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游岭南——顺德清晖园

陌上行人

<p class="ql-block">在广东顺德旅游,其它地方可以有所取舍,但有一个景点定然不容错过,因为它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还是位居与番禺“馀荫山房”、东莞“可园”、佛山“梁园”合称的广东清代四大名园之首,更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顺德“清晖园”,顺德最值得一游的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我与清晖园有缘,曾于2011年出差广东时游览过一次,这次是旧地重游,信感亲切。</p> <p class="ql-block">古色古香的门厅,门楣上的“清晖园”匾额,笔力遒劲,实为大家风范,仰慕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这是清代嘉庆年间江苏武进进士、著名书法家李兆洛所题。“清晖”二字取意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蕴含着筑园奉母的感恩之意。</p> <p class="ql-block">在广东四大名园中,园区面积最大、看点最多、布局最巧妙、园林最精美的无疑是顺德清晖园。</p><p class="ql-block">清晖园占地2.2万平方米,为“大园包小园”布局,有三大块主体,分别是:由东南角原正门进入的前园区、中部的旧园区、西北部兴建的新园区。园内建筑众多,几乎荟萃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各种建筑形式:亭、榭、厅、堂、轩、馆、楼、阁、廊、舫。园林内各建筑、各区域间以游廊、甬道以及各式小门相互勾连,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游览清晖园先从前园开始,最先进入眼帘的是一座仿古建筑,清晖园书院。</p> <p class="ql-block">里面是顺德风情文脉和清晖园史展览。通过图片和文字说明,讲述了清晖园百年发展历史,以及顺德科举和岭南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清晖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其第一任主人是明代末年的状元黄士俊。黄士俊在顺德城外的凤山脚下修建了黄家祠、天章阁和灵阿之阁,这些建筑周围都有花园,形成了清晖园最初的形态。</p> <p class="ql-block">到了清乾隆年间,黄氏一族家道中落,府邸被进士龙应时购得,并经过龙家数代的修葺和扩建,清晖园逐渐形成了格局完整且富有特色的岭南园林风貌。</p> <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清晖园因战乱而日趋荒废,但在新中国成立后,顺德市政府对清晖园进行了多次修缮和扩建,使其成为今天我们所见的规模和风貌。</p> <p class="ql-block">前园东边启明居门前的邓小平塑像。其原型参照1984年邓小平走访清晖园的情景:面带微笑,身穿中山装,挺直腰板健步行走。旁边伴随着一对白猫黑猫的石像,寓意邓小平著名的白猫黑猫论,铜像将永久放在清晖园启明居前。</p> <p class="ql-block">西边的八角壁裂池建于清朝,池中有八条陶瓷烧成的红鲤鱼,围成一圈向中央的宝珠喷水 。这组喷水池的背景是两层的元宝亭,亭的每一个飞檐翘角上面都挂着大红灯笼。这是清晖园辩识度最高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整个水池是由大小不一的石块嵌砌而成,接口处未用灰泥粘结,却历经百余年依然牢固如昔。这种独特的建造手法,展现了古代岭南工匠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元宝亭的后面是清晖园璀保存最古老的门口,它建于嘉庆年间,门匾上写着“清晖毓秀”,也是清代学者李兆洛所书。</p> <p class="ql-block">穿过“绿潮红雾”圆洞门,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长方形水庭——旧园区的前庭呈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这里以水池为中心,池边是清晖园古建筑的精华所在。南岸的澄漪亭、西岸的六角亭、西南角的碧溪草堂,以及远处的“紫洞船厅”,共同构成了一幅错落有致的江南水乡画卷。