,它不单是信仰的居所,更像是时间的驿站——风沙吹过,朝代更迭,唯有这布局依旧沉静如初。我顺着图示的方向迈步前行,脚步不急不缓,像是怕惊扰了沉睡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穿过前院,迎面而来的是一座红顶飞檐的殿宇,石狮子静踞两侧,目光炯炯,守着这一方清净。我曾在别处见过太多仿古建筑,唯独这里,连砖瓦都透着一股历经风霜的沉稳。天空湛蓝,几缕白云浮于山际,树影斑驳地洒在石阶上,我忽然觉得,这哪里是旅行的最后一站,分明是心灵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脚下的石砖被无数脚步磨得光滑,中央的圆形图案像是某种古老的符号,又像是一面静止的镜面,映照着过往的香客与今日的我。我蹲下身,指尖轻触那凹凸的纹路,仿佛触到了某种无声的传承。屋檐翘起如翼,似要乘风而去,却又稳稳地扎根于这片土地。这些建筑不说一句话,却比任何言语都更懂得如何讲述历史。</p> <p class="ql-block">绿树成荫,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幽幽的绿光,像是从敦煌壁画里流淌出来的颜色。我倚在廊柱边,听见远处传来钟声,一声,又一声,不疾不徐。这声音不为惊醒世人,只为提醒:此刻,你在此处,不必再赶路。党河的风偶尔拂过,带着水汽与草木的清香,我忽然明白,为何这里会被称作“水利风景区”——它不只是地理的标记,更是生命与文明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广场开阔,台阶层层递上,白栏如玉,衬着那座绿瓦覆顶的大殿,庄严而不失温润。我坐在阶前的石凳上,看几位游客缓缓走过,有人合掌,有人静立,有人只是抬头望着屋檐出神。阳光正好,不燥不寒,照得人通体舒畅。这一刻,我竟忘了自己是过客,仿佛也成了这寺院日常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红墙映着蓝天,绿瓦托着白云,飞檐下雕刻的纹样在光影中若隐若现。我沿着回廊缓行,栏杆上的图案精致却不张扬,像是匠人用心刻下的祝福。一位身着僧袍的师父从旁走过,脚步轻悄,衣角微扬,我未敢打扰,只默默让路。这寺中的一切都讲究“度”——不多不少,不喧不寂,恰如敦煌本身,繁华过尽,仍能安然自处。</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央的雕像洁白如玉,立于圆基之上,姿态安详。我绕行一周,发现四周并无铭文,也不知其名,却莫名觉得熟悉,仿佛曾在某幅壁画中见过。黄瓦大殿在后,石板地面映着天光,两侧绿树成行,偶有飞鸟掠过,投下瞬息的影。我站定良久,忽然觉得,有些存在不必命名,只需感受。</p> <p class="ql-block">庭院深处,一通石碑静静矗立,双龙盘顶,气势内敛。碑文密布,字迹工整,虽不识其全文,却能感受到那份庄重。神兽伏于基座,怒目张口,似在护法,又似在低语。我未拍照,也未抄录,只是静静看了一会儿。有些文字,本就不该被带走,它们属于这里,属于风,属于时间。</p> <p class="ql-block">一块金匾悬于廊下,“佛说父母恩重难报”“佛说十善业道”,字字如钟。两侧红条写着“要存好心”“要说好话”,朴素得近乎家训。我站在匾下,想起一路走来的河西走廊——从祁连雪峰到戈壁荒原,从张掖丹霞到敦煌石窟,最终停驻于这样一句句劝善之语前,竟觉得无比妥帖。原来走遍千里,不过是为了听一句最简单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几位僧人穿行于回廊之间,红袍在风中轻轻摆动,像是一抹流动的晚霞。我坐在檐下,看他们低头交谈,语声轻缓。屋檐翘起,如鸟欲飞,而他们却走得极稳。这寺中无处不在的红与金,不只是装饰,更像是一种提醒: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内心总该有一处地方,保持明亮与安宁。</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前,蓝底金书的“天王殿”匾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殿内佛像金身庄严,供盘盛满香花,地面石板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如玉。我未入殿,只在门前合掌一礼。有些神圣,不必靠近,远远望着,心已沉静。</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傍晚的月牙儿泉小镇。</p> <p class="ql-block">里面都是民宿和旅拍照片的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点了一碗鸡蛋牛奶醪糟汤,味道不错👍y</p> <p class="ql-block">黄昏时分,夕阳将天空染成橙红,塔身上的“月牙泉”三字在余晖中显得格外清晰。风沙掠过耳畔,远处的建筑轮廓模糊,仿佛随时会消失在暮色里。我站定,望着那道飞机划过的尾迹,忽然觉得,现代与古老从未对立——我们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8月29号是我在敦煌的最后一天,太远的地方也不想去了,想稍稍休整一下,明天早上的飞机就离开这里了,网上搜了一下,可以到敦煌书局来逛一下。</p> <p class="ql-block">敦煌书局前面有一条河叫党河。</p> <p class="ql-block">归途中,我路过“党河风情线”的石碑,花岗岩在晚照中泛着微光。碑旁行人匆匆,有人驻足拍照,有人径直走过。我多看了它一眼,记住了“国家水利风景区”这几个字。原来,不只是石窟与寺庙值得铭记,这一脉流水,也曾滋养过整条河西走廊的命脉。</p> <p class="ql-block">河的两岸修得很漂亮,也很干净。</p> <p class="ql-block">河的岸边红色折扇装饰挺漂亮,现代建筑的轮廓在远处静静矗立,与这传统灯饰遥遥相望,听着远处传来的乐声,忽然觉得,敦煌从未真正沉睡——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p> <p class="ql-block">我一早就来到了书局,还没有什么人,一进书店,门口的工作人员就递给我一副鞋套让我套在鞋上。门口有张桌子,桌子上摆满了图章,提供的来访者盖章。</p> <p class="ql-block">据书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这个书局里面出售的书和纪念品都是和敦煌有关的东西,经营了四年多,目前成了网红打卡点儿了。</p> <p class="ql-block">这家书店还是蛮有特色的,二楼都是透明玻璃做的地面,透过玻璃地面看到的都是书,才理解为什么要套鞋套了。</p> <p class="ql-block">二楼还有个咖啡厅,我点了一杯原味拿铁,售咖啡的小姑娘,让我选个图案,她们提供的拉花图案也和敦煌有关的,我选了个“三兔共耳”图案,真不错,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30号离开了敦煌,本来是要回家的,上合峰会在天津召开,订了两次机票都给我退了,那就继续奔赴下一站—天水。</p> <p class="ql-block">再见啦河西走廊!再见啦敦煌!有机会还会再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