</p> <p class="ql-block">船厅为二层楼屋,当年为园中小姐闺阁,故又称小姐楼。船厅前半部三面临水,以百年紫藤相系,曲折通道两侧饰以水波纹,令人身处其中宛若置身舟楫。船厅前方的荷花池边植有一株沙柳,靠厅而长,象征稳住船只的竹篙,船舫神形具备。</p> <p class="ql-block">船厅是依照当年珠江上“紫洞艇” 的部分式样建造的。船厅也叫旱船、舫、不系舟,是清晖园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始建于清嘉庆年间。</p> <p class="ql-block">厅中缕花透光落地门窗,宽阔的迴廊围以疏透的木栏,在这里可晨赏池景,夜观星月。厅内有花罩镂雕成芭蕉图案,蕉下石头上雕刻有栩栩如生的蜗牛,犹如中国画中阔笔泼墨之后再精勾细绘的飞虫,虽毫纤小物,却顿生奇趣。</p> <p class="ql-block">船厅外的“花径”门。</p> <p class="ql-block">船厅左前边伸出一条游廊,与惜阴书屋相连。</p> <p class="ql-block">连廊匾额:“绿云深处”。匾额为乾隆皇帝十一子、书法名家成亲王所书,形象描绘出四周绿树掩映之清幽景致。</p> <p class="ql-block">惜阴书屋和真砚斋是一组相联的园林小筑,此级庭院式书斋为昔日园主供族中子弟读书及接待到访言人墨客之所,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p> <p class="ql-block">“真砚斋”的匾额是由清代浙江书法家何绍基所题。真砚斋外檐廊用两根石柱支撑,石柱和木横梁之间名有一幅以蝙蝠为题材的镂空木雕作为装配,蝙蝠的“蝠”与“福”谐音,是传统的吉利动物。这里的庭院与惜阴书屋门前的庭院风格迥异。</p> <p class="ql-block">左侧房间墙上正中挂着孔圣人的画像,写着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摆着桌椅板凳,看上去就像古时的私塾。</p> <p class="ql-block">园主龙家历代不乏学业成之人,“惜阴书屋”寓勖勉子弟珍惜光阴、发奋攻读之意。</p> <p class="ql-block">真砚斋门前的“龙宅古井”,是庭园建筑的中心。这口井不仅是古人用来取水研墨的,也是以前防火的“武器”。古人觉得水是代表智慧,因为水有容乃大,可以随圆就方。</p> <p class="ql-block">右侧庭院中用各种花池,花台镶嵌的林下空间。</p> <p class="ql-block">花坛树池中或孤植岭南佳木,或置石栽树,配以花草,或以池养鱼。</p> <p class="ql-block">在“惜阴书屋”左面地势较高处,建有“花巅”四角亭,花巅亭原来叫凤台,后来被大风刮倒,龙渚惠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此名。</p> <p class="ql-block">亭旁是一座用广东英德的英石堆成的维妙维俏的石山,此石山为“三狮戏球图”,一只大狮为构图中心,形体高峻,作挺胸昂首状,气概豪雄,两只小狮偎其旁,前扑后爬,憨态可掬。整个造型惟妙惟肖,逼真传神。</p> <p class="ql-block">在狮山的周围遍植各种岭南奇花异木,有一株是玉棠春,又名木兰,是龙元任之侄耀衢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赴开封应顺天乡试,落弟后取道北京游颐和园,经花匠介绍,到苏州购得两棵,但只存活了一棵。</p> <p class="ql-block">狮山后面还有一株百岁龙眼树,1962年给强台风吹断,只剩下一米多的树干,经过园艺师的精心处理,使它重新发芽,现在每年都开花结果,被人们誉为“枯木逢春”。</p> <p class="ql-block">与百年龙眼树毗邻的是扇形花窗,窗外又有充满岭南特色的棕榈树。</p> <p class="ql-block">船厅北侧有一圆洞门。匾额:“竹苑”。楹联:“风过有声留竹韵,月明无处不花香”。</p> <p class="ql-block">此院落名为“竹苑”。竹苑地幅狭长,却广植修篁。竹影婆娑应风入,蝉呜短长景更幽;巷院尽处,玲珑壁山迥峰卷云,袖珍眼泉甘冽清甜。</p> <p class="ql-block">往前走数步,右边侧出现一堵石山,匾额:“斗洞”。</p> <p class="ql-block">潜过“斗洞”,即来到由“归寄庐”、“小蓬瀛”与木楼组成的另一院落。</p> <p class="ql-block">“归寄庐”与“小蓬瀛”直廊相接。</p> <p class="ql-block">右边是“归寄庐”,庐匾为李文田所题,厅名“归寄庐”,一方面意为“辞官归里,寄迹庭院”,纪念龙迁槐当年不做京官,返回家乡,从而筹建清晖园的事;另一方面似有寄居园林的意思。“寄”字似含暂时之意,不是永久性居此,如果有机会,还是会东山再起的。“归”“寄”二字,表达了一种既留恋家园,又不甘心永远蛰居于此的矛盾心态。后来,这里成为园主人款待宾客,招呼朋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左边是“小蓬瀛”,蓬瀛为蓬莱、瀛州的合称,是传说中海上仙岛名,寄寓园主人清高脱俗的心迹,该牌匾出自乾隆年间著名诗人、书法家宋湘的手笔。</p> <p class="ql-block">小木楼坐落在小蓬瀛旁边,是一座两层的仿古砖木结构楼房,装修精致华丽,古色古香,镶嵌着图案华美的木格彩色玻璃的窗户。楼上曾用作主人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木楼房正面有一幅大型木浮雕, 仙桃树枝繁叶茂结着一百多个仙桃,树下蓬岛石山,芝兰飘逸,名为“百寿桃",是一件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笔生花馆,位于竹苑后半部分,是唯一以正面向着这个狭长庭院的房舍。厅堂前边柱梁间用大型通花雕挂落作装饰。整座建筑古朴淡雅,这是园主家族某一房人家作走亲戚之用的居室。</p> <p class="ql-block">西窗上有彩绘灰塑“苏武牧羊图”。</p> <p class="ql-block">沿着园中池边廊道向前走,不远就是澄漪亭了,澄漪一座伸入池中的水榭,檐角高翘,似有展翅欲飞之态,它是园中待客品茗、赏荷寻景的又一处好地方。澄漪亭名为亭,实为水榭:临水架起平台,平台部分伸入水中,临水一面是落地门窗,开敞通透。坐在亭中,既可静观池中游鱼嬉戏,又可远眺对岸花树掩映的亭台楼阁。</p> <p class="ql-block">六角亭位于荷塘西岸,与碧溪草堂以池廊相接。这座小巧玲珑的亭子,多半是当年龙氏老母、小姐及女眷活动之处。亭边设有“美人靠”,凭栏而坐,既可“常倚曲阑贪看水”,也可在细雨绵绵时,体味“荷塘听雨任东风”的诗意情怀。</p> <p class="ql-block">池廊上的每道横梁都雕有精美的菠萝、杨桃、香蕉等岭南佳果,散发着浓郁的南粤风土气息。亭柱上的楹联“跨水架楹黄篱院落,拾香开镜燕子池塘”,更是将六角亭的风情描绘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出六角亭,经由滨水游廊,便可来到碧溪草堂,此堂为道光丙午年(1846年)所修建,据传是清晖园最早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碧溪草堂正面是以木雕镂空成一丛绿竹为景的圆光罩,工艺精美,形态逼真。</p> <p class="ql-block">圆门两侧为玻璃扇,福扇池板上各刻有四十八个“寿”字,有隶、篆书和以花鸟虫鱼演化成的象形文字,称之为“百寿图”,形象各异,可谓别具匠心。</p> <p class="ql-block">与方池为邻的又是一亩小鱼塘,名为罗汉池,池廊绕绕,高树荫荫,翠竹苒苒,锦鲤漂漂,一勺亭伫立池畔。</p> <p class="ql-block">一勺亭由清朝时期保存至今。表一勺见海之意。亭子由六根亭柱合围而成,两侧有联曰:“月含清露湿,花出白云明”。</p> <p class="ql-block">一勺亭与用黄石和本地龙江石头堆叠出五百罗汉群石的池畔融为一体,其间遍种各类植物,将悠远禅意与闲散野趣共冶一炉,与庄严宏大的状元堂形成张弛有度的文武格局。</p> <p class="ql-block">矩廊是岭南园林的特色之一,用于连接各个建筑物。因岭南地区炎热多雨,常有台风吹袭,矩廊这种开放性的空间在功能上起到隔热、遮阳、遮雨、防风等作用。</p> <p class="ql-block">穿过矩廊,前面是一座晶莹通盘,没有砖墙,只有满洲窗装饰的玻璃建筑,清末杭州大书法家梁同书题写匾额:“状元堂”。。其装饰用色鲜亮,给人清闲脱俗之感,是突破中国传统园林色泽风格的杰作。因为通透光亮,宜于读书写画,所以““红蕖书屋”名之。这座建筑台基成T字形,没有砖墙,十多根赭红石石柱收嵌于立面之中,内部空间开阔大气,整体晶莹剔透,五彩缤纷。由于四面均是彩色玻璃门窗,所以又称“玻璃屋”。</p> <p class="ql-block">状元堂内的清晖园第一位主人黄士俊雕像。在可考证的历史中广东一共只出过九位状元,所以说当年的黄士俊可是百年一遇的奇才。黄士俊字亮垣,号玉仑,明隆庆四年(1570年)出生于顺德甘竹右滩一个中落困顿的读书人家,自幼刻苦力学,是顺德建县后的首位状元。入仕后,历任国史馆修撰、太子洗马、春坊官、詹事府詹事、侍读学士、玉牒馆总裁、礼部尚书、太子太保,一度出任太阁首辅,领太子少傅兼文渊阁大学士衔。为官洁身自好,颇获“清正”好评。</p> <p class="ql-block">书屋前边一池碧水,其间遍种种类植物,奇伟勃郁,禅意与野趣共治一炉。</p> <p class="ql-block">由状元堂出来,往西走将进入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景点“沐英涧”。在面向状元堂的大门上,有“沐英”二字,旁边还有一副对联:“柳影绿围三亩宅,藕花红瘦半塘秋”。这副对联是借用南京莫愁湖的,只是将“湖”改为“塘”了。</p> <p class="ql-block">沐英涧内有一套清朝乾隆年间评定的“羊城八景”玻璃窗景,分别被命名为“白云晚望”、“大通烟雨”、“蒲涧谦泉”、“扶胥浴日”、“珠江夜月”、“金山古寺”、“景泰僧归”、“石门返照”。通过左面窗门上着绿、红、黄、蓝的套色雕刻玻璃,可以看到窗外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的景色。这八块彩绘蚀花金片玻璃,是目前仅存于世的旧羊城八景玻璃制品,被鉴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p> <p class="ql-block">“沐英”有蒙受鲜花润泽的意思,而涧是指山间溪流。</p> <p class="ql-block">过桥后,有一小屋。</p> <p class="ql-block">门柱上角清晖园内的木雕作品为数不少,且内容丰富,工艺精湛。比如建筑结构别具一格的花亭,亭内梁柱相接处的精致木雕雀替,十分美观。</p> <p class="ql-block">室内也是一处文物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这里虽然有水池,但并非山野活水。为了模拟自然,池中放养了无数锦鲤,锦鲤活泼游动,池中还安装了喷水龙头,便使水面保持浪花溅涌,本来静止的池水也游动起来,汩汩如溪涧了。</p> <p class="ql-block">沐英涧包括“玲珑榭”、“临别池馆”等景点。涧周分布象征“春、夏、秋、冬”之山石,石间栽种各种奇异佳木桥下水复抱,庭前绿生凉,饶具南国水乡情趣。如在此品茗赏花,临池观景,别有一番“四面来风,八面临水”的雅兴。</p> <p class="ql-block">沐英涧主要以游廊、小桥、花径、假山、荷塘、水榭结合,中央的这座玲珑榭是整个景点最具特色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玲珑榭呈八角形,又称为“八角来香亭”,坐落在八角环流的池水中央,室外混种各种名花异木,而室内八面全是木制装饰的玻璃窗格,大部分镶以无色透明的玻璃,所以整体通透。</p> <p class="ql-block">人在榭中,可细览外面荷塘的景色。窗门上有八块红片玻璃,是原清晖园留下的清代玻璃制品。</p> <p class="ql-block">玲珑榭的四周分别有“春、夏、秋、冬”四座石山。其中座落在西面的是“秋石”,它是用黄石所造,旁边种有枫树、乌柏、桂花、紫藤等植物,渲染秋天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沐英涧出来,步过石拱桥,又来到罗汉池边。</p> <p class="ql-block">池畔以苏州沧浪亭石法用顺德的龙江石配以黄石堆砌的一百罗汉石。石间遍种野芋头、野蕨、水葵、千日红、龟背竹、美人蕉、石榴等植物,野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半月亭,是院墙尽头两边都有的一个半月形小亭,且两亭相通,实际上是个园门,做成半月亭式,亭角上还有精致的鎏金木雕装饰。</p> <p class="ql-block">开在波形花围墙上的花窗,每扇窗都用铁花、金箔、陶瓷臣心如水地装饰,是设计者为清晖园专门构思的,</p> <p class="ql-block">这些扇形花窗既增加了院墙的美感,又给院子里增添了许多画框,这种亦框亦景、隔框借景,是清晖园的一大看点,景自框中来,又到框中去,让不同空间的景色互相衬映,丰富了景致的立体感和纵深度。</p> <p class="ql-block">每个扇窗从不同方位望进去都有一番景色,好似一幅幅扇画,达到步移景换的设计效果。</p> <p class="ql-block">这个花瓶状的门,上面写着“凤来”二字,很有诗意。旁边一幅对联:“写个文疏映竹月,山行之字曲通花”。</p> <p class="ql-block">顺德大良镇中部有山状如凤凰,所以大良又称“凤城”。借“凤城”取名,曰“凤来峰”。凤来峰是以古代经典的“风云际汇”石山构图,峰高12.8米,以宋代被列为贡品的山东花石岗石砌成,共用了近三千吨石,是广东省内最大的花岗石山。造型夸张,气势雄伟。石山上有小径,山上藤蔓交织,峰顶的风月亭可以俯览清晖园的全景。</p> <p class="ql-block">峰顶有人工瀑布,凌空飞泻而下,全景达到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气势不凡,虽由人造宛如天开的境界。峰下水池几块“汀步”踏石,引导游人进入山洞,考究细水长流的古井。</p> <p class="ql-block">穿过塑有“读云”二字的门口,来到了读云轩。楹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p> <p class="ql-block">读云轩是典型的清代岭南豪宅的客厅,体现了当时龙家豪宅的气派。</p> <p class="ql-block">读云轩分前厅、中厅、后厅三部分,各以廊庑相连。</p> <p class="ql-block">漏窗。</p> <p class="ql-block">有各种形式的门洞。</p> <p class="ql-block">有门必有联,既是装饰,也表达出园主人的品位 。沿走廊迎面可见的是一副康有为真迹托版的对联,上书“风静带兰气,日长娱竹阴”。</p> <p class="ql-block">后面是园中三宝之一的《白木棉九如图》灰塑,画面上九尾大金鱼活灵活现,左上角数杂白木棉含苞待放。楹联:“鱼跃清波彻,莺啼众绿深”。</p> <p class="ql-block">灰塑是广东建筑装饰艺术中的瑰宝,其制作材料包括石灰和稻草,并加入红糖和糯米作为粘合剂。这种看似普通的材料组合,却能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效果。在广东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灰塑能够保持一两百年不变形,真是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新园区集云小筑与旧园区笔生花馆相邻。虽然就是两间小屋,可这砖雕却是小有情调。</p> <p class="ql-block">题:“集云小筑”;联:“幽兰贰室,修竹万山”,额板和联板皆用泥塑,额为葡萄叶果,联为水仙花篮;额板绿,联板红,妙不可言。</p> <p class="ql-block">集云小筑旁边的假山。</p> <p class="ql-block">留芬阁的园门,面向西侧,上书“留芬”二字,旁挂一幅对联:“玉树留芬春晖永驻,芳园涉趣清韵徐来”。</p> <p class="ql-block">留芬阁是园内最高的建筑物,阁分三层。据说当年园主状元黄士俊于明代历任礼部、户部尚书。后明覆灭,黄士俊将旧的奏章和著作全部烧毁,蛰居楼上,不下地面,以示尽忠明室,不踏清朝土地。</p> <p class="ql-block">留芬阁所用玻璃材质是从广州西关等地“淘”来的满州窗,用色鲜亮,造型万千,颇为耐看。是清代的文物,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首层窗上镶有至今仅存于世的六块清代“六仙图”蓝片蚀刻玻璃,具有很高的文物收藏价值。</p> <p class="ql-block">广式满洲窗是岭南古建筑的特色,是由驻粤满洲八旗兵从北方带来的传统窗式,既继承了满洲窗大面积开窗的特色,又大量使用玻璃材料进行工艺改良。</p> <p class="ql-block">窗扇玻璃常见的颜色有青蓝色、绿色、黄色、红色、银白色、紫色、蓝绿色和银白色等,因为冷色比暖色在视觉上更有效地降低室外事物的明度,更适用于岭南地区。</p> <p class="ql-block">清晖园的大部分门窗玻璃为清代从欧洲进口经蚀刻加工的套色玻璃制品,玻璃上有各种中国传统的字画和故事,古朴精美,品味无穷。当然,这些昂贵而精美的玻璃能够保存下来的也不多,它们的存在,为清晖园增色不少。</p> <p class="ql-block">留芬阁后院,有一座以风化石(火山爆发后形成石块)所造的吸水石山,石山的叠法取自古山水画之“披麻皱”,以适合吸水石的机理特性。</p> <p class="ql-block">石头长时间吸水后,容易长出青苔,整座石山都变绿,故有“绿云”的别称。</p> <p class="ql-block">我游览过的广东名园中,数清晖园最古朴清雅,灰墙黛瓦,幽深清空,集明清文化、岭南古园林建筑、江南园林艺术、珠江三角洲水乡特色于一体,是岭南园林的杰出代表。清晖园内碧水、绿树、漏窗、曲廊等与亭台楼阁交互融合,园中处处景致都别具匠心,一步一景,移步换景,颇有苏州园林的韵致,让你无法忽略它穿透岁月长河带给你别样的美,那是一种与天地自然融合的美,让你不忍离去。</p